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沈周的《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徐书城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并称为“吴门四家”,此说最早似见诸清·王鉴《染香庵跋画》一书中提到的:“成、弘间,吴中翰墨甲天下。推为名者,惟文、沈仇、唐诸公,为揜前绝后”。“吴门”为中国古代泛指苏州市及其附近地域的名称。以“吴门四家”为首的画家群体或泛称“吴门画派”。沈周,不仅为“吴门四家”中最年长者,或亦可视为该画派的开创人。

  沈周(1427-1508),字启南,晚号石田、石田翁,江苏长洲(今苏州)相城镇人。父祖辈皆隐居不仕,均工诗文,能书画。沈周的祖父沈澄,与元末一些著名画家交往甚笃。其父沈恒,字恒吉,为明初著名文人画家杜琼入室弟子,故其画风直承宋元“南宗”文人山水。沈恒和他的兄长在相城“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吟诗作画”。(见《明史·沈周列传》)。本文所介绍的画卷标名为《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有竹庄”,即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

  沈周不仅继承了他的父辈隐居不仕的家风,诗文书画之艺亦为家学渊源。他早年也曾跟杜琼学画。杜琼的画法基本上完全传承了元人,因此沈周早年的画风也未能脱出宋元文人山水画的窠臼;四十岁之后才逐步显现出他个人的独特风格——早岁较细谨,晚年则粗犷。五十八岁时始号“白石翁”,此时才开始在画上钤“白石翁”之印。这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即钤有此印,可证问他的晚年杰作无疑。

  明代初年,山水画的画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忠实继承了宋元时代的“南宗”文人画传统,著名人物如杜琼、王绂、徐贲、谢缙、姚绶等,但缺乏鲜明的时代特点;另一类为“复古”派,即把南宋时期的马远、夏珪的所谓“院体”即宫廷绘画重新恢复,代表人物有戴进、吴伟等人。这两种不同画风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皴法”的不同,前者为肇自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的所谓“披麻皴”;后者则继承了马、夏等人的所谓“斧劈皴”。两者在明初画坛上形成了势均力敌的态势,直到沈周等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崛起而改观。沈周的画,基本上属于“南宗”文人画的“披麻皴”系统,特别是他的早年作品,优雅平淡;但到中年以后逐步改变,用笔变为粗拙,这似乎受到“浙派”的戴进等人的影响。尽管如此,沈周的画法本质上仍为“南宗”文人画的“披麻皴”系统,只不过他的用笔较为粗犷,线条较为短促滞重一些。这种情况,不妨可视为他对宋元文人画传统的一种较明显的“推陈出新”,遂具有了突出的时代面貌。从这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来看,应视为沈周的山水画中颇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自元初赵孟俯明确提出“书画同本”(“书画本来同”)之说,以书法笔法入画的艺术实践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成为画家们一种十分有意识的行为。李贞伯的《书道之艺》中曾指出:“沈石田妙于诗画,然字不甚工。后乃仿黄山谷,辄得其笔意,盖书画同一机也”。沈周晚年的书体完全是黄庭坚的粗犷特点,由此改变了他早年画风的细谨特点。在本画卷中,“书”与“画”并列而相得益彰;而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书写了自己所作的诗篇,充分体现了文人的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抒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这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历来流传有绪,见诸著录颇多,如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福开森编:《历代著录画目》,等等。其中的诗篇亦曾收入《石田老人诗选》(卷一)。这幅作品又曾为现代北京著名画家惠孝同先生收藏并题有长跋,诚为一件不可多得之佳作。

  

  月圆还似故人圆——《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流传小考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王健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整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高34厘米,长 135.5厘米,书法部分高34.5厘米,长895厘米,高头大卷,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1427~1509)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与浦汝正等友人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该卷画作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具有粗沈山水画的特点。书法则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据诗中“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句可推知此卷为沈周于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六十岁时所作。据学者研究,沈周在五十八岁时始号“白石翁”,与此卷书法卷末所钤“白石翁”一印正相吻合。

  根据历代著录,沈周曾多次表现其与友人在有竹庄中秋赏月的画作。如波士顿美术馆藏《十四月夜图》卷,该卷纵30.5cm,横134.6cm。卷后有沈周再题诗和祝允明题诗,并经孙艾、罗小川、程正揆、吴谔、吴桢等递藏。该卷左方自题“十四月夜”四字,卷后有七言歌行一首,中有“舒庵与我六十人,更问中秋赊四十。”之句,当与《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为同年所作。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引首有贞伯题写“有竹庄中秋赏月”大字篆额。贞伯即李应桢(1431-1493),初名依,字应祯,更字桢伯,后以字行,改字贞伯,号范庵。与沈周为同乡,均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举会乡试,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后迁南兵部郎中,弘治中官至太仆少卿。李应桢博学好古,篆、楷俱入格,真行草隶,亦清润端方,如其为人。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学为明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人有求者多怒不应,以故传世极少。卒年六十三。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曰:“少卿书法自成家,盖轶唐而上,然每耻以是见名。”文徵明曾从其学书。如果该卷引首为李应桢同年所题,则时李应祯56岁。

  后隔水有孙承泽(1592-1676)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题跋,时孙氏78岁。孙承泽是明末清初的书画收藏大家,生活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政权交替之际,在明末、清朝都做过官,后来隐居西山樱桃沟,建退翁亭,号退谷。今之退谷、退翁亭即由此而得名。孙氏晚年在此着书立说,鉴赏书画,《庚子销夏记》就是他在退居期间所作的书画著录专着。在其成书于1660年的《庚子销夏记》中就著录乐《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书中写道:“石田《有竹庄赏月图》。石翁置有竹庄,尝出疏以募竹,其事甚韵。此图乃石翁与浦汝正中秋赏月庄中之平安亭而作。笔墨更为清胜,后有长歌可入白苏集中,字大如椀,亦似黄鲁直得意之笔。”

  他还写道:“尝见石翁题画有绝佳之诗,而集中俱不载。安得有心人肯大为搜罗,以成快编也。石翁集乃陈明卿为孝廉时所刻,不足尽石翁之百一也。”四库全书本《石田诗选》收录有此卷中之诗。四库本《石田诗选》为乾隆四十六年据光禄寺署丞华汝德所编,故与孙承泽所言陈明卿本不同。

  另外,该卷孙氏题跋写于1669年,当是《庚子销夏记》成书后孙氏再跋,故题跋内容未载书中。

  孙承泽之后,此卷为清末温云心、温忠瀚父子所藏。“太原温云心氏鉴藏”、“云心珍赏”两印为温云心的鉴藏印。温云心,(温启封)清末人,太原人,有《玉镜台词》一卷行世。其子温忠瀚,同治元年壬戌科进士,官湖南学政使,撰有《两汉石续》六卷。外签“光绪癸未(1883)年七月重装题记”即温云心之子温忠瀚的手笔。“红叶盦”为温忠瀚的斋室名。上海图书馆藏有《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线装本。有温忠瀚题记,并有“红叶盦主”一印。

  尾纸有张允中庚寅年,即1950年诗跋一,洋洋洒洒的诗文长题对此卷推崇备至,盛赞沈周此卷“通体笔法如铁铸,绕指柔处亦苍苍”的艺术成就和孙承泽“退翁法眼精且详”的鉴定眼光。张允中近现代有两人,均为著名收藏家。一为生于台中县大雅乡的张允中(1928~),张氏耕读传家,是当地望族,祖父和外祖父均为收藏古玩名家。张允中夫妇旅居日本四十多年,后回到台湾,斋名为“寄畅园”。另一位则为京城著名收藏家张允中(1880-?)。由该卷上“补萝盦”、“允中长乐”、“张允中六十以后之作”三方鉴藏印及款署“庚寅清和月下沅,东越补厂中六十有九。” 庚寅为1950年,时张允中69岁,由此上推69年,故可知其生年为1880年。故此张允中应为民国时京城收藏家张致和张允中。

  虽然张允中的诗跋在惠孝同先生的题跋之前,但他只是借观者,此卷并非张允中的藏品,真正所有者则是惠孝同先生。惠孝同(1902-1979)满族,北京市人。原名惠均,字孝同,号柘湖,别号松溪、晴庐。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拜金城为师,专攻山水。1925年升为研究会研究员。1927年与金荫湖、胡佩衡等共组湖社画会,编辑《湖社月刊》,历任画会干事、评议、教员、副会长,湖社画会天津传习社社长、天津分会会长。曾任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解放后,历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委,北京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常委、主任委员,新国画研究会常委、研究组副主任,国子监国画补习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50年代曾出访印度尼西亚,回国后在中央美院举办个展。惠孝同山水传统功力深厚,构图颇具巧思,所作树石古厚浑茫,意境深幽。他在寻觅新时代山水画发展的新途中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古一舟、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合作的巨幅长卷《首都之春》,写由通县经城区至石景山、官厅水库之北京新貌,将古法与今法相融合,造化与心源相贯通,创造了新的时代风格。惠孝同先生富收藏,很多名迹都曾是他家的藏品,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卷就曾是其藏品之一,由此可见其在当时的鉴藏实力。

   惠孝同先生的题跋中透露了张允中一跋的来龙去脉。1950年暮春,惠孝同得此卷于京城厂肆。消息不胫而走,为张允中先生闻知,张允中遂请朋友贾济川向惠孝同借观。并在尾纸题写诗跋。1962年,时隔十二年后,惠孝同自己再次拣点此卷时,在张允中跋后不无感慨的写道:“庚寅暮春得于厂肆,适为张致和先生所闻,倩厂友贾君济川借阅,并题七言长古一首,与石田原作后先辉映,为吾斋平添一段嘉话,今忽忽十二年矣!致和先生墓有宿草,补萝庵所藏法书名画亦已零落殆尽。重展斯图,正与石田先生具有同感。”道及当时此卷的来源、张跋的来龙去脉,以及惠、张两位老人的友情。1962年张致和先生已经谢世,其所藏书画已零落殆尽。而此卷不仅见证了沈周与浦汝正等诸君的友谊,也见证了一段近代的流传佳话。

  全卷欣赏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倾仰情深——赵孟頫手札高清大图全集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名家访谈

  【对话名家】補砚斋访谈录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上)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下)

  

  经典专题

  《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 赵佶 书法专辑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推荐展览

  事茗——东一书画雅集

  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望岳——南岳纪游书画展

  傅志伟篆刻展

  山房写字——廖伟夫书法作品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