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继位为君,但鲁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第一位国君。

在他成为国君期间,周王室经历了长时间的“二王并立”:周平王与携王。作为传统中原诸侯国,鲁惠公选择了支持携王。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在郑武公南下向胡国(今河南漯河郾城区西南)扩张的过程中,鲁国还与郑国在狐壤(今河南许昌北)交过一次手。结果鲁国落败,鲁惠公的庶长子姬息姑还被郑人俘虏了。幸好,郑武公不想在这时与鲁国结下仇恨,并没有太为难姬息姑。所以,不久后姬息姑就买通了郑国大臣,逃回了鲁国。

与郑国这次冲突,并不能扭转携王最终被淘汰的命运,却足以说明鲁国在“二王并立”期间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东迁后,鲁国国君长期不去周王室朝觐也是情有可原。

无论是谁当周王,鲁国日子都能悠哉地过下去。

一切的变化,开始于鲁惠公人生最后几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鲁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鲁国,原本要嫁给姬息姑。可鲁惠公见儿媳太漂亮,居然强娶儿媳为妻!后来鲁惠公还与仲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允。为安抚仲子,鲁惠公就将襁褓之中的姬允立为太子。

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去世。因为太子允年龄实在太小,鲁人便让姬息姑代为摄政,是为鲁隐公。

即位之初,鲁隐公并不受国人尊重。但鲁隐公执政两年后,与宋、邾、纪、以及戎人结成了同盟,又吞并了极国,稳固了鲁国周边局势;执政十年后,又与郑、齐二国结成了同盟,让鲁国成为东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头”之一。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可惜,鲁隐公开创下的良好局面,却突然在一夕之间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翚想杀死姬允向鲁隐公献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鲁隐公摄政多年,早已厌倦,正准备主动让位给幼弟。偷鸡不成的公子翚竟然反过来怂恿姬允,把鲁隐公给杀了!

从此,姬允成为国君,是为鲁桓公。这一年,他不过才十一、二岁。三年后,鲁桓公从齐国娶来了文姜,鲁国的变局从此开始。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齐僖公嫁出去两个女儿,都怀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齐僖公成功地影响到鲁桓公,让他在齐国对纪国施压时不闻不问。虽然鲁、齐之间第一回合的明争暗斗,最终因齐僖公的去世而结束,但对鲁国而言,更加艰难的日子还在后边。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携妻子文姜前往齐国,试图修复与齐国的关系。可没想到,回国后的文姜居然与兄弟齐襄公私通。在得知鲁桓公发现了他们的丑事后,齐襄公竟然杀死了鲁桓公!

年仅十三岁的鲁庄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间成为了国君。在母亲文姜的控制下,鲁庄公根本无力与舅舅齐襄公对抗,成为齐国控制下的棋子。齐襄公死于内乱后,鲁庄公一度对齐国发起了反击,甚至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之战和乘丘(今山东济宁兖州区)之战中两次击败齐国军队。可没过几年,在管仲辅佐之下,齐桓公励精图治,改革图强,成为了东周霸主。

自此后,鲁国就失去了与齐国平起平坐的机会,长期被齐国压制。

公元前662年,长期生活在齐国阴影之下的鲁庄公积劳成疾而死,年仅四十四岁。

鲁庄公死前,幼弟季友为确保太子般能顺利继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庆父作国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庆父仍然杀死了太子般,试图篡位;两年后,庆父又次杀死鲁庄公另一儿子鲁闵公!这真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最终,季友在国人支持下平息了内乱,扶持鲁僖公成为国君。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经过这次内乱之后,“三桓”季孙氏(季友之后)、叔孙氏(叔牙之后)、孟孙氏(庆父之后)把控了鲁国国政,鲁国公室则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齐桓公期间,鲁国人自觉无法与齐国为敌,老老实实地臣服于齐。可齐桓公去世后,楚国、晋国相继崛起,鲁国改投其他霸主,与近邻齐国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齐桓公之后,除了齐昭公与齐惠公执政时,其他时期鲁国都长期遭受齐人欺压。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鲁人自觉实力不济,便寻求东周强国请求帮助:楚国强大则投靠楚人,晋国强大则投靠晋人。城濮之战后,晋国长期称霸,鲁国就成了晋人最忠实的盟友。

齐、鲁都在山东,远离晋国。

晋国强大时,齐国不敢对鲁国怎么样;一旦晋国霸业稍有衰落势头,齐人就会趁机对晋国霸权发起挑战——而入侵鲁国,就成了齐国挑战霸权的磨刀石。

赵盾专政时期政坛内乱频繁,晋国霸业走向了下坡路。此时,齐懿公就杀死齐昭公儿子公子舍篡位,还囚禁了公子舍的母亲鲁女叔姬!因为鲁人替叔姬撑腰,齐懿公还多次讨伐鲁国进行报复。因为晋灵公接受了齐懿公贿赂,晋国对鲁人求救敷衍了事,这反倒是助长了齐懿公的嚣张气焰。黔驴技穷的鲁文公没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祷齐懿公早日归天!

正是因为来自于齐国的威胁太大,鲁人终于想到要改革,以增强自身实力。

公元前596年秋(鲁宣公十五年),鲁国正式推行“初税亩”改革。

现代学者们大多认为,鲁国这次“初税亩”改革,是废除了传统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将土地私有化,然后再“履亩而税”!

然而,史料中一则资料证实,也许这一看法并不正确。

在鲁哀公执政时,鲁国经济状况愈发糟糕,面临着一场财政危机。鲁哀公整天为此忧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咨询解决之道:“鲁国正逢饥荒,国家岁用不足,有什么办法吗?”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为何不改成‘彻法’?”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鲁哀公听了,失望地答道:“鲁国现在征收十分之二的税收,财政收入都不够用,改成彻法又有何用?”(《论语·颜渊》)


“彻法”是周宣王“不藉于千亩”改革时推出的征税办法:把国有田地全部私有化后,查看农户田地里的庄稼,从中选取长势最好的十分之一作为税收。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自西周以来,鲁国一直实行藉田制,以十分之一的公田作为税收。鲁宣公十五年,推行“初税亩”,是在十分之一公田之外,在农民私田中再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税收,所以鲁国现行税率是十分之二。从鲁哀公的答话中可知,鲁国一直没有对藉田制进行彻底变革,只不过是增加了税率罢了。

这一则资料证实,现代学者们说“初税亩”是改革田制,不太可信。

可鲁国之所以要“初税亩”,也是迫不得已。

在鲁文公执政中期晋国霸业就走向了衰落,齐国对外的侵略性越来越强,对鲁国的压迫越来越重。为此,鲁国必须增加税收,以加强军事建设。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人推行“初税亩”改革;五年后(鲁成公元年),鲁人又推出了“作丘甲”。“初税亩”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作丘甲”则是增强军事实力。

这两次改革,都是为了应对齐国威胁,却极大地增加了鲁国底层民众的负担,令底层百姓不满情绪越来越高。

公元前589年,晋、鲁、卫、曹四国联军在鞍之战中战胜齐国,迫使齐人将侵占的汶阳之田归还给了鲁国。可在公元前588年秋,鲁国收回汶阳之田时,汶阳人居然以武力抗拒鲁国的收复!汶阳人原本就是鲁人,为何要反对回归鲁国呢?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这其中关键因素,恐怕就是鲁、齐二国基层民众税赋负担差异造成:齐国实施的是“相地而衰征”,民众赋税负担小;鲁国不但要承担十分之二的税收,还得承担“作丘甲”的军赋,赋税负担远远高于齐国。如此一来,汶阳人当然更愿意作齐人而不是鲁人了!


虽然鲁国“初税亩”与“作丘甲”极大地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但这两项改革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能增强鲁国国力。

鲁襄公执政期间,鲁人曾主动向晋悼公请求作鄫国的保护国。可长期以来,鄫国就是东夷莒国和邾国的附属国。见鲁国想要插手,莒人和邾人就联手击败了鲁国的救援军,还把鄫国给灭了!公元前567年冬,因为鄫国被灭,晋悼公还特意派人来问责鲁国!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被两个东夷之国如此欺压,鲁国当时军事实力之弱,可想而知!

此后,鲁国执政卿知耻而后勇,开始大力加强鲁国的军事实力。公元前562年,在季武子主导之下,鲁国将军队扩充至三军,并三分公室。三分公室,固然是“三桓”家族的私心;但把鲁国军队扩充到三军,且由各家经营,鲁国军事实力得到了快速成长。

公元前529年7月,晋人在平丘(今河南封丘东)组织诸侯会盟。盟会之上,莒人和邾人居然向晋国投诉,说鲁国频繁入侵莒、邾二国,让他们无法承受了。为主持公道,晋人竟然拘禁了鲁国正卿季平子,长达数月;公元前518年,因为鲁人伏击了邾人,晋人再次扣押了鲁国卿士叔孙婼,长达一年!

数十年后,鲁国、莒国、邾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逆转,这充分印证了鲁国实力的增强。而这一变化,显然是鲁人长期实行“初税亩”、“作丘甲”的结果。

然而,鲁国这种一味依靠加大对基层民众的剥削而增强国力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后,在陈乞的扶持下齐悼公成为国君。此后,齐、鲁矛盾再度激化,鲁国外部压力陡然剧增。公元前484年,当时执政卿季孙不得不再次进行改革,又增加了田赋:每亩田除了交税之外,还要另外再交一份军赋!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这种疯狂加赋税、竭泽而渔的做法,更证实掌控鲁国国政的“三桓”家族已经黔驴技穷了——鲁国未来,还会有希望吗?


其实,在春秋中后期,鲁国内部矛盾就已越来越难掩盖了:公元前517年,鲁昭公试图消灭季氏,却反被“三桓”联手赶出鲁国;公元前468年,鲁哀公想请越人帮自己清除“三桓”,却又被“三桓”赶出了鲁国!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鲁国公室的衰败,已不可挽回了。不过,即便鲁国公室此时强于“三桓”,又能如何?

此时,各强国逐渐摆脱了道义的束缚,疯狂吞并弱小以增强自身。公元前249年,被秦国逼得不断向东迁徙的楚国,就把鲁国灭了,鲁国从此绝祀!

春秋初时,鲁国还是东周享有盛誉的强国之一;数百年的时间里羸弱不堪,竟然沦落到灭国的地步,究竟是哪一步走错了?

如果把西周灭亡视作发令的枪声,春秋头一百年就可算作是“起跑线”时期。绝大多数诸侯国在这段“起跑线”时期显得碌碌无为,也让他们失去了后世成为强国的机会。

鲁惠公强娶儿媳,埋下了鲁隐公被杀的隐患;鲁隐公被杀,又埋下了鲁桓公为齐国左右的隐患;鲁桓公被杀,又直接造成鲁庄公长期被齐国控制。鲁国“起跑线”上的一百年,没有变革、内乱频频,国君大多碌碌无为——所以说,鲁国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光是鲁国,卫国、曹国、西虢国、陈国、宋国、蔡国等等,都是因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越往后越无法翻身。因为时间越长,竞争的马太效应就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那些强者还能容忍弱者变强吗?

鲁国兴衰反思——输在了春秋头一百年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这就是最为残酷的历史: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