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600年冉土司“收官”記

——踵武土司路,重讀老地名之十一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放在酉陽冉氏土官身上,一樣適用。酉陽土官(土司)治理酉陽幾百年的歷史,到了該謝幕的時候了。

先祖讖語:河山永固,繫於銅鼓

銅鼓鎮這個地名,真是個靈異的物件。

冉氏先祖入酉剿滅金頭和尚,由此建功立業,在入酉十姓土酋中,爭得一席立足之地。隨後自強不息,逐鹿酉陽,在銅鼓擊敗何氏土酋,一舉建立酉陽霸主地位。前文述及銅鼓潭(官潭)地名來歷時,曾講述何氏土酋兵敗時,推鼓入潭詛咒冉氏江山不穩。而冉氏土酋(冉思通)也據此祝禱:“要想江山亡,除非水底無龍王。要等江山敗,除非銅鼓翻巖曬。”祈願江山永固。

十姓土酋入酉

這個入水的銅鼓,瞬間上升到了關係江山延祚的高度。爲此,歷代冉氏土官爲這個銅鼓操了不少的心。

冉氏土官中,當屬第17世冉儀異類,不愛富貴愛神仙,世襲了土司一職後,他卻將大量時間花在大酉洞、棲鶴庵和銅鼓鎮的海陽峯,工作閒暇之餘,就一門心思修道煉丹。冉儀自命鐵鶴海陽真人,對於祝禱祈福之類的,自然更熟悉,也更靈驗一些。雖然自己不甚喜歡富貴,但爲子孫祈福則是理所應當的。

銅鼓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冬月,冉儀命人鑄造了一個銅鼓,一個鐵鼓,各重800斤。兩面鼓上,都鐫刻有冉儀親手寫就的祝禱銘文:

鐵鏑平,銅鼓設。

是有機,荒則越。

山蒼蒼,水洋洋。

鑄此鼓,鎮四方。

蔭後裔,地天長。

兩鼓鑄造好之後,冉儀親自帶領族人進行了祝禱儀式,隨後將鐵鼓沉入銅鼓潭,去陪先前被何氏土酋推入潭裏的銅鼓去了。然後將另一個銅鼓收在海陽峯衙內,自己時常進行供奉祝禱,以此保佑冉氏酉陽江山永固,富貴綿延,太平無事。

鐵鼓

在冉儀之前,冉儀的父親冉舜臣在東征西討,功成名就之後,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在崇聖寺鑄造了一口鐘,祈福家國永固,富貴綿延。然而該鐘規格不盡如人意,冉儀的孫子冉維屏襲任後,重新鑄造了崇聖寺鐘,並銘文進行祝禱: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

永垂不朽,勒銘洪鐘。

……

鎮我宦門,河山永固。

此外,爲確保萬無一失,冉維屏又在玉柱峯的霞峯寺裏,鑄造一口鐘,刻有銘文:

丕哉大鏞,真彼霞峯。

朝撞夕叩,元音是宗。

皇圖以固,家國以隆。

於斯萬年,永保厥終。

無論是口頭祝禱,還是銘鍾鑄鼓,其中無不寄託了冉氏的美好希望。或許真是奏了效,冉氏江山在這些所謂神祕力量的護佑加持下,也在歷代子孫的努力下,平平安安地延續了600多年時間。這個統治時間,從南宋開始,經歷元、明,直到前清,是中華大地多少中央王朝都少有企及、令人稱羨的統治時間。

然而,這些祝禱儀式,如同讖緯之說,在進行加持護佑的同時,也明確了有效時間的邊際界限: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農曆5月24日,銅鼓潭漲大水,冉儀沉入潭底的鐵鼓攜帶兩塊石頭,被銅鼓潭噴湧而出的潮水衝出潭面,擱淺在細沙之上。更爲糟糕的是,擱淺的鐵鼓被鄉民擊碎了。

作爲神物的鐵鼓被擊碎,預兆不妙。果然,在鐵鼓擊碎的20年之後,結束冉氏統治的國策出現了——改土歸流。

雍正國策:改土歸流,浩浩湯湯

土司(土官)制度

就是元、明、清三朝在西南和中東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管理制度,它是由唐宋時期的羈縻州縣制發展而來的,就是任命少數民族的首領爲土司、土官。授予他們按照當地的傳統習慣對所轄地區進行統治的權力,官職世襲,一句話,就是“以土官治土民”。在邊境地區,朝廷甚至允許土司保有軍隊。

改土歸流

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加強中央王朝對這些原來僅是羈縻性質的地區的控制,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用“不腐”的“流水”官員,替代具有世襲性質的土官。

酉陽這片土地,冉氏從南宋入主,到了清軍入關,順治皇帝定鼎中原,冉奇鑣稱臣納貢,算來經歷了宋、元、明、清四代中原王朝,屹立不倒。大清到了雍正皇帝,在康熙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雍正帝平定完邊疆叛亂之後,騰出手來,開始治理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割據地區。

爲了解決土司割據的積弊,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建議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雍正帝對此甚爲讚賞,令其悉心辦理。

鄂爾泰奏疏

清政府在改土歸流地區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徵收賦稅,建城池,設學校;同時廢除原來土司的賦役制度,與內地一樣,按地畝徵稅,數額一般少於內地。老百姓得實惠,朝廷恩威並進,改土歸流漸成時代潮流,大勢所趨,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兄弟鬩牆:土司無道,耿牧有方

雍正的改土歸流,很快從摸索到形成既定模式,從雍正四年起,很快在滇﹑黔﹑桂﹑川﹑湘等地開展,並形成摧枯拉朽的聲勢。

明清在湖北展開的改土歸流土司

雍正七年,貴州銅仁知府商請酉陽土司助兵,協助貴州改土歸流的平亂之事。而此時,酉陽末代土司冉元齡老病臥牀,代理政事的是他的長子,昏聵貪暴,不識天下大勢,依然不知收斂,盡情搜刮膏脂,肆虐酉陽子民。被酉陽李溪、南腰界等地百姓跨境銅仁府告狀,要求改土歸流。一時間,酉陽面臨懲處,有戰禍之憂。

鄂爾泰審時度勢之後,給雍正帝上書:“楚屬之容美、川屬之酉陽兩土司,實屬頑劣,爲邊境隱憂。然論其目前,尚未竟至狂悖,用兵懲創,不但非時,亦暫可不必。”他建議,“遣數人前往招撫,好言勸諭……逐漸化導……不露威嚴,一二年內,或可就緒。”

此後幾年,酉陽周邊土司先後被改土歸流,酉陽末代土司冉元齡老病在牀,聽之任之,改土歸流一事被擱置下來。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酉陽土司內的一件事,成了壓垮酉陽土司600來年曆史的最後一根稻草:嫡庶爭位,兄弟鬩牆。

冉元齡代理政事的冉廣烜雖是長子但是庶出,嫡子冉廣傑年幼,卻又時刻擔心兄長奪位。這一年,冉元齡病危,冉廣烜依仗代理政事時間久,想要自行襲任土司一職。眼看改土歸流在即,兩兄弟卻糾纏不下,雙方甚至前往四川行省進行爭訟。

據《新設酉陽州碑記》載

此時,在酉陽關鍵時刻,與酉陽有着莫大緣分的一個人上場了。耿壽平,時任黔彭廳事,專職辦理安設酉陽改土歸流事宜(後任酉陽直隸州第一任知州)。有覬覦耿壽平職位的人,趁冉氏兄弟爭位之事,鼓動酉陽子民,羅列土司罪狀,又假傳消息,稱冉元齡聚兵謀反,慫恿軍隊向酉陽逼近,準備武力推進酉陽改土歸流,搶奪功勞。一向少有敗績,能征善戰的酉陽土兵也不得磨刀霍霍,枕戈待旦,一場戰事箭在弦上。

爲不傷及無辜,避免給百姓帶來戰禍,耿壽平甩開隨從,單槍匹馬奔赴酉陽,並以身作保,力請撤出軍隊,交戰陰影得以消弭,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酉陽順利和平地實現改土歸流。

耿壽平力請退兵

改土歸流後,耿壽平又上書爲冉元齡及家人求情免罪未得到准許,末代土司冉元齡病逝葬於鍾靈山。在耿壽平的法外開恩下,冉家兄弟變賣家產,離開酉陽,遷往浙江。

至此,冉氏從南宋入酉靖亂起,歷經宋、元、明、清四朝,終於雍正帝最後一年改土歸流。世襲24世土官(含土司)(28人),歷時603年。其中土司世襲16世20人,共415年。(由此觀之,酉陽如今流行的“建縣2000年,800年州府所在地”的歷史版本,大可商榷。)

乾隆元年這一年,酉陽梅樹龍潭燃起大火,在新龍潭古鎮誕生之初,在大清走向乾隆盛世之際,在酉陽翻開流官治理的新紀元,這把大火火燒連營,燒得格外熱烈,格外徹底。

本篇及本組稿件版權歸作者及酉陽報社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複製、轉載及它用。本期的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