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一位滿身補丁的少年正抱着沉重的心情走進學校,要交學費了可家裏真的是一分錢也拿不出,因這,少年被迫退學。在一年後,學校爲幫助少年免除學費,還發了兩元的贊助金。日曆翻到四十年後,在江西宜春一個貧瘠的家裏,父母身患重病的易園利和易慧聰兩姐妹並沒有被生活打到,相繼考入順德北滘的國華紀念中學,即使生活困難重重,他們並沒有放棄。

第一個故事中的少年是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楊國強。第二個故事中的國華紀念中學是全國唯一全免費的民辦高級中學,創辦人正是楊國強。

"我也窮過,我知道貧困是怎麼一回事。"楊國強的這句話流傳非常廣。也恰恰是他以及碧桂園這麼多年來爲什麼積極投身公益的底因。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這是一家龐大的中國房地產企業,在最近幾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銷售額幾級連跳:2012年476億,2016年3088億,2017年5508億。而2018上半年,碧桂園就完成了4124.9億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42.8%。在房地產行業這個速度始終是非常領先的。

在公益慈善方面,碧桂園也是遙遙領先的。從1997年第一筆大額捐款算起,楊國強帶領着碧桂園共爲全社會捐款累計超過42億元,累計受益人次193878人,涉及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救災賑災等方面。

縱觀二十一年的碧桂園扶貧路,有着很強的楊國強底色。出生於農村,又因教育受到扶持的他,執着於對教育和產業的扶貧。

"一時的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家庭陷入貧困無力逃脫。要徹底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問題,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楊國強曾說道。

教育扶貧:設立免費學校,幫助貧困學子

1997年初,一個剛剛有些成績的企業家走進《羊城晚報》社,從僅僅幾百萬的身家中捐出100萬元設立"仲明大學生助學基金",還協議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後來每年他都準時往助學金賬號匯入100萬元,到2006年又開始增加爲200萬元。

十年默默做着種樹人。直到2007年,在記者的強力說服下,他才公開了這一事蹟。那些受他捐助的學子也才知道,這個好心人原來是楊國強。

這份助學金,正是楊國強和碧桂園的扶貧路起點。

楊國強對教育的重視,不僅源於年少時那"一生中最重要的2元錢"助學金,也源於深知知識的重要性。

"走過來的路,令我深知知識的重要,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擁有知識方可改寫一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人的生存與發展, 國家的興旺與發達,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靠的是知識和智慧。"楊國強曾說。

到現在,碧桂園已經創立三所免費學校:全國唯一全免費的民辦高中——國華紀念中學、全國唯一對貧困生全免費的大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和培訓農村籍退伍軍人全免費的國良職業培訓學校。

家境貧困的李家欣,在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就讀酒店管理專業三年,沒有花家裏的一分錢。在2017年畢業後,她在馬來西亞一家五星級酒店擔任主管,月薪也超過萬元,待遇比身邊許多同學都高。家裏也因此獲得了可靠的經濟來源。

像李家欣這樣的故事,在碧桂園職院還有很多。這所免費大學以"校企融合、產教聯動、工教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現代化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學生。

2017年碧桂園職院首屆畢業生290名,就業率高達99.66%,平均月薪3873元,超過了廣東省在2016年本科生平均月薪,像李家欣這樣過萬元的有11名。總體來說,碧桂園職院招生數量不多,但是質量上卻比較高。

楊惠妍也秉承了父親楊國強的扶貧基因。2017年,父女兩人捐款1億元成立"惠妍教育助學基金",主要幫助順德的貧困學子。這一基金還在國內開創了將助學扶貧貫徹至全縣(區)、全學段的模式。此外,碧桂園還在清華大學、貴州大學、深圳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設立獎學金,資助高校貧困學子、科研創新工程等。

不僅針對學子扶貧,碧桂園也注重對鄉村教師的扶持。2018年,碧桂園引進博實樂教育集團的優質教育資源,在廣東省英德市開啓首期鄉村教師培訓班。博實樂利用旗下廣東碧桂園學校、碧桂園實驗學校等教學資源,免費爲鄉村教師們量身定製美術、音樂、舞蹈、英語等各學科培訓,惠及千餘名鄉村教師。

產業扶貧:農村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

出生於農村的楊國強一直被稱爲農民企業家,除了偶爾穿西裝出席會議,平時也是一副"土土"的形象。但是他對這些稱呼和外在都不在意。他更關心的是,像自己祖輩活在農村的村民們,能不能脫離貧困過上好日子。

在楊國強的推動下,碧桂園的扶貧事業一直是與房地產業務對等的存在。

2018年,這家房企就將扶貧工作提升到主業的高度,與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等14縣進行結對幫扶,以產業發展和就業培訓爲主導,探索一條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鄉村振興道路,約33.6萬貧困人口受惠。

今年5月,碧桂園啓動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總裁莫斌任小組組長,計劃採用一村一品、一縣一策,因地制宜精準扶貧。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前提條件。碧桂園在產業扶貧上其實早已開始。

2010年,楊國強親自選擇廣東英德市樹山村作爲碧桂園"綠色產業扶貧"的第一個點。苗木種植產業扶貧中,碧桂園提出了"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模式幫助農戶。再加上住房改造、飲水、道路、電網、通信的"一帶五"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到現在當地農戶收益超千萬元,戶均增收約7萬元。樹山村模式在2016年也已被引入廣西百色市田陽縣馬片區央律村。

2017年10月27日,碧桂園捐資約5億元整縣幫扶英德市78個省定貧困村,幫助英德4萬多貧困人口脫貧奔小康。

楊國強親自擔任英德市新農村建設指揮部的總指揮,以全面調動集團資源。在 "先脫貧、後振興"的幫扶思路下,幫助英德市 2018 上半年實現預脫貧,再以產業發展、就地城鎮化、職業農民培訓爲重點,建設碧桂園新農村示範片區。

實際上,這些還只算是碧桂園在扶貧路上的"冰山一角"。四川馬邊縣和甘洛縣、海南石壁鎮、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韶關新豐縣、潮州市饒平、汕頭橋陳村等等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獲得碧桂園的扶貧項目覆蓋。

楊國強的扶貧理念裏,更加註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農村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組織難度大,要想統一接受好的職業教育非常困難。2012年6月,楊國強開創性地決定將職業教育的課堂搬到村子裏,由此誕生了另一種新扶貧方式—— "送技術技能下鄉培訓項目"。 廣東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成爲第一個試驗點。

農村需要什麼,市場需要什麼、集團需要什麼,就培訓什麼。這一條思路讓碧桂園非常清晰地抓住農民的痛點,給他們所需要的。

在佛岡縣水頭鎮,碧桂園派駐工作人員駐紮,與村民同喫同住,瞭解當地情況,並針對性提供培訓。2013年,水頭鎮譚洞村的村民鄭新有半信半疑地參加了第一期家政育嬰師培訓班。很快,她就從伐木工變成月嫂,收入也大漲。後來她又主動考了催乳師,進一步提高了收入,變成有房有車一族。

送技能下鄉,這樣的做法既簡單又直接,正中村民們的需求。6年間,碧桂園已面向全社會進行SSGF 鋁模、物業、月嫂、育嬰師、電工、電商等多種技能培訓,共有21857名農村勞動力參加,超過9000人實現了推薦就業,平均收入提高了20%。

到現在爲止,碧桂園已陸續在粵桂川三省區開展多個綠色產業項目和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項目,通過將產業扶貧與人才培訓、整村推進、轉移就業、駐村幫扶等有機結合,真正地用企業力量撬開着鄉村振興的大門。

碧桂園的扶貧路,其實像極了楊國強的性格,低調而內斂,只做實事。"我所擁有的財富只是社會交給我保管的,有了能力幫助別人是很自然和正常的,我只是儘自己本分而已。"

企業存在的使命是什麼?個人奮鬥的意義何在?幾乎每一個有所成就和期待有所成就的企業領導者都曾追問過這兩個問題。而碧桂園的使命在於堅持不懈的推動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實現無數城鎮居民安居樂業的夢想,希望社會因碧桂園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