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的故宫博物馆,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其中的藏品大多都是皇宫的藏品,极少部分是由民间的收藏家捐献。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特别的准确,甚至可以说有些本末倒置。因为其实皇宫本身的藏品在经过慈禧与溥仪的挥霍,侵略者的劫掠之后就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现在故宫中的多数藏品都是由民间收藏家捐献的。

而捐献的最多的收藏家之一应该就是张伯驹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故宫的藏品有近半都是他捐献的。这对常人甚至一般的收藏家来说都是不可理喻的一件事,毕竟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珍宝为什么要无偿奉献呢?可张伯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据不完全统计,张伯驹捐献至故宫的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国宝级的藏品更是数不胜数。如果说其这个身份大家不是特别熟悉的话,那么它还有另一个让人如雷贯耳的身份,那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

一、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张伯驹能够成为四公子之一最大的依仗还是他的父亲张镇芳。在民国时期张镇芳是当时四大银行之一的行长,这也就代表着张伯驹可以谦虚的说一句“家里有点资产”了。年轻时期的张伯驹对于为官从政是一点心思都没有,甚至还拒绝了一个旅长的职位。只喜欢在家中研究诗词歌赋,最后还是他父亲的逼迫才在银行任职。

不过张伯驹在银行是一点经营的经验都没学到,就只是看过了无数的字画,这也为他后来的收藏打下了一个鉴定的基础。只不过当时的张伯驹对于字画还仅仅是维持在欣赏的态度上,没有真正的想要去收藏,不过一件事彻底的改变了他,那就是《照白夜图》被溥儒以仅仅一万大洋的价格卖到了日本。

这让张伯驹痛心疾首,他是清楚的知道这幅画对于我国来说代表着什么,所以他千方百计的想要追回这福字画,只不过最终还是失败了。没过多久便传出了《平复帖》也要出卖,张伯驹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其买下来。

二、三购《平复帖》

张伯驹买《平复帖》可以说是最有故事收藏之一了,当时溥儒身为中国人却多次将我国的国宝卖到日本,这《平复帖》当时也是溥儒准备卖到日本。所以在张伯驹想要去购买《平复帖》的时候,溥儒开价20万大洋,其实就是想要借此吓退张伯驹。

后来张伯驹又一次找到了溥儒,同样被开价20万大洋。后来张伯驹找到了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溥增湘,得知溥儒的母亲死了,溥儒急需一笔钱办丧事。张伯驹深知这是一次机会,所以借给溥儒一万大洋,条件就是以《平复帖》作为抵押。

后来经过多方运作,张伯驹终于以4万大洋的价钱买下了《平复帖》。可没想到转眼就有日本人带着二十万大洋去找溥儒,之后又带着钱找到了张伯驹,这也就代表张伯驹只要转手将其卖掉,就能精赚16万大洋。不过张伯驹就只说了一句话,那就是“黄金易得,绝品难求。”

三、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

张伯驹早年的资产我们都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但在张伯驹晚年的时候甚至都没有一处像样的房产,就连病重的时候都只能住在医院的多人间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伯驹这个时候的资产都换成了字画,而当时那些字画都在故宫里面。

张伯驹可以说是民国四公子中最特别的一个,他从不参政,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常常一掷千金只是为了一张字画。不过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张伯驹变了,因为这个新的政府被张伯驹所接纳,所以他的收藏都先后的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当时有人问过张伯驹,要不要给他建一个博物馆来收藏字画。不过张伯驹当时就只说了一句,“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这是何等的气概。张伯驹的藏品也确实如他所说,基本都在故宫里面存在。

张伯驹的一生可以说是碌碌无为,因为他的一生总结成两个字就是挥霍,散尽家财购买了无数的珍宝字画,但最后都无偿捐献了。但同时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藏,就只因为他的一句“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