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厡載《世紀風采》作者劉明鋼


葉子龍筆下的毛澤東



葉子龍是毛澤東的“五大祕書”之一。他從1935年至1962年一直在毛澤東身邊工作,時間長達27年。由於歷史的和習慣上的原因,葉不僅是毛澤東的機要祕書,而且還長期負責毛澤東的日常生活,因而十分了解毛澤東。他以80多歲高齡,抱病寫了一本回憶錄。書中不但披露了許多重大事件的內幕,而且有大量鮮爲人知的細節。

“小鬼,下次來時,別那麼大聲喊,天都讓你喊破了”

葉子龍14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成爲一名“紅小鬼”。他參加了歷次反“圍剿”戰爭及著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調到毛澤東身邊工作。那是在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不久,即1935年11月的一天,在下寺灣村。他把一份電報交給毛澤東的參謀黃友鳳。黃說:“我正有急事,你直接給主席送去吧。”葉子龍雖然多次見過毛澤東,可還從沒跟他面對面說過話,更沒有去過他的房間,因此心裏不免打鼓:“我行嗎?”

“沒問題!到了門口別忘喊報告。”

葉子龍一溜小跑來到毛澤東住的窯洞門前,整了整衣服,喊了一聲“報告”,可能是由於門上掛着厚厚的棉門簾,裏面沒有反應。他又使勁喊了一聲。毛澤東的妻子賀子珍掀起門簾讓他進去。房間裏有些暗,充滿了刺鼻的菸草味。毛澤東正在炕上,靠着被垛,一邊吸菸,一邊湊着油燈看書。

葉子龍向毛澤東敬了個禮:“報告主席,您的電報!”

毛澤東放下手裏的書,似乎有點驚奇:“喔,來了小鬼!好大的嗓門噢,你叫什麼名字啊?”

“報告主席,我叫葉子龍。”

“聽口音,你是湖南人吧?”

“是,是瀏陽人。”

“噢,我們還是老鄉哩!”接着,毛澤東問了葉的家庭情況和參加革命的經歷,爾後高興地說:“好啊,一個喜歡造反的小老鄉!”

毛澤東拿着電報走到油燈邊,葉子龍轉身準備出門。毛澤東說:“小鬼,下次來時,別那麼大聲喊,天都讓你喊破了,敲敲門不好麼?”

“是,主席!”

此後不久,葉子龍被任命爲機要股長,並來到毛澤東身邊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7年。許多年以後葉子龍才聽別人說,他第一次給毛澤東送電報,毛澤東對他的印象不錯。毛對彭德懷說:“這個小鬼蠻機靈,叫他到我這裏來工作吧!”

“子龍,還是照張相,留個紀念吧”

在跟隨毛澤東的幾十年裏,葉子龍給毛澤東拍攝了大量照片。他拍的第一張照片是毛澤東與斯諾的合影。

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和美國籍醫生馬海德來到保安。他們是第一批造訪陝北蘇區的外國人。7月中旬的一個傍晚,毛澤東在自己的窯洞裏會見斯諾與馬海德。毛澤東顯得很高興,高聲吩咐:“子龍,把我們的好茶葉拿來,慰勞慰勞美國客人!”

葉子龍爲客人泡好茶,然後就退了出去。

這次談話一直持續到深夜。

談話結束,葉子龍把兩位客人送到住地再返回,看見毛澤東還在院子裏來回走動。興奮的毛澤東突然問:“子龍,你知道美國在什麼地方?”葉搖搖頭。毛澤東指着腳下說:“在地球的另一邊哩!那裏的人對咱們紅軍也感興趣呢!”

斯諾結束對蘇區採訪,準備離開。臨行前,他與毛澤東話別,並希望與毛合影。

毛澤東馬上說:“好麼,我們也算是朋友了,照個相好麼!”接着招呼葉子龍:“你來爲我們拍一張照片吧!”

葉子龍接過斯諾的相機,不知道怎麼用。斯諾幫他調好光圈,對好焦距,並告訴他按快門時一定要把相機端穩。這樣,葉子龍拍下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張作品。後來,這張照片發表於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

不久以後,組織上給葉子龍配了相機和膠捲。葉雖然沒有學過攝影,拍攝技術不高,但他長期與毛澤東工作、生活在一起,能夠隨時給毛澤東拍照,所以新華社給他封了個“特邀記者”。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到達吳堡縣川口,準備東渡黃河。就要離開工作、戰鬥12年之久的陝北,毛澤東思緒萬千,面對黃河,佇立良久。葉子龍從揹包裏拿出相機,鏡頭裏,一個偉岸的身影與蒼茫的黃土高原、寬闊的黃河融爲一體。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感覺,多少年後仍令他激動不已。

這時,毛澤東一擺手:“莫照了!過河吧。這次過去,爭取不再回來,事不過三嘛!”

渡船早已備好。毛澤東上船後,老船工一聲號子,船解纜離岸。這時,毛澤東忽然說:“子龍,還是照張相,留個紀念吧!”

葉子龍端起相機,以黃河西岸爲背景爲毛澤東拍了一張照片。不一會兒,船到達了對岸,他又連續爲毛澤東拍了好幾張。

“看來,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必須揭開蓋子”

1937年11月,王明從蘇聯回到延安。他下車伊始,擺出一副領袖的架子,到處講演,自我吹噓。他有着很好的口才,還能滾瓜爛熟地背誦列寧、斯大林的有關論述,說到興頭,還不時拋出幾句俄語,但對中國的實際卻知之甚少。王明雖然表面上對毛澤東是服從的,但骨子裏卻認爲毛澤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領袖,最多隻能算一位“農民運動領袖”而已。

由於王明打着共產國際的旗號,因此,在十二月會議上,以王明爲代表的錯誤主張一度得到與會多數人的贊同。

對王明的所作所爲,毛澤東有所考慮,也有所顧忌;但在原則問題上,他向來不讓步,即使多數人站在王明一邊,他也要表明自己的態度。葉子龍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毛澤東一般不直接與人正面交鋒,認爲那樣很蠢很笨,常常旁敲側擊,引其他人說話或當事人坐不住跳起來。

葉子龍記錄了這樣一個“插曲”:在十二月會議結束後,與會者會餐。在飯桌上,每個人的面前放了兩個蓋着蓋子的小搪瓷茶缸。毛澤東對王明說道:“紹禹同志,你猜一猜,這茶缸裏面裝的是什麼?不要揭開蓋子,君子動口不動手!”

王明把剛要掀杯蓋的手挪開,想了一想,微笑着回答:“我猜嘛,是酒,對不對?”

毛澤東說:“猜對了一半,一杯是酒,是長征的時候我們從貴州帶來的茅臺酒;另一杯是水,是延河的水。”停頓了片刻,他又接着說:“看來,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必須揭開蓋子,看一看,聞一聞,必要時還得親口嘗一嘗。”

王明端起酒杯:“澤東同志又在講實踐論了,來,大家爲實踐乾杯!”在座的人都端起杯子站了起來。

毛澤東說:“我是不能喝酒的,還是喝延河之水吧,乾杯!”

在回憶錄中,葉子龍還記錄了更能反映毛澤東性格的另一件事。

1949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毛澤東這次之所以能夠成行,一方面是蘇方的盛情邀請,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毛澤東堅持不懈的努力。按照毛澤東的性格,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反之,他不想做的,誰說也不一定行。毛澤東想去蘇聯,幾年前就定下了,但當時蘇聯並不那麼歡迎他。

在訪蘇期間,由於談判不順利,住在斯大林別墅裏的毛澤東心情煩躁。這天早晨,毛澤東一起身就對葉子龍說:“如果蘇聯同志送喫的來,告訴他們,魚一定要活的喲!”

葉子龍當時並沒有反應過來。過了一會兒,莫斯科爲毛澤東送食品的汽車到了大門口。從車上跳下來一位中年軍官,他和一個青年一起從車上抬下兩筐凍魚,其中一筐還是上等的鱘魚。

葉子龍連忙跑過去,對那位軍官說,我們首長只喫活魚,請你們把這魚拉回去!

那個軍官不明就裏,聳了聳肩膀,又把魚裝上了卡車。

其實毛澤東在喫的方面並不講究,這次爲什麼非要喫活魚不可呢,這自有原因。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突然來到西柏坡,住了好幾天。在那幾天裏,毛澤東與米高揚談了很多,他大部分時間都是談笑風生,與接見其他外國人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在私下裏,卻與平常有所不同:抽菸比往日多,說話比往日少,而且爲了一點小事還向工作人員發了脾氣。葉子龍知道,他這是心裏不痛快的表現。事後瞭解,與米高揚的談話不順利,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蘇聯人不肯明確表態,毛澤東爲此十分生氣。一次,米高揚與毛澤東一起喫飯,他指着桌子上的一盤魚問:“那是不是活魚燒的?”誰都知道,西柏坡村邊的河裏有的是魚,在當時的條件下,喫活魚比喫凍魚要方便得多。毛澤東沒有直接回答米高揚的問題,而是用筷子挾了一塊土豆,說:“我們喫了多年這個菜,好喫,營養豐富呢!”這件事毛澤東一直沒有忘,所以這會兒到了莫斯科,就非喫活魚不可了!

“毛澤東說的這些話,是一篇大文章”

1949年3月5日至13日,毛澤東在西柏坡主持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這實際上是一次爲新中國奠基的會議。

中國革命的勝利,的確是個偉大的奇蹟。作爲一個非同凡響的政治家,毛澤東對此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他諄諄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葉子龍在回憶錄中寫道:毛澤東說的這些話,是一篇大文章,既是我們共產黨人必須時刻遵循的原則,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毛澤東告誡全黨,要堅持兩個務必,而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葉子龍寫道:毛澤東在物質生活方面是地地道道的平民本色。他多次對我說過,他是個農民,農民的生活習慣他永遠也改不了,也不想改變。他的衣食住行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有人說他酷愛喫紅燒肉,喜歡穿舊衣服,這都是事實,但重要的是他在生活上從來都是厭惡奢華,提倡儉樸。進城以後,毛澤東艱苦奮鬥的本色沒有絲毫改變。有這樣一件小事:1953年秋,葉子龍去杭州的九溪十八澗出差辦事,那裏盛產茶葉,就買了點一元一斤的茶葉。回到中南海,他拿給主席看,毛就說太浪費了,不該買這麼貴的東西。

毛澤東倡導實行火葬,掀起了一場喪葬的革命。而這一想法的形成,與任弼時的逝世及後事處理有關。任弼時是中共五大書記之一,又是開國元老。他的去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因此,爲任弼時舉行了非常隆重的追悼會和送葬儀式。

事後,毛澤東不止一次地對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負責同志說,弼時同志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大,對其進行厚葬是必要的;但我們死後如果都這樣葬,是不是有些浪費了?

1954年在杭州,毛澤東看到西湖周圍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墳墓,不無憂慮地說,人死了都土葬,死人與活人爭地,長此以往,活人就沒有地種了,那怎麼辦?於是,多次建議人去世後實行火葬。

1956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各部委、各民主黨派負責人齊聚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在“倡議實行火葬簽名冊”上第一個簽名。接着,朱德、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彭真、董必武、鄧小平等領導同志先後簽名,當時不在北京的陳雲也專門寫信補籤。這樣,就共有137人簽了名。

毛澤東看葉子龍沒有動,就問:“你爲什麼不籤,是不是怕火葬啊?”

葉子龍說:“我不怕這個,是怕不夠格。”說完走到桌前,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是第72個簽名的人。

葉子龍在回憶錄中寫道:“簽字的多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作爲一代開國元勳,他們一生艱苦樸素,並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生前諾言。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留下的墨跡仍然激勵着後人。至於毛澤東逝世後,他的遺體保存了下來,這是出於全黨全國人民的意志和願望,當是世人都可以充分理解和擁護的。”

“他在與我握手的瞬間,分明有一絲不易被外人察覺的幸福感”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在禮炮聲中隆重開始。毛澤東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接下來,在3個小時的閱兵式和羣衆遊行過程中,毛澤東始終處於興奮狀態,不斷揮手高呼“人民萬歲”。

開國大典結束時已是傍晚,葉子龍隨毛澤東從天安門城樓下來,返回中南海。剛下車,機要室的同志交給葉子龍一份電報。這是斯大林發給毛澤東的電報,向中國共產黨表示祝賀,並宣佈蘇聯承認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願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毛澤東看了電報,非常興奮,拉着葉子龍的手使勁搖着,說:“好麼!謝謝你!我們拉拉手!”

這麼多年來,葉子龍幾乎每天都跟隨在毛澤東左右,幾乎每天都要送交電報,但從來沒有見過毛澤東如此興奮。葉子龍記錄下了他的這一微妙的心理活動:從今以後,他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也是一個泱泱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腦。他在與我握手的瞬間,分明有一絲不易被外人察覺的幸福感。這種表情以後我再也沒有見到過。

新中國成立時,葉子龍的大女兒葉燕上小學三年級。一天下午,她放學回家,走到院子裏還唱着歌。

毛澤東正在院子裏散步,聽到歌聲就好奇地問:“小燕子,你唱的是什麼歌呀?再唱一遍給我聽聽好不好?”

葉燕很有禮貌地回答:“毛伯伯,我唱的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接着,大方地放開喉嚨又唱了一遍。

毛澤東微笑着聽完,問:“小燕子,你說說,中國共產黨是哪年成立的?”

“1921年!”小姑娘不假思索地答道。

“那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哪年成立的?”

“今年10月1日。”

“好!那麼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這個問題可有點難。她想了想,試探着說:“大概有幾千年了吧?”

毛澤東點了點頭,微笑着說:“對麼,中國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中國共產黨成立才幾十年。你想想是先有中國還是先有中國共產黨?怎麼能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呢?”看到小姑娘有些不知所措的樣子,他又接着說:“不要緊,我幫你加上一個‘新’字,這首歌就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你看好不好?”

這時,葉子龍也已來到院子裏。毛澤東說:“是啊,新中國要有新的面貌,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過去幾千年沒有的成績,任務重哩!”

第二天,葉燕到學校將以上情況告訴了老師。學校很重視,並與歌詞作者進行了聯繫。從此,這首歌就改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了。

“黃河在毛澤東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

毛澤東對黃河有一種特殊的、難以割捨的複雜感情。在黃土高原生活、征戰了十多年和兩次東渡黃河的經歷令他難以忘懷。他不止一次地說過,要好好體驗黃河。1952年秋,毛澤東第一次到外地視察去的就是黃河。當時他吩咐葉子龍:“你去安排一下,不要驚動很多人,也不要打擾地方。今晚就走。”

葉子龍評價說,這是毛澤東的一貫做法,戰爭年代也是如此,他說走就馬上走,說停就立即停。我理解這就叫令行禁止,來不得半點含糊。

專列停在了黃河邊上。此時已是深夜,月亮在薄雲中時隱時現,四周萬籟俱寂。

第二天清晨,葉子龍照例早早起來,當他走下車,發現毛澤東已經在路基上活動身體。看到葉子龍,毛澤東說:“走,我們到那邊看看!”說着,大步向遠處的一個村子走去。葉子龍緊緊跟隨在後面。

毛澤東說:“這裏自古以來就是窮地方,陝北也苦,可是有地種,有窯洞住,這裏不行,地裏不打糧食,黃河如果決口,就什麼都沒了,苦不堪言啊!解放幾年了,不知老百姓的生活怎麼樣呢?”

路邊有一個打穀場,一老一少兩個農民正在掀蓋在玉米堆上的席片。毛澤東穿過田間小路向那裏走去。忽然一腳踩到一堆牛糞上,他把鞋底上的牛糞一點一點地抹到地裏,然後在田埂上蹭了幾下。他還輕鬆地笑着說:“喔,不小心,不小心!”

葉子龍搶前幾步,跑到了場院。兩位農民停下手裏的活。葉子龍問這是什麼地方,那位老農民說這個村子叫許貢莊。毛澤東從糧堆上拿起一穗玉米,問:“老鄉,今年的收成怎麼樣啊?”

“不咋樣,哪年不是這樣,咱這鹽鹼地不打糧食!”老年農民回答。

這時,楊尚昆、羅瑞卿、汪東興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以及衛士等工作人員都趕來了。老鄉們看來了這麼多幹部模樣的人,都非常奇怪。

毛澤東接着問:“打的糧食夠喫嗎?日子過得好不好?”

“比解放前強多了,託共產黨的福啊!”老農答道。

離開打穀場,毛澤東一行走進村子,進入一個農家院,這裏有三間草房。堂屋不大,五六個人進去就站滿了。屋裏黑洞洞的,房頂還漏着。一位老婦人正在竈前幹活。

毛澤東又與老太太聊了會天。

這次視察,毛澤東還登上了以懸河著稱的黃河柳園口。站在高高的大堤上,俯瞰堤外一覽無餘的曠野和村舍,毛澤東感嘆道:“好一個黃河之水天上來!”

毛澤東問身邊的河南省主要領導:“如果河水漲到天上去怎麼辦?”

那位領導同志回答:“請主席放心,我們河南人民決心在主席的領導下,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水漲一寸,壩高一尺,確保沿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毛澤東微笑不語。

毛澤東返回專列,囑咐送行的當地領導:“你們不要送了,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我們都能睡個好覺。”

專列上午到達鄭州,毛澤東登上邙山,又一次看了黃河。接着,他來到新鄉,親自爲新建成的人民勝利渠開閘放水。在回列車的路上,他說:“變害爲利,這是最好的辦法。”

這次視察,葉子龍始終陪在毛澤東左右,能夠體察毛澤東心理的細微變化,因此寫下了與衆不同的感受:許多回憶文章都談到,毛澤東視察黃河時心情很好,並與隨行人員和當地領導談古論今。但據我的親身體驗,在這段時間裏特別是在視察黃河的過程中,他的表情是頗爲凝重的。他最開心的一笑,是踩到牛糞上那一刻。他對我說過:“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也害苦了成千上萬的中國老百姓。”他始終在想一個問題,怎麼樣化害爲利,讓黃河造福於人民。在他的心目中,黃河是與人民連在一起的。他深深地愛着黃河,愛着人民。對人民的疾苦他充滿了同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