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着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朱子讀書的方法。

其實這個方法跟心境也是相互呼應的。我們看這個“循序漸進”,就是不要操之過急了,我們這個學習的心態,第一,學貴力行。而這個力行當中,首先從最難處下手。當然每個人的最難處不見得相同,不過我們這個時代有一個難處就是急躁。所以那一天我們也提到,“爲學第一功夫, 要降得浮躁之氣”,能定下來,一急,心就不在道中了。所以朱夫子提的這個循序漸進,很重要的也是在對治我們這個急躁的心、急於求成的心。

我們也提到,“繩鋸木斷,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對治急躁最重要的要平緩,所有的言語、行動,都要提醒自己要緩和。因爲人一急啊,“處事大忌急躁”,處理事情,最怕的就是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安能治事?”我們的心一急躁,則自己先是自處不暇,就是自己已經亂了方寸了,就不能從容了。自己心亂了方寸,怎麼能把事情給做好呢? 所以首先要對治這個急躁。

再來,朱子讀書法裏面講到的,“熟讀精思”。熟讀了,我們才能記住這些教誨,在我們的生活點滴當中,馬上能提起觀照。所以修學一定一開始要先重量,就是你要讀的遍數要夠,他才觀照得了。不要一開始就說, “啊,我重質,不重量”。忽略了這個量,可能熏習的力道不夠,生活當中都提不起觀照來。所以這個也得要老實啊,要熟讀。這個又牽扯到我們學習的重要的態度:要老實,老實聽話去做。所以這個遍數就不能少。比方說,師長老人家說,《了凡四訓》要讀三百遍,諸位學長,我們讀了嗎? 《了凡四訓》對很多道理,講得非常通透。但是我們假如不讀到三百遍, 就很難了解師長要我們讀的苦心是什麼。所以這個老實聽話是不容易的。

再來,“虛心涵泳”,虛心地領受,誠心地去領受每一句教誨。

“切己體察”,就是每一句經文都是拿來對照自己,有沒有做到,而不是去對照別人。因爲孟子也提醒我們,人有一個態度很容易起來,就是“好爲人師”。懂的多了很可能都變成要去要求別人,就不妥當了,這個心態是切己體察。

所以在學習的心態當中,“只有自己是學生”。這樣的心態,才能切己體察,也才能調伏得了我們傲慢的態度。不然這個習氣,你不用打招呼, 它自己就會來了。

“着緊用力”,這個就提醒我們要有恆心,而且不可以懈怠。這個求學問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像鑽木取火,你不把火鑽出來就休息了, 那可能前面的功夫又退下去了。鑽木取火就是,一定要把火鑽出來,就好像那個火燒出來,就是智慧出來的時候,才能得受用。沒到智慧出來,就懈怠了,那就很難提升自己了,所以這個恆心重要。

我們前面講到,我們每天都跟古人學習,每天看兩則德育故事,可以重複看,從昨天開始了嘛。大家保持下去,曾國藩先生就講到,“敬字、恆字”,恭敬跟有恆這兩個字,是“徹始徹終功夫”,自始至終要保持的態度。“大凡進德則持之以敬”,曾國藩先生的學問也很了不起,所以他這一些心境都是他真實體悟到的,“修業則貞之以恆”。好,我們看時時保持對人事物的恭敬,主敬存誠,這個學問就可以成就了。但是不容易哦。大家想一想,恭敬心好不好保持?不容易哦。懂幾個道理了,連自己的父母、師父都瞧不起。所以這個時時要“切己體察”,這一顆心有沒有偏掉。

以至於,曾經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幫助過我們的長者、親朋好友,有沒有因爲我們今天有地位了、有錢了、有名氣了,而對他們的恭敬減少了,對他們的感激減少了,反而變得好像高高在上了?那這個不只不能弘揚傳統文化,還讓人寒心,“怎麼學了之後不念舊了,不恭敬了”。好,這個是敬字還有有恆心,這樣才能進德修業。

摘自《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們的後裔的》,蔡禮旭著

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們的後裔的 ¥43.5 購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