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玻璃珠、硬幣、彈簧夾等小東西莫亂放,防止孩童誤吞

▲被小林誤吞的玻璃球,被醫護人員用避孕套取出 市衛計局供圖

東莞時間網訊(記者 李春燕)玻璃珠、硬幣、彈簧夾,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東西,分分鐘給孩子造成大傷害。9月19日傍晚,東莞一名5歲男孩誤吞了一顆直徑12毫米的玻璃珠,緊急送醫。由於玻璃珠是圓形且光滑,異物鉗無法發揮作用。最終醫生巧用避孕套把卡在孩子食道上的玻璃珠給撈了出來。

同日,市中醫院也接診了一位誤吞伍角硬幣的1歲10個月大的孩子。9月20日,東城醫院又接診了一位誤吞彈簧夾的急診病人。

東城醫院消化內鏡科主任黃禮雲提醒,每年接診誤吞異物的小孩很多,家長一定要負起監管責任,尤其要重點注意六歲以下的低齡兒童。

5歲小孩誤吞玻璃珠

19日傍晚,家住莞城的5歲男孩小林從幼兒園放學後,拿了一個玻璃珠放到嘴巴里玩。小孩玩着的時候不小心吞了下去。到了晚上6點多,小林向家長反映自己胸口很疼。

父母詢問下,才得知孩子誤吞了一顆玻璃珠,這才趕緊把小孩送到了東城醫院。“接到急診電話,我們馬上開啓綠色通道。”黃禮雲說。

黃禮雲說,小林把玻璃珠吞進了胃裏,需要儘快把異物從胃裏取出來,減少消化道梗阻的風險。

因爲胃的幽門管是消化道最狹窄的地方,如果異物嵌頓在此處會引起消化道梗阻,“即使玻璃珠最後不卡住胃的幽門管,進入了小腸,也有可能嵌頓在小腸上。”黃禮雲說。

醫生巧用避孕套施救

因爲玻璃珠是圓形的,表面光滑,“一般醫院取消化道異物都是用異物鉗在內鏡下進行,考慮到異物是圓的,異物鉗無法發揮作用。”黃禮雲想,有沒有一種東西是可以跟平時在魚塘撈魚的工具那樣,把玻璃珠撈出來呢。

黃禮雲靈機一動,想到了避孕套。可不可以用異物鉗夾着避孕套,把它伸進胃裏,跟撈魚網一樣把玻璃珠套住取出呢?這樣也儘可能地保護小孩的消化道的黏膜。

整個過程中,東城醫院的醫療團隊沒有對小孩進行氣管插管,而是做了最簡單的靜脈全麻,半小時就順利幫小孩把異物取出。取出異物後,小孩在醫院觀察了半小時,身體無恙後便出院回家了。

/ 鏈接 /

1歲10個月寶寶誤吞硬幣卡食管

19日中午,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也接診了一名誤吞服硬幣的小患者。該名小患者才1歲10個月。

“因爲小孩年齡太小,氣管和食管都很細。”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周正說,他們決定選用超細胃鏡幫小孩取異物。手術過程中,醫院麻醉科團隊綜合孩子年齡、異物大小,以及手術操作時間、術後恢復等因素考慮,最後選擇了靜脈全麻。”從打麻醉到取出異物,整個手術過程不到5分鐘,就幫孩子解除了險情。

在院觀察半小時,小孩身體無不適,辦理出院回家了。

/ 提醒 /

六歲以下幼兒是誤吞異物高發年齡

黃禮雲說,自己每年都能遇到不少誤吞異物的小孩病例。最近兩個月,她接診了差不多10例。其中,還有自己同事的小孩誤吞異物的。

“家長一定要盡好監管責任,同時要經常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黃禮雲提醒,家長要特別關注六歲以下的小孩,這個年齡段小孩的安全意識比較差,屬於誤吞異物的高發年齡。

周正也非常認同,“從過年到現在,我們也做了多例取異物的病例了,取硬幣、鋼珠、魚刺、骨頭的都有。”周正說,除了小孩,老人和中年也不少見。比如說,老人家因爲牙齒問題,經常沒有咀嚼或者簡單咀嚼幾下就吞服,導致出現食物卡食道的情況,例如蘑菇、果核、肉塊等食物老人食用時要儘量注意。中年人則多見魚刺、骨頭卡食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