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秘密立储制度摈弃了嫡长继承制不分良莠的弊端,改良了幼子继承制主少国疑的隐患,不分嫡庶长幼扩大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不公开册立避免了朝臣依附而形成权力集团,是清朝前所未有的一大创新。需要说明的是,秘密立储制度只是清朝传位制度的一部分,通过秘密立储方式继承皇位的只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满族的前身是靠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女真族。通常来说,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继承制度大相径庭,汉族多采用嫡长继承制,而少数民族却流行幼子继承制,例如蒙古族的幼子守灶。可清朝既不照搬嫡长继承制,也不采用幼子继承制,而是独辟蹊径,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从嫡长继承制到秘密立储制,来看清朝对前代继承制度的探索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六部九卿面谕曰:“我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康熙帝驾崩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康熙帝临终前一言而定大计,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由于事发仓猝,不由得令人心生疑窦,以致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成为清史上的一大疑案。

从嫡长继承制到秘密立储制,来看清朝对前代继承制度的探索

接下来,雍正帝话风一转谈到建储之事,宣布将御笔亲书传位诏书,密封后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意味着今后将不再公开册立太子,改为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在儿子中不分嫡庶长幼选择一位,亲笔写于传位诏书之上,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共同开启查验,继而宣布储君人选。

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此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实录》

秘密立储制度摈弃了嫡长继承制不分良莠的弊端,改良了幼子继承制主少国疑的隐患,不分嫡庶长幼扩大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不公开册立避免了朝臣依附而形成权力集团,是清朝前所未有的一大创新。

从嫡长继承制到秘密立储制,来看清朝对前代继承制度的探索

雍正帝之所以创立秘密立储制度是因为其自身在继位过程中遭受到百般猜疑,同时也充分吸取了前代继承制度的种种弊端。

中原王朝一贯承袭的嫡长继承制始于周朝,以《春秋公羊传》中的表述最为经典,“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子就是正妻(皇后)所生之子,庶子就是妾侍(妃嫔)所生之子。在嫡长继承制中,先论嫡庶,再看长幼,在这种制度下,嫡长子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继承权。但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不分良莠,唯嫡唯长,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25个儿子,其中不乏精明强干之辈,可碍于嫡长继承制,司马炎最终选择立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从而酿成导致西晋亡国的八王之乱。

从嫡长继承制到秘密立储制,来看清朝对前代继承制度的探索

唐朝的玄武门事变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事变中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射杀,秦王李世民由此登上皇位,改写了唐朝历史。

明朝万历帝想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朝臣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古训劝谏万历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从而引发了君臣之间长达15年之久的国本之争。万历帝从此对朝政索然无味,此后长达30年间不上朝理政,史称万历怠政。万历后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在萨尔浒击败明朝10余万征讨大军,最终取明而代之,定鼎天下,因此有“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从嫡长继承制到秘密立储制,来看清朝对前代继承制度的探索

作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都不能做到自主选择,以致于朝局动荡,甚至酿成大乱,这是嫡长继承制带来的种种弊端。然而清朝为什么直到第五位皇帝的雍正时期才创立秘密立储制度呢?

在雍正帝之前,清朝还有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位皇帝,这些皇帝的继位方式杂乱无章,无迹可循,说明清朝初期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皇太极是通过高明的政治手腕,受到众人拥戴而承袭汗位。当时后金草创八旗兵制,继承制度尚处于原始状态。皇太极在位期间,废除与三大贝勒共同理政的规定,又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纳归皇帝直接统辖,称为“上三旗”。通过这些手段,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嫡长继承制到秘密立储制,来看清朝对前代继承制度的探索

由于皇太极驾崩前并未预定继位人选,皇弟多尔衮和皇长子豪格对皇位展开角逐,最终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采取折衷方案,拥立皇九子福临登基称帝,即顺治皇帝。此时随着汉文化的深入和皇权专制的建立,继承制度的重要性开始凸显,王公大臣代表的八旗势力围绕拥立皇子和拥立有才能者展开争斗,最终拥立皇子的呼声占据上风,让顺治帝白白捡了个皇位。

康熙帝虽然是以遗诏的方式继位,但这道遗诏显然不是出自顺治帝之手,而是孝庄太后鉴于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的建议,认为玄烨出过天花具备免疫力,从而登上皇位。康熙继位后,决定采用汉族沿袭的嫡长继承制,将不足两岁的嫡长子胤礽立为太子。只可惜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胤礽因暴戾不仁,行为乖张被废除太子之位。令康熙帝没有想到的是,此举引发了膝下诸位皇子为了谋夺皇位而展开的血腥斗争,史称九子夺嫡。雍正帝在乾清宫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指的就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

从嫡长继承制到秘密立储制,来看清朝对前代继承制度的探索

为了缓和诸子之间的矛盾,康熙帝复立胤礽为太子。然而破罐子破摔的胤礽竟然结交大臣,企图逼迫康熙帝让位,因而再度被废,囚禁于咸安宫中。此后虽然汉臣中不乏有人屡屡上奏,请求建储,然而均被搁置。直到驾崩前,康熙帝才匆匆决定传位于皇四子胤禛,而且是在“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指的是在紧急关头说了一句便驾崩了,这就导致了雍正篡位之说的由来。俗话说“空口无凭”,事关皇位继承的大事,无论如何也应该有白纸黑字做为凭证才能算数,虽然康熙遗诏中确实是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但遗诏大都是在皇帝死后由大臣代笔,很难说这究竟是不是皇帝本人当时的意思。

雍正继位后,九子夺嫡事件继续发酵,为了稳固皇权,雍正将先帝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尽数革爵圈禁,替胤禩改名“阿其那”,胤禟改名“塞斯黑”,这些皇子大都被圈禁至死,其惨烈程度仅次于唐朝的玄武门之变。

从嫡长继承制到秘密立储制,来看清朝对前代继承制度的探索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能明白,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提前遴选出最适合的继承人并写入传位诏书。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通通都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为了防止九子夺嫡惨剧重演,采用不公开的方式将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后,最后又用公开的方式召集御前大臣共同查验并当众宣布,使继承人能够顺利登上皇位,完成皇权更迭。

需要说明的是,秘密立储制度只是清朝传位制度的一部分,通过秘密立储方式继承皇位的只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但不可否认的是,秘密立储制度确实是清朝对继承制度的一次探索和创新,也由此成为一项具有清朝特色的继承制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