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吉林大學生物考古學團隊發現最早的人類顱骨人工變形)

從吉林大學瞭解到,該校生物考古學國際創新團隊發現了迄今爲止人類顱骨人工變形最早的實物證據。

這項研究對人類頭顱人工變形這一世界性的文化源流研究有着重要影響。初步證據顯示,現代人類顱骨變形文化很有可能起源於東亞大陸,然後向西沿着歐亞草原傳播到西亞和歐洲,向東經過白令海峽延展到美洲。該研究成果近日在人類學著名期刊《美國體質人類學雜誌》發表。

在人類生命早期,顱骨是柔軟的,通過用手擠壓嬰兒頭部,可以實現永久性的顱骨重塑。顱骨人工變形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其起源、發展與原因還未確定。

2011年至2015年間,吉林大學考古團隊主持對位於吉林省大安市的後套木嘎遺址進行了發掘。團隊在發掘結束後更爲詳細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該遺址新石器時期的四個文化層中有11例個體具有人工顱骨變形現象,年齡從3歲到40歲左右,年代從超過12000年到5000年之前,延續時間超過7000年。此次發現的是新石器時代在同一個地點延續時間最長的顱骨人工變形文化。

這項研究由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張全超和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博士王謙共同牽頭完成。

“這次發掘的變形頭顱有面積很大的額頭,這樣會增加面貌的威儀。可能在古代人類中具有美感,體現權威。”張全超說。

王謙說,這些顱骨變形的個體中,有的有較豐富的陪葬裝飾,暗示他們可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顱骨人工變形行爲的起源也可能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階層分化有關。

下一步,團隊將通過對遠古人類的骨骼和牙齒形態、發育以及功能的研究,探索更多奧祕。

netease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崇緯_B120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