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母亲:古代“明理慈母”的代表

北宋时期,我国社会逐渐走入近世。新兴的士族为了维系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一方面督促子孙读书应举,以求功名禄位;一方面经营田产,对内加强族人的团结互助,对外扩展与其他士族的婚姻关系。士族妇女在这种变迁的社会里,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当时的士族妇女,或生长于富裕家庭里的妇女,似乎大都有机会读书识字。这些妇女的传记(墓志)著者,为了表扬死者,多半会记载她们读书的这件事。著者们尤其把夫死守寡、抚养和教育儿女的妇女的事迹,大书特书。

因此,我们可以从现存的传记资料里,窥见当时士族妇女受教育的大致情形。

传统中国妇女的活动,大致限制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范围之中。一般来说,她们所受的是家庭教育,程度也不高。虽然如此,当时有些家庭里,由于丈夫忙于工作,无暇教育子女;或者有其他的原因,不注意子女的教育,于是妻子就肩负了督促或教育子弟的工作。

又如士大夫过着游宦的生活,有的在外地做官,把妻子留在家乡。遇到这种情形,士族妇女在夫家,就要担当外事。只有受了教育的妇女,才能胜任这样的职责。

例如胡则妻陈氏出嫁后,夫中科第。陈氏不从夫行,达二十年之久,在家侍奉公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妇女兼主内外的例子,苏东坡的母亲就是一个代表。

相传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他自己则说是二十五岁开始的。后来成了一代文豪,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号称三苏。

《三字经》里苏洵成名的故事,历来妇孺都知道,可是苏洵的成功是由于他的妻子程氏的帮助,则鲜为人知。

程氏是眉山人,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生于公元一〇一〇年。程家很富有,程氏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司马光为程氏写的墓志里,赞美她“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程氏嫁给苏洵时,年十八岁,苏洵十九。苏洵家极贫穷,结婚以后生活困难。有人向程氏建议,可以求助于娘家,程氏拒绝,不愿意让人家说她的丈夫靠她家维生。苏洵自己也说他婚后“游荡不学,程氏耿耿不乐”。

有一天,苏洵终于觉悟了,对程氏说,他觉得决心读书还来得及。程氏回答说,她早就希望丈夫能专心于学问。苏洵说,如果专心念书,就没法赚钱养家。程氏道,她可以独力撑持家务。

于是,程氏变卖了嫁妆,开始“治生”,而且相当成功,几年间就成了富家。

苏洵自记他从二十五岁发奋读书,如此七八年。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一〇三六),苏轼出生。三十岁时,长子景先卒。次年(一〇三九),苏辙生。

苏洵把家务和养育儿子的责任交给程氏,虽然是为了长远打算,我们却可以想象,程氏一方面主持家务,一方面养育儿女,担子是多么的沉重。

在苏洵努力读书,以及出外游学的期间,程氏不仅兼主内外,而且亲自教育苏轼和苏辙兄弟。苏辙记述他的母亲“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

又说当苏轼十岁的时候,苏洵“宦学四方。太夫人(程氏)亲授以书。”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苏轼)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原来范滂牵涉到党锢之祸,与母亲诀别。母亲对他说,一个人有了大名,又想长寿,二者如何可以兼得?这件事也许和后来苏东坡兄弟都性喜直言有关系。

苏洵究竟离开家庭多久?从有关的资料里,可以推知大约两年,是在东坡十岁的事。东坡自记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宦学四方”。两年后回家,闭门读书,并教育两子。

程氏一共生了六个子女,只有苏轼兄弟存活。她的幼女很像她,能够写文章。可见她也教育女儿,可惜于十九岁出嫁后不久就死了。

程氏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当苏东坡兄弟成人后,她很慷慨地把家财用来帮助族人嫁娶,乡人有急事的,她也周济他们。

她的理由是:一个家庭里,财产太多并不是福气,把财产留给儿孙,会害了他们。从这件事也可以知道,程氏在苏家是操持了所有的权力,做所有的决定的人。

这位杰出的妇女比苏洵先去世,得年四十八岁。死的那年(一〇五七),苏东坡兄弟刚中进士第,苏洵也在京师,丈夫和儿子都没有在她身旁。

-end-

选摘自《历史的瞬间:从宋辽金人物谈到三寸金莲》陶晋生,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在时间的漫长河流中只不过是一个点滴、一瞬间而已。历史本来就是故事,研究历史的人努力厘清历史事实的真相,追寻人物的功过,并且把故事说出来。

本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试图以通俗的方式,写出十至十二世纪中国的几个瞬间发生的故事。另一部分是人物和史事的讨论与考证,作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