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問問自己,技術飛速發展,我們的社交需求真的能被完全滿足了嗎?

1.代際下的商業現象和趨勢

改革開放四十年,整個社會無論從組織形態、思想觀念還是經濟文化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一代人都被相應的時代環境打下了差異的烙印。

同一代際的個體因爲生長在相似背景下,很容易形成一代人的共性。然而,隨着社會的迅速發展,代際差異的時間間隔變得越來越短。

對於每一代人而言,他們都有特有的社交方式,而當我們談論代際差異的時候,本質是在談需求滿足形式的變化。

QQ的使用功能就具有一定的代際差異。可以說,很多人是伴隨QQ成長起來的。雖然如今QQ的發展沒能超越微信,但其實這兩款軟件的使用人羣是完全不一樣的。

據報告顯示,90後們更加註重QQ的娛樂和生活功能,74%使用QQ空間,29%使用QQ遊戲。

80後們更加註重QQ的使用功能,63%使用QQ郵箱,56%使用傳送文件功能,而使用QQ空間和遊戲的比例都比90後要低。

90後在使用QQ的聊天方式上也更富有娛樂性,76%使用表情,66%使用圖片,80後聊天時使用表情和圖片的比例稍低但也大量使用表情包,68%使用表情,60%使用圖片。

學術界將社交網絡中的表情包稱爲“網絡覓母”(meme),能夠更加形象生動地傳遞文化和感情信息,超越了語言文字的侷限性,給使用者留下的創作和想象空間更大,既可以富於娛樂性,也可以富於批判性。對於更加追求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當代青年來講,“網絡覓母”着實是表達自我的最佳工具。

對於QQ而言,二十年間它做過無數的嘗試和取捨,目的都是爲了更好地滿足不同代際的社交體驗。

即使是在微信和QQ一統社交江湖的情況下,也沒有阻擋一波又一波的社交創業浪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代際社交需求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正是社交創業前赴後繼的重要原因。

在各大應用商城裏,搜索關鍵詞“社交”,跳出來的社交軟件起碼有成百上千個。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2018年中國社交App用戶偏年輕化,尤其是探探一類的陌生人社交App,24歲以下用戶佔一半以上。也就是說,95後用戶正在成爲社交主力軍,這批有想法、更自主的新生代,有着不同於前人的社交需求。

如果把現在市面上的社交軟件分爲兩大類的話:

第一類是廣域的社交平臺:有熟人關係的強社交,如facebook、微信;有陌生人關係的弱社交,如陌陌和微博。

第二種是垂直的社交平臺:比如在陌生人關係基礎上的興趣社交,豆瓣、知乎;在互動形式上的創新社交,snapchat、secret;針對特殊性向人羣的社交,blued、拉拉花園等等。

人和技術這兩大因素的變遷,直接促成了社交產品的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