“家族領袖”的概念,最早是從一位我十分尊敬的老領導那裏聽到的。他的核心思想是,一個組織、一個國家需要領袖,一個家庭、家族,也需要家族領袖的引領;有能力、有遠見、有辦法、顧大局、有擔當、肯喫虧,是合格家族領袖的基本條件;家族的生存發展需要家族領袖,國家發展進步也需要大批家族領袖。

對於我來說,“家族領袖”是個新概念,也是一個很有意思、很有意義、值得思考的話題。按老領導的思想思考、觀察,發現老領導就是一位合格的家族領袖,朋友中也不乏起家庭領袖作用的人。近日學習研究范仲淹發現,範氏家族八百年不衰,范仲淹居功甚偉。范仲淹就是一位合格的、甚至是偉大的家庭領袖!

一、善於處理家務事

善於處理家務事是作爲一個家族領袖必備得素質。

范仲淹二歲喪父,四歲隨母改嫁朱家,並改姓改名。這一身世,使范仲淹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由於改了姓名,不受蘇州老家族人的待見;在繼父家,雖然待他不薄,總體上也是寄人籬下。范仲淹22歲知道自己的身世後,離家出走,“佩琴劍徑趨南都(商丘)”,到應天府書院苦讀以求自立。之後,范仲淹很好處理了一系列家務事。

五年苦讀,27歲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得以自立;28歲時,把母親從山東接到商丘寧陵自己的家奉養,同時把同母異父的朱姓兄弟接來照料職田。29歲時,到蘇州認祖歸宗,恢復原姓名。

把這些家務事安排妥當,在仕途上走入正規之後,36歲的范仲淹才娶妻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家族領袖

38歲時,範母去世。如何安葬母親,是件很棘手的家務事。由於母親改嫁,母親與生父或養父合葬都不合適,最終決定單立墓地。先葬母於寧陵,5年後又遷葬洛陽伊川萬安山下。也爲自己身後及子孫的最後歸宿做了安排。

范仲淹晚年,在爲蘇州族人設立千畝義莊的同時,也爲養父一門購置義田四百餘畝,以報答朱氏家族的養育之恩。

清官難斷家務事。范仲淹在照顧各方感受、利益的前提下,把複雜的家務事處理得妥妥貼貼。

二、樹立一個好榜樣

最爲一個家族領袖,必須是家族成員學習的楷模。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家族成員的尊重和信任。范仲淹在許多方面,均爲後人樹立了榜樣。

勤學。范仲淹四歲起跟繼父一塊生活,繼父朱文翰是科、處級官員,轉官到哪裏,范仲淹也轉學到哪裏,並養成了勤學的好習慣。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孤身離家到應天府書院苦讀,給母親承諾十年苦讀及第後,再回家迎接母親。《范文正公年譜》上說:“公處南都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結果五年就進士及第,提前實現了目標、兌現了對母親的承諾。勤學,作爲一個習慣,伴隨了範公的一生。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家族領袖

勤勞。宋人邰博在《邰氏見聞錄》種記載了範公常說的一段話:"吾遇夜就寢,即自計一日飲食奉養之費及所爲之事,果自奉之費與所爲之事相稱,則鼾鼻熟寐;或不然,則終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稱之者。"如此嚴格要求自己,自己不發達都困難,別人不服氣也困難。

節儉。范仲淹青少年時代,長期過着清苦的日子。發達之後,爲官清廉,仍保持節儉的習慣。據《宋史·范仲淹傳》載, 他顯貴之後,亦“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次子範純仁結婚時,他聽說兒媳將飾以錦羅帷幔,立即傳訓其子:“吾家素清儉,安能以羅綺爲幔壞吾家法,若將帷幔帶入家門,吾將當衆焚之於庭。”兒媳是他好友的女兒,也是金枝玉葉,這點小要求,在范家也是不允許的。

忠孝。由於父親早亡,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所以,范仲淹特別感恩母親。在授官的第二年,就把母親接到身邊侍奉,並養老送終;對於朝廷,不管是效命疆場,還是治理地方,都又不俗的戰功和政績,一生可謂忠孝兩全。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家族領袖

重視教育。范仲淹受益於教育,騰飛於科舉,所以對教育情有獨鍾。主持應天府書院三年,把書院辦成培養國家棟梁的搖籃;在蘇州,把本爲建私宅的風水寶地捐現出來,建了蘇州府學,作爲地方官辦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在鄧州,把多年的宴樂休閒之地改造成花洲書院。範公不但辦學,還親自講課,督促學生學業。晚年設立義莊,把“義學”當作振興範氏家族的大事來抓。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家族領袖

蘇州府學舊址。現爲蘇州中學

行善積德。范仲淹歲一生節儉,但遇人困難總慷慨解囊。此類故事甚多,舉一小例:范仲淹在浙江爲官時,小吏孫居中死在任上,家貧子幼,缺路費,不能回鄉。范仲淹贈錢數百緡(一千文爲一緡),並派一老衙吏僱船護送靈柩和一家老小回家鄉。爲免途中關卡阻滯,寫了一首詩,並囑咐過關過卡,把這個拿出來就行了。詩云:“十口相攜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悽然。關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樂於奉獻。捨得奉獻,是做爲一個家族領袖最本質的要求。范仲淹把一生的積蓄都奉獻給了範氏家族和朱氏家族,臨終已是身無餘財,可以說是裸捐。也正是範公的榜樣,範氏後人對於義莊的捐獻從沒有停止過,到清朝,義田增加到5000多畝。

今年清明節過後,我到伊川範園拜謁。聽當地老人講,省道至範園的柏油路和範園門前的范仲淹塑像,都是範氏後人捐修、捐建的。

三、爲子孫後代創造一個和諧的生存發展環境

一個合格的家族領袖留給後人些什麼最重要?範公留給後人的,除了百字家訓和義莊外,還留下了被歷朝歷代朝野稱頌的範公精神和人格。我們先看丁傳靖編輯的《宋人軼事彙編》裏的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強盜不劫範公裔孫”:範希榮者,文正之裔孫。嘗與他商行貨,道遇暴客,見其姿美,問曰:“汝秀才耶?”曰:“然,吾範文正之後。”暴客曰:“好人子息也。”凡舟中之物,悉不取。

還有個“朱元璋免汝五死”的故事:蘇人範文從,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間拜御史,忤旨,下獄論死。太祖視獄案,見姓名籍貫,遽呼問曰:“汝非範文正後人乎?”對曰:“臣仲淹十二世孫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來,御筆大書‘先天下之憂而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句,賜之。諭:‘免汝五死!”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家族領袖

正因爲是好人范仲淹的子息,強盜不劫其物,皇帝不奪其命,這是怎樣的生存發展環境。創造這環境的範公,不正是範氏家族永遠的領袖。

四、建立了一個家族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

范仲淹一生是成功的,兒輩似乎比自己還成功。到了晚年,范仲淹考慮的不是自己一家成功就行了,而是逐漸把精力用在謀劃家族的長遠健康發展上。他知鄧州三年後,61歲的范仲淹請知杭州,得到朝廷的批准。杭州山水美、氣候適宜,適合養老倒在其次,他到這裏來要做一件大事。

01、創立義莊

一個義舉——大手筆、大境界、大謀劃。 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十月,61歲的杭州知府范仲淹,開始實施他的家族振興計劃。首先在祖籍蘇州府吳縣、長州縣購買良田一千畝“義田”,接着在蘇州靈芝坊購買佔地約二百畝的義宅一座,以供族人居住。 同時,在蘇州興辦“義學”,“立塾以教其人。”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由“義田”、“義宅”、“義學”組成的”範氏義莊”建設任務。

范仲淹一生節儉,應該有不少積蓄。子侄們曾勸晚年的他“治第洛陽,樹園圃,以爲逸老之地”,範公不以爲然。小子們,你們懂什麼,我這錢有大用處。爲建設“義莊”,范仲淹拿出了全部的官俸積蓄,可謂大手筆!

把義莊設在祖籍蘇州,范仲淹克服了個人的情感和好惡。 因爲,蘇州的範氏族人,是有負於范仲淹母子的。範父病逝徐州,安葬祖籍後,孤兒寡母頗不受族人待見;其母無奈再嫁,年幼的范仲淹改姓朱,更受到族人的歧視;做了官後的范仲淹,希望認祖歸宗都十分困難,甚至發出“止欲歸本姓,他無所覬”的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義莊以惠族人,他在《告諸子書》中闡述了他的理由:“吾吳中宗族甚衆,於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苟祖宗之意無親疏,則飢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來,積德百餘年,而始發於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意思是說,不管族人對我如何,我們都是範氏子孫,現在我富貴了,如果我不顧大家,就是我的不對。

更可貴的是,范仲淹還在他的第二故鄉淄州長山購置義田四百餘畝,以報答朱氏家族的養育之恩。如此,范仲淹可謂大境界!

範氏族人和家中奴婢是義莊的直接受益人,賙濟對象特別照顧無經濟收入的婦女,對再婚婦女也無歧視;但對於已做官者,不再享受義田受益;租種義田的範氏以外的鄉親和姻親也間接受益。賙濟標準,除提供衣食、居住等基本的生活保障外,還對紅白喜事、其他急難事宜給與賙濟。同時,通過辦“義學”,爲族人子弟提供義務教育,對於學有所成者給與獎勵。

“範氏義莊”作爲非政府慈善機構,通過慈善救濟的方式,爲範氏族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增強了他們抵禦風險的能力,保證了範氏族人的繁衍昌盛。此舉在保證族人生存的基礎上,爲家族的發展奠定了長期穩定的物質基礎。如此,可謂范仲淹的大謀劃!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家族領袖

千年傳奇。“範氏義莊”,一個民間家族式的慈善機構,於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開始運作,一直到民國,歷經近千年,這在中國、甚至世界史上都是獨一無二。創造這個傳奇的,范仲淹是首功。他的人格魅力和他“先憂後樂”的思想,得到了歷朝歷代統治者“人臣典範”的認同,“範氏義莊”才得以長期存在並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其次,“範氏義莊”的運行制度,以范仲淹手訂十三條“規矩”爲藍本,經過次子範純仁和歷代範氏子孫的修訂,保證了“範氏義莊”的千年勃興。范仲淹諸子接過父親的接力棒,不但投入大量財力、精力,而且對義莊規矩進行多次修訂。最重要的有兩條:第一,子弟前去參加科舉考試的.領錢十貫,再次赴考的減半。領錢不參加考試的,追繳。第二,子弟品行、文品出衆而充任教師者,學生滿十人,每月領糙米五石;學生滿八人,領糙米四石;學生不滿六人,領糙米三石。這都體現了乃父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一貫思想。更重要的是,范仲淹直系子孫對“範氏義莊”近千年的傳承和堅持。

“範氏義莊”綿延八九百年,維持了範氏家族的世家大族地位。 在家族發展史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而這種前無古人的新舉措,也開啓了宋代慈善事業的一個新形式,對於後代的慈善事業也給與新啓迪。

02、爲培育一個好家風,范仲淹臨終留下”百字家訓 “

范仲淹是64歲去世的,臨終前,他集畢生所學、所歷、所感、所悟,給子孫留下了百字家訓。在範公看來,保持家族的可持續發展,設立“義莊”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發揮根本作用的,是做個好人。

百字家訓,既沒有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那樣高大上,也不像包拯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那樣單一。 百字家訓以修“八德”爲核心,語言通俗,內容具體,便於族人理解和遵守。

范仲淹希望他的族人:“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范仲淹不但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家族領袖

作爲“範氏義莊”創始人、範氏家訓制定者的范仲淹, 可當之無愧的成爲範氏家族領袖,一位永遠的、偉大的家族領袖。

做一個合格的家族領袖是很不容易的;家族領袖有功於家族,有利於國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其實,每個家族,都有那麼一個或幾個履行家族領袖義務的家族成員,在家族的生存和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願你、我、他都能成爲家族領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