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良渚文化遺成功,這代表中國5000年文化已經確定下來,以後老外再也不會說中國5000假文明瞭,然後還有另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東西,卻沒有申遺下來,那就是筷子

筷子天天見,遠未到“瀕危”境地,申遺有何必要?筷子餐餐用,不知文化亦不至影響生活,申遺有何意義?一起來看看筷子文化有什麼你不知道的危機吧!

韓國、日本都在無恥的申遺這個東西,我國也需要重視了

韓國也打算把筷子申請爲他們的發明

近日,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計劃在年內,爲筷箸習俗申遺。會長徐華龍說,“日本已在每年8月設立了筷子節,韓國也打算把筷子申請爲他們的發明。如果我們仍無動於衷....”

韓國也打算把筷子申請爲他們的發明

三餐的好夥計,會用就行;飯桌上的規矩,不破就好。對於筷子,對於再熟悉不過的日常飲食,普通如你我,這般態度司空見慣。

但就有一批人要爲這雙被生活忽視已久的好兄弟主張地位,要爲它們所承載的古老文明與習俗謀求新時代的再發掘。近日,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計劃在年內將筷箸習俗申請爲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筷子天天見,遠未到“瀕危”境地,申遺有何必要?筷子餐餐用,不知文化亦不至影響生活,申遺有何意義?

韓國、日本都在無恥的申遺這個東西,我國也需要重視了

筷子寓意美好,現代人不知所謂

既然要申遺,筷子作爲物質主體並不屬於保護對象,倒是其背後的文化大有文章可作。

喫飯的工具談何文化?“單是‘筷箸’這名字,就有文化傳承。”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會長徐華龍說。筷子古時候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中還特別描寫了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到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箸從竹聲”點明的則是筷子最常見的材質。後來,“箸”演變爲“筷”,與我國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喫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取意快快行船。再加上竹字頭,“筷”字沿用至今。

來龍去脈明晰,這不過標註了筷子“姓中”、是華夏民族智慧結晶的屬性。“其實,特有的筷箸文化更有嚼頭。”徐華龍不無自豪,“筷子具有諸多美好的寓意。”例如古人嫁女兒要陪嫁筷子,寓意“添筷箸,定良緣”。古時民間流行一句吉祥話,叫“筷子筷子,快快生子”。筷子可以送戀人,寓意“成雙成對,永不分離”;送孩子,則寄望“筷長筷長,快長快長”;送朋友,意味“平等友愛、和睦相處”;送老師,則有“耿直而不彎曲、奉獻而不求回報”的美意……

文學作品裏,筷子同樣經常成爲歌頌對象。唐杜甫《秋日阮隱居致韮三十束》詩:“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筯頭。”宋黃庭堅《元明留別》詩:“桄榔筍白映白筯,椰子酒清宜具觴。”在《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明清小說裏,都有筷子的描述與情節。徐華龍坦言,若不是專門研究筷子,連他自己都不知,小小一對竹棍,其蘊藏的故事卻是一座富礦。“可能很少人知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記載,筷子能當醫療工具。”徐華龍感慨,筷子內涵豐富,多少現代人能知所謂?

韓國、日本都在無恥的申遺這個東西,我國也需要重視了

筷子使用習俗,年輕人不知所措

別看筷子天天用,若論起正確用法,也許一半人會發懵。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鄭土有教授曾在課堂上做過簡單測試。“結果,有80%的學生不會正確使用筷子。”鄭教授並不認同“筷子能用即可”的態度。在他看來,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筷子習俗的一部分,只有先把筷子用對了,筷子禮儀、餐桌文明,才能進一步深談、延展。“筷子的形狀暗合華夏文明信奉的天圓地方。筷子的使用則是從外部夾取,不同於西方刀叉的侵入式,這又符合我們的中庸觀念。”鄭教授說,我國有文獻記載的用筷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3000年來,筷子不僅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筷子的使用同樣打着深刻的中華文化烙印。

僅以使用禁忌爲例,有些閱歷的人都能歷數:不能使用長短不齊的筷子,不能以筷指人,不能用筷子敲擊碗和盤子,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等等。“看上去,這也許只是不痛不癢的餐桌衛生或者用餐禮儀,但如果明白筷子背後的中庸觀、儒家風,許多繼承會變得生動且貫通。”徐華龍希望年輕人能明白,全球大約有18億人使用筷子,日本、韓國與中國同屬“筷子飲食圈”。但爲何中國的用筷習俗會不同於鄰邦,密碼就是背後的文化。

日本已在每年8月設立了筷子節,韓國也打算把筷子申請爲他們的發明。如果我們仍無動於衷,那未來一代對於筷子使用的習俗,無疑會更不知所措。”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爲筷子申請非遺,其初衷便在於——趁記憶仍未遠去,先把關於筷子的文化碎片串聯起來,整理成“筷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