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随着美军在非洲登陆,美英两军分别从两个方向上对退守到突尼斯的德意联军形成了夹击之势。美军的血胆虎将乔治.巴顿自踏上远征非洲的那一刻起,近60岁的人居然像年轻人一样兴奋并渴望这场战争。

然而,非属法军投降后,他就像一枚“闲子”呆在卡萨布兰卡4个月,整天的无所事事让他焦躁不安,直到美第2军惨败卡塞林山口,他接任军长,并用短短11天,将这支部队带出了失败的阴霾,战斗力和士气焕然一新。就在对突尼斯发起总攻的一刻,他被调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自美英两国联合作战以来,两国军队就已经开始暗暗较劲了,誓要通过非洲战役打出各自的实力和战斗力,从而确定本国在盟军中的主导地位。作为美方的代表人物巴顿,打心眼里就没有看上自以为是、因循守旧的蒙哥马利。

但他对“沙漠之狐”隆美尔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和一决高下的想法。可惜这位“高手”因病离开,巴顿十分失望。而如今,眼看着扬名立威的机会就这样拱手让出,他更加愤愤不平、恼怒不已。其实调他走是有原因的。

首先,英军一直是非洲战场上盟军的主力,从失败到对峙,又从对峙走向胜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非洲是英国人的主战场。虽然美方的参战加速了战役的进程,但也只能是这场战役的配角,这样的荣誉,美国高层认为还是让给英国人为好。

其次,虽然巴顿经常被艾森豪威尔提醒或要求注意和友军配合,尤其是要尊重蒙哥马利,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一个“嫉恶如仇”的纯粹军人来说,本事不大的人,他一定会找机会百般羞辱,而这恰恰是美方最为担心的。

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决定,盟军准备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入手,打击轴心国的“软腹部”。而美国有意要成为这场战役的主角,以实际的胜利确定自己的强国地位,派谁合适呢?自然是巴顿,作为“补偿”,他被提升为第7集团军司令,准备西西里战役。然而,蒙哥马利的横插一杠,美军的计划泡汤了。

美、英双方确定下一步要解决意大利的问题后,就开始制定“赫斯基”作战行动计划。但是,该计划出台很慢,从“赫斯基1号”到“赫斯基7号”,连出了7种作战方案都被盟军否定了。原因是领导制定这项计划的是英国人,大家懂的。

直到第8号方案出台,得到艾森豪威尔等人的一致赞同。该方案规定第7集团军从巴勒莫登陆,而该城是一座世界名城,又是西西里岛的首府,一旦成功就预示着美国和巴顿将作为解放者而记入史册。

就在他踌躇满志、没日没夜的琢磨作战计划时,蒙哥马利不愿意了。他认为8号方案实际上将联军分散开来,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应该合成一股,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作战胜利。说白了,还是想让其给他当配角。

更有甚者,他不惜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让大家接受他的方案。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根本不是从战术角度考虑,而是为了“荣誉”。在他的方案中,英军夺取的都是大城市,而美军前进的路线上都是些无名小镇。

巴顿十分恼火,美国人的尊严让这个“小个子”践踏的一无是处。甚至英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他的计划也太露骨了,美方承受了巨大的风险,有可能全军覆没,还得不到任何的荣誉。但艾森豪威尔同意了他的方案。

一是,美方从大局考虑。突尼斯战役的胜利,蒙哥马利可以说是同盟国的英雄,威信极高。否定他的方案,可能会引起其他同盟国,尤其是英国的不满,而巴顿的善战仅限于美军中的认可。显然,此时力争,没有说服力,更不利于团结。

二是,美军参战不久,实战经验还很缺乏,装备的实战型检验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英军可谓是战场上的“老兵”了,以他们为主攻,可以学习更多的经验和演练自己各军种的配合作战,尤其是两栖登陆的综合演练。

更为重要的是,一向“惜命”的美国人知道,西西里岛上的守军有30多万,其中有不少是精锐的德军装甲师,虽然盟军多达48万,装备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要比拼一番,缺乏经验的美军一定会损失不小。所以,有人愿当主攻,何乐而不为呢?

按照巴顿以往的火爆脾气,这一次居然“敢怒不敢言”了。原来,到非洲之前,因和海军大吵大闹,差点取消了他的参战资格;同时,艾森豪威尔与他是好友、上级,如果大吵大闹就是不给好友面子;更何况他是军人,要服从命令。

但巴顿无论如何是咽不下这口气的。

西西里岛战役开始后,美英两军进展的很顺利。但第7集团军很快就遇到了德军戈林装甲师和意大利军队的猛烈攻击,双方阵地犬牙交错,都动用了轰炸机和重炮,步兵甚至进行了肉搏战。他不顾危险,在战场上跑来跑去鼓励官兵。

“杀死每一个上帝诅咒的私生子”成为那场战役最响亮的口号。备受鼓舞的美军官兵终于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反击,德意军队节节败退,美军大踏步的向预定目标前进。然而,英国人却命令他放缓脚步,保护好英军的侧翼。

原来,蒙哥马利由于优柔寡断、行动迟缓,给了轴心国以调动兵力的时间。于是大量的德意联军组成一道坚固防线,堵住了他们通往墨西拿的通道。而狂妄自大的蒙哥马利改变行军路线,抢占美方的前进路线,并通过亚历山大命令第7集团军让路。

美军上下一片骂声,而巴顿却“欣然接受”。亚历山大也为了缓和两军矛盾,答应他在夺取既定目标后,可以自由发挥。戏剧性的一面出现了,当美第7军撤下来的时候,德意军队迅速“填补”到位,彻底堵住了英国人前进的道路。

而摆脱束缚的巴顿,眼看着英军吸引了大量的德意军队,这正是将主力西移,攻占巴勒莫的最好机会。事不宜迟,他命令部队5天拿下该城。突然到来的盟军,让守军惊慌失措,根本无力抵抗,很快束手就擒。

美第7集团军4天推进320公里,以伤亡仅300人,就取得了俘敌5万的辉煌战绩。这次胜利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美军的实力得到同盟国的认可,而巴顿也成就了自己的愿望。

他不仅以先与蒙哥马利攻入巴勒莫获得更高的荣誉,而且还解了心中的一口恶气。由此看来,蒙哥马利的水平远远低于巴顿。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顿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