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东郊龙泉驿区,是成都东山五场之一。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洛带镇

传说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茶香,洗脸美颜。井里有东海鲤鱼,肉味鲜美,食之可益寿延年。蜀太子阿斗闻之,择一黄道吉日,率众太监来到场内八角井旁。但见一条条金色鲤鱼穿石洞于水井和池塘间游进游出,煞是可爱。众太监脱靴挽裤,下得池来,扑腾半日,终无斩获,急煞阿斗。却闻身后一声“好”,一条尺长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钓竿甩动,划一弧线,飞出井来。阿斗眼红,老翁却不卖。太监强抢,阿斗得鱼。鱼落阿斗手中而不甘,奋力摆尾,阿斗连人带鱼跌入池塘。鱼儿穿石洞进八角井,溜哉。阿斗气极,和衣跳入井中。那鱼却钻进海眼,回东海去也。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姜太公钓鱼

阿斗被众太监拖起,忙乱中腰带却掉入井底。回头欲找老翁算帐,已无人影,老翁坐钓处仅余一白绸帕,上书一诗: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阿斗脸铁青,团绸帕掷井中,堵住了海眼,井水从此变浑变苦。后人遂改万福街名为“落带镇”,后演变为“洛带镇”。八角井有诗人流沙河手书对联:“玉带落井流到东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至今八角井遗迹犹存,位于古街的燃灯寺旁,不知洛带人还能记起他们的祖先曾从这里汲水洗衣做饭否?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洛带古镇

明末清初,战争的烽烟波及到天府之国,四川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大量的湖广人源源不断地移民过来。他们在洛带繁衍生息,绵延数百年,如今洛带的古街上还能找到移民的历史遗存。这就是洛带古镇特有的会馆文化。小小的洛带古镇,仅有三条古街,像一片零落的树叶,可是却汇聚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和川北会馆四个会馆,简直就是会馆文化的活化石。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会馆是宗亲联系的纽带。族长们定期把宗亲召集起来,处理宗族内的大小事务,惩恶扬善,扶贫济困,延续着客家人的文化基因。虽然移民们离乡背井,在新的土地安居乐业,但是他们的语言、风俗和文化却保存了下来。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湖广填四川移民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家族人。刘氏家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水龙九节,夏日伏旱,水龙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舞龙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挪;观赏者用水枪、水盆泼射龙,前后追堵。客家人视水为财,泼得越湿,人越旺财,舞者和观者攻防进退,煞是刺激,刘家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洛带火龙

湖广填四川,查四川人的祖籍地,绝大部分属于湖广人士。其实我家也属于客家后裔,老人爱包青布头帕,背着手走路,腰间总是系着土布围腰,喜欢抽旱烟,烤火兜。另外每家不管瓦房草屋楼房,都要在堂屋里摆设神龛祭祖,上书“天地君亲师”位。初一十五,总要在祖先牌位前摆上一杯酒、一块刀头肉通白一番。就算平时打牙祭,也要先请祖先先吃,以示孝道,当然目的还是希望祖先能护佑家族兴旺发达。凡此种种,都是客家文化点点滴滴的反映。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悍,落地就能生根。当然客家人最强调的就是耕读传家,能读书的一定要混出去,不能读书就安心种田,不可丢了农民的根本。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洛带镇

只是我们居住的乡镇上,原来的会馆早已挪作他用。随着强势文化的演进,大家的语言、穿戴、习俗等生活习惯都渐趋同化。失去了会馆的凝聚,乡村既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再加之舶来文化的冲击,客家人自然也就星散了。乡村是儿时母亲灶台前日夜劳碌的身影,是父亲生气时拍在我们屁股上的一巴掌,是奶奶拄着拐杖的蹒跚脚步。日出日落,时光荏苒,乡村的一切像磨刀石一样逐渐发生着或些微或显著的变化。有人说,此心安处即吾乡。可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城市丛林,我们那颗疲累不堪的心灵真的能够泰然处之吗?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耕田

只有曾经的乡村,才是绝大多数国人回望生命的故乡,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这是乡土中国的必然。小河淌水是乡村,牛鸣马嘶也是乡村。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灵魂的村庄,是《诗经》里的河之洲,是杜甫诗里的茅屋,是陶渊明诗里的田园,是孟浩然《过故人庄》里的田家,是余光中诗里的乡愁。可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裹挟式发展,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不仅客家人是这样,那些凡是祖辈生活在乡村的人群,哪个又不是这样呢?乡村已经物是人非,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朝代更替,没有动乱,稳定的、成熟的和具有鲜明特征的传统场镇,那些所具有的精彩形式和内容都会保留下来。但是如果毕竟是假设,我们不得不面对老宅的败落与残破,这也是现代人留恋古镇聊以抒怀的原因,这也是洛带等古镇得以成为旅游热点的缘故。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洛带古镇

古街的商铺门前都摆着石制的太平缸,缸壁上雕刻着或文官武将或花鸟虫鱼的形象。缸内盛满了水,里面养着睡莲和金鱼。商铺门前还有一段循环的浅浅水渠,沿着古街终年累月地流淌着。洛带古街上大多是斑驳的铺板门,每天商家营业,得把那些铺板一片片地按照编号拆卸下来,然后收摊时又装上去。这比卷帘门不知麻烦多少倍,但是在这周而复始的劳作中,不正体现了古镇的传统韵味吗?雕花的木格窗棂遍街都是,或开或闭,真让人担心,是否会有一根竹竿像潘金莲那样失手从楼上掉下来,砸在我的头上。这样的市井生活,虽然满街充斥着泛滥的旅游商品,竞争激烈的各地美食,但是仍然让人乐此不疲。也许,这样的古镇,就是我们心灵中追求的净土吧。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洛带古镇

真替洛带人感到庆幸,因为他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会馆,这就留下了客家人的根本。广东会馆在洛带上街,又称南华宫,这是古镇的精华所在。前院偌大的坝子里阳光普照,很多游客在那里一边闲散地喝着盖碗茶,一边看着某画廊进行的国画拍卖会。最里面的粤王殿,为会馆主体建筑,封火墙连三殿呈起伏状,后殿突兀高耸,四角翘檐,宏伟而灵动。会馆内的古戏台雕梁画栋,静默无语,似乎正在期待着一场更加精彩的铿锵锣鼓!

背井离乡,在国人骨子里来说,是最不愿意发生的事。因为远离祖居地,这让人觉得有一种漂泊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家人的思乡情结,在他们的饮食上也展现出来,伤心凉粉就是其中的代表。洛带凉粉最伤心,这话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说。我不知道,到底是洛带成就了伤心凉粉,还是伤心凉粉成就了洛带。反正驴友们都这么认为,到了洛带镇,你如果不吃上一碗伤心凉粉就算白来了。也许是吃着凉粉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也许是凉粉的配料太辣,反正客家人是边吃凉粉便落泪,这就是伤心凉粉的神奇之处了。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洛带客家土楼

这种凉粉,其实四川乡下的主妇们都会做。昔日每到秋冬季节,就是蔬菜淡季,为了改善伙食,凉粉这类小吃就出现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扇石磨,平时放在角落里灰头土脸的,一到磨凉粉时就派上了用场。做凉粉前,先把石磨安在院坝里的磨架上清洗干净,然后把泡好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浆。推石磨磨米浆通常是父亲和母亲合作完成的,父亲用手握住上扇石磨的磨把,缓缓地顺时针旋转,母亲就陆续地把大米混合着水一勺一勺地从磨眼里灌进去,乳白色的米浆慢慢地就从上下石磨的咬合处渗出来,通过石磨的导流槽汇聚到桶里。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洛带伤心凉粉

随后母亲将米浆倒在铁锅里,用旺火将米浆熬沸,然后以小火熬煎,并用一木棒在锅中不断搅动。这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灰水缓缓注进锅中,使米浆凝固,接着用小火再熬一下,同时不断搅动,以防煳锅。当用锅铲挑起一点米浆,其黏度恰好处在似滴非滴状态,并在铲上呈一处状,表示火候已到,应及时舀出,盛在瓷盆中,让其自然凉透后即可。

伤心凉粉的做法大同小异,但是调料里面却大有玄机。国庆大假,我们一家人到洛带古镇旅游,匆匆地在镇上闲逛了一番之后,直奔广东会馆附近的伤心凉粉总店来尝鲜。慕名而来的游客换了一茬又一茬,大家都是冲着伤心凉粉的名头来的。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客家伤心粉

服务员用竹匾给我们上菜,每人两碗伤心凉粉,一碗开心冰粉。两份凉粉均切成薄薄的长条状,一碗黄色,一碗白色,晶莹剔透,让人不忍下口。凉粉上都撒着鲜红的小米辣,绿白相间的葱节,碗底垫着花生米、花椒粒、蒜泥等调味料。小小一碗伤心凉粉,据说要放十三种佐料才上桌,且热凉粉和冷凉粉的佐料不同,十三道佐料哪些先放,哪些后放也有讲究。伤心凉粉清香四溢,吃起来麻辣味十足,让人吃得涕泪横流却又不忍罢手,这就是伤心凉粉的魅力了。

在成都洛带镇赏火龙舞尝伤心凉粉,感悟客家人背井离乡的移民过往

图注:奋斗

吃完伤心凉粉,再去吃开心冰粉,似乎是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对味蕾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正是洛带人推崇的生活态度,“伤心去奋斗,开心就幸福。”想不到一碗伤心凉粉,也蕴含着他们微妙的做人原则。开心就好,奋斗就好,只要曾经努力,那么就无怨无悔。生活,的确应该这样过!(彭忠富/文;图片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