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丰收的味道】金灿灿的南瓜丰收了

金秋九月,对于赛罕区黄合少镇格此老村的张连威来说,这个季节有着特殊的意义——自家种植的南瓜喜获丰收。

(网络配图)

深绿色的皮,金黄的果实,沉甸甸的重量,饱满的籽种,干甜沙的口感……看着自家种植的南瓜,张连威的喜悦直接映在了脸上,“每亩收1000到1500多斤,丰收啦,特别高兴,不单单是我家丰收了,整个村都丰收了。听说国家有了丰收节,这可是双喜临门。”

以往逢年过节赛罕区都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格此老饸饹南地的糕,方圆百里没得挑。”而近年来,这句民谚也因为格此老的“连威”南瓜而发生了改变——“格此老饸饹南地的糕,连威的倭瓜不用挑。”

倭瓜学名叫南瓜,在格此老村一说起连威南瓜,就不能不提张连威。今年68岁的张连威,务农有40多年了,而且还专门学过农业技术,说起他的“连威”牌南瓜,不善言辞的张连威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开始种地的时候就在想这里到底适合种什么,根据气候、土壤条件,我就考虑种南瓜。”1981年,张连威开始引进新品种,日本南瓜甘甜沙的口感是他最满意的,可是考虑到如果大面积推广种植日本南瓜的话,进口种子成本太高,到底怎么办,让张连威一度陷入了烦恼中。而这反倒让他想起,种子成本高,何不利用自己学到的农业技术知识尝试自己培育,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保证品质,而且还可以让乡亲一起种植,让大家共同致富。

说干就干,于是,张连威开始收集相关的育种资料,不会就学,不懂就问,通过从其它品种上进行选育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连威”品牌的南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格此老村日照时间长,光照强,耕地多为沙质土壤,昼夜温差大,作物积累糖度高,沙壤土通透性好。在种植过程中,张连威发现格此老村的种植条件培育出的南瓜口感更加细甜沙,并不亚于日本南瓜品种的口感。

张连威告诉记者,以前的格此老村水利条件差,家家户户种点玉米、豆类,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效益不太好,乡亲们也就勉强能够维持生活。而种植南瓜就不一样了,张连威给记者算了笔账,南瓜亩产能达到1500斤到2000斤,每斤0.9元,每亩收入比玉米最少增加300多元的效益。而且第二年的茬口种植其它农作物还能增产,连续性的效益高。同时,南瓜基本上没有病虫害,因此,不用打药,不用化肥,只施农家肥,就能够保证南瓜的成熟和品质,“这样乡亲们的腰包就能鼓起来,致富奔小康也有了盼头。”张连威笑着说。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此优点多的“连威”南瓜,张连威在开始推广种植的时候也曾遇到过难题。“一开始就是推不开,为啥?村民不相信你。后来,南瓜销路稳定了,很多农户就开始跟着种南瓜,村里种南瓜的面积也就逐渐扩大了。”

此后,张连威组建起合作社开始大面积种植南瓜,为此,他还成了我市的科技特派员,专业指导村民种植南瓜,并成立了黄合少镇瓜菜协会,把更多的村民组织起来,发展“一村一品”南瓜种植。

“连威”南瓜到底咋样?受益人村民武利元其实最有发言权。跟着张连威种了10多年的南瓜,武利元从最初的观望到看见明显的效益,这才下定决心跟着张连威一起做南瓜事业。“这个品种只有咱们这儿有,别的地方没有。每年春天,我们从张连威那儿买了种子,顺便签订单,秋天的时候他又回收,从来都不担心卖瓜的问题。”武利元的脸上同样显露着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今年,格此老村共种植了600多亩南瓜,产量大概有90多万斤。其中,“连威”南瓜就种植了400多亩,60多万斤。对于这些南瓜,张连威从来没有为销路发愁过。“销售也要与时俱进,现在我一方面利用微信和电商进行销售,另一方面就是老顾客,即使是现在的量,也是供不应求,年年不够。”为此,张连威又在自家的地里开始“鼓捣”起南瓜种子杂交改良育种,“要为明年扩大面积种植提前做准备。”

目前,“赛罕南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河少镇瓜菜协会已与黄河少镇70余农户签订农产品订购合同。从而实现辖区特色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系列产业带,增添品牌优势,实现培育一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开一方产品销路、富裕一方百姓的效果。

而这只是我市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2017年,我市加快发展都市型农牧业,新建休闲观光示范区13个,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54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50亿元,居全区首位。今年,我市仍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通讯员 吴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