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大昭寺

去西藏旅遊的人不去拉薩,您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去了拉薩的沒去過大昭寺,您去的是個假拉薩吧?!

不過,有多少人注意過大昭寺門前矗立的唐蕃會盟碑?

這通石碑從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開始,便矗立於此。目睹了1198年的風霜變化、日升月落,是漢藏兩大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

很多人都知道,唐蕃會盟碑也叫“舅甥會盟碑”。

此名源於碑文正面鐫刻的,“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讚,是以盟文題之於碑也。”——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

這就奇怪了,松贊干布明明是李世民的女婿,兩國應該是翁婿關係呀,怎麼就變成舅舅和外甥的關係了呢?

今天,咱就掰扯掰扯,唐蕃兩國輩分變化的問題!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1、松贊干布時期的唐蕃翁婿關係。

貞觀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唐番兩軍在松州城下着實比劃了一番。

當松贊干布攜大勝吐谷渾、党項、白蘭羌之威,寇關松州時,唐朝對吐蕃的理解,還停留在唐使馮德遐訪問拉薩(約在貞觀九年左右)時,“無文字,刻木結繩爲約。雖有官,不常厥職,臨時統領”的階段。這幅草莽初創的印象,讓吐蕃第一次遣使求婚時,被李世民斷然拒絕。

因此,當松贊干布擁兵而來,雖然他放出了“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的豪言。(《新唐書·吐蕃傳》)

但時任松州都督韓威,根本沒把吐蕃當回事兒,貿然出城與之野戰,被松贊干布好頓捶。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松州地區圖

初戰失利的韓威退回松州,憑堅城死守,蕃軍攻城手段乏力的弱點暴露無遺。十數日間,無尺寸之進,雙方陷入僵持。

《新唐書·吐蕃傳》:“都督韓威輕出覘賊,反爲所敗”。

此時,川西諸羌紛紛倒向吐蕃,唐朝在此的羈縻統治遭受動搖。

按《資治通鑑》的記載,“羌酋閻州(一說闊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並以州叛歸之”。

對此,李世民決定給予強硬回擊,侯君集、執失思力領五萬唐軍馳援松州,前鋒牛進達趕到松州後,穿城而過,夜襲吐蕃軍營,斬殺千餘人。松贊干布領軍徐徐退去,松州之戰結束。

兩個大帝國各自亮相,隨後便在戰略利益上達成了一致。這種一致性的表現,便是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文成公主入藏圖

從此時起,唐蕃關係進入了翁婿時代。

對於松贊干布時期,兩國的翁婿關係,唐史中有多處記載可爲佐證。

首先,當送親大使李道宗行至河源附近的柏海(青海瑪多縣境內)時,松贊干布親率羣臣趕來迎接。

見到李道宗,松贊干布以“子婿之禮”謁見。

雖然李道宗只是送親使(傳說是文成公主的父親),但他代表着李世民。松贊干布以“子婿之禮”謁見,才符合相應的禮數。

《舊唐書·吐蕃傳》: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爲幸實多。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當爲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親率六軍東征高句麗。

次年,松贊干布派祿東贊入長安進獻賀表,把老丈人好頓誇。

“聖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國,併爲臣妾,而高麗恃遠,闕於臣禮。天子自領百萬,度遼致討,隳城陷陣,指日凱旋。夷狄才聞陛下發駕,少進之間,已聞歸國。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預子婿,喜百常夷。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全唐文——棄宗弄贊賀平遼東表》)

在這份《賀平遼東表》中,松贊干布謙恭的自稱爲“奴”“子婿”,向李世民獻上一隻金鵝,誇獎老丈人跑得像大雁一樣快。

公允的說,李世民時期唐蕃兩國的關係,除和親帶來的翁婿關係外,吐蕃還是唐朝的藩屬國。

因此纔會在唐朝東征以後,上表獻金鵝恭賀,並以“臣”自居。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在翠微宮含風殿去世,高宗李顯繼位。

松贊干布致書長孫無忌表示,“天子剛剛繼位,如果有臣下不服,我幫您揍他。”

《舊唐書·吐蕃傳》:弄贊因致書於司徒長孫無忌等雲:“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並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置太宗靈座之前。……,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闕之下。

見到松贊干布的表態,李顯很高興,冊封其爲賓王,賜雜彩三千段。對他要求提供的“蠶種及造酒、碾、磑、紙、墨之匠,並許焉”,還鐫刻了松贊干布的石像,立於昭陵之前。

立像昭陵是當時唐朝對藩屬國君長的待遇,在“十四國番君長石像”中,還包括突厥可汗、西域屬國和新羅女王。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新出土的昭陵“十四國番君長石像”

2、從文成公主的子婿之禮,到金城公主的舅甥之誼。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李世民去世,永徽元年(650年)松贊干布也英年早逝。

松贊干布去世後,唐蕃關係迅速交惡。祿東贊攝政的吐蕃王朝,先是併吞了吐谷渾,而後在東至劍南,西至安西四鎮,綿延數千裏的戰場上不斷髮動進攻。

祿東贊死後,其子贊悉若、論欽陵先後擔任大相,噶爾家族弄權時間長達五十年之久(吐蕃王朝一共才二百餘年)。

直到699年(武周聖歷二年),論欽陵被迫自殺,吐蕃皇太后沒廬·赤瑪倫,終於扳倒了噶爾家族這塊大石頭。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公元703年(武周長安三年),吐蕃皇太后第一次遣使求親,這是坐在她對面的是另一位女性——武則天

《資治通鑑》卷二零七:“長安三年(七0三)四月,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以求婚,則天許之。”

但可惜,武則天許婚之後,兩國內部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動。

吐蕃這邊,金城公主未來的夫婿赤都松贊,長安四年 (704)意外死於軍中。

唐朝這邊,705年正月,武則天臥牀不起。宰相張柬之率禁軍衝入宮中,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於太子李顯

707 年(中宗景龍元年)七月,赤瑪倫再次遣使求婚。這次的男主角,變成了其孫野祖茹(即後來的赤德祖贊)。

《舊唐書·吐蕃傳》:“俄而,贊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薰然來獻方物,爲其孫請婚,中宗以所養雍王守禮女爲金城公主許嫁之。自是頻歲貢獻。”

唐中宗選擇的是邠王李守禮的女兒,她雖爲宗室之女,但被李顯收養多年,視如己出。

因此,他多次向吐蕃使臣提到“朕之少女,長自宮闈”、“公主孩幼,割慈遠嫁”,並在送親途中當衆慟哭。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正月,唐庭以和蕃使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藏。

中宗親渡渭河送至始平縣(陝西興平縣),改始平縣爲金城縣,並將離別地點,改名爲“鳳池鄉愴別裏”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金城公主還在入藏路上跋涉時,唐朝國內連出變局。

710年6月,李顯暴斃,太子李重茂繼位,朝政盡歸韋后之手。

6月庚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兵變,廢李重茂爲溫王(諡號唐殤帝),殺韋氏、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盡除韋氏一門,復立睿宗李旦爲帝,史稱“唐隆之變”。

短短一月之間,唐朝換了三個皇帝,唐朝皇帝的宗系也由李顯一支改爲李旦一支。

但這對金城公主沒有任何影響,睿宗李旦對她比中宗李顯還好呢。

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李旦遣使入蕃,將金城公主認爲親女。這下金城公主從李顯的養女,變成了睿宗朝的長公主。

到此時爲止,唐蕃從嚴格意義上說,依舊是翁婿關係。雖然赤德祖贊(野祖茹)的老丈人從李顯換成了李旦。

但金城公主的身份也從李顯養女,歸宗李旦一支,翁婿關係並沒有改變。

而後,712年李旦退爲太上皇,禪位於李隆基,唐朝開啓了玄宗開元時代。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金城公主入藏壁畫

到這個階段,唐蕃兩國就變成正經八百的“舅甥關係”了。

李隆基是李旦的兒子,金城公主的哥哥,赤德祖讚的“大舅哥”。這種關係在中原,通常也叫“大舅”。

李隆基和金城公主的兄妹關係,二者之間是互爲認可的。這一點,從金城公主在呈文中,稱玄宗爲“皇帝兄”便可見一斑。

《全唐文》:妹奴奴(金城公主)言:“李行禮至,奉【皇帝兄】正月敕書……。”

同樣,金城公主的夫婿赤德祖贊也認可,他的稱呼是“皇帝舅”。

《冊府元龜》卷九八一,<外臣部·盟誓>:“伏維【皇帝舅】萬福……,在此【外甥】亦同意阿舅來意,阿舅必定和好……。”

此後,類似的舅甥稱謂,屢見於各種唐朝史料。

尤其在玄宗天寶年間,唐軍屢敗吐蕃,疆域不斷拓展。吐蕃贊普在請和的上奏中,每每拿出舅甥之情作爲幌子。

《舊唐書·吐蕃傳》:“公主【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爲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蒙降使看公主來,【外甥】不勝喜荷。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如蒙聖恩,千年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九》:開元十八年(730年)十月,表稱:“【甥世尚公主】,義同一家,……。倘使復修舊好,死無所恨!”

當然,唐蕃兩國是爭奪發展空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可能憑兩位公主和親,就達成戰略統一。

所以,該講舅甥之情時,講舅甥之情,該到戰場對決時,也都不會手軟。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但這種舅甥關係,一直被兩國保持着,直到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3年)時,被鐫刻在唐蕃會盟碑上,“景龍之歲,復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贊普之衙,成此舅甥之喜慶矣。”

可見,吐蕃也認可唐蕃關係,從文成公主時的翁婿轉爲舅甥,始於金城公主入藏。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