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鴻達

白雲經天,黃河緯地 觀解國記草書《黃河賦》隨想

書之大者,在於人生的豁達歷練,在於生命的波瀾壯闊,在於鍥而不捨的追求,在於白雲經天的心胸,在於黃河緯地的情懷……

解國記,一位從孝鄉清豐走出的全國知名新聞媒體人,被新聞界稱爲:“一個爲民請命的記者”。

解國記,一名從黃河故道邁向全國的國家級大報總編,被譽爲“操持成全國(發行量)超百萬的大報總編”。

白雲經天,黃河緯地 觀解國記草書《黃河賦》隨想

今天,他攜一顆赤子之心和對故土無限眷戀而來,他攜滿腔熱情與磅礴大氣一覽萬古的《黃河賦》而來!

“故鄉豫北清豐棗格村東,橫亙夯土高崗,酸棗灌叢茂密,傳曰堤頂,後知黃河古堤,嘗於其間摘食酸棗,飽享兒時童趣。後當記者,遍跑黃河上下,深得精神滋養。今借成方君《黃河全圖》一抒母親河感。 ”——《黃河賦》解國記。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厚積薄發,綿延傳承,離不開一個共同的載體,那就是筆墨重彩。

黃河精神亙古不息,氣吞山河,一脈相承,離不開一個共同的情懷,那就是大愛無疆。

是怎麼一種初衷?讓他不忘初心,對故土一往情深。

是怎麼一種心境?讓他堅持不懈,對黃河深情眷戀。

是怎麼一種情感?讓他矢志不渝,對新聞高峯勇攀。

因爲,他是孝鄉清豐的兒子,他是黃河母親的兒子,他是父老鄉親的兒子……

1

清豐,雄踞中原腹地,遙望華北平原,地處三省交界,東望泰山,西銜太行,南通九曲黃河,北扼燕趙之地,文化淵源厚重,精神沃土豐腴。

這裏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亦爲俊良英傑薈萃之地。曠世英豪曹操曾任頓丘令,曾是縱橫家張儀、經學家京房的故里,亦哺育出大孝子張清豐、忠義名將南霽雲、平民尚書李彪等茂士英華。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曾在這裏流淌奔湧,她波濤洶湧的胸襟滋養了廣袤無垠的沃野,她甘甜膏澤的乳汁養育了一代代清豐兒女。

解國記就出生在這裏,出生在清豐北部一個名不經傳的村莊——棗格村。村莊坐落於黃河故道腹地,毗鄰於馬頰河西岸,這裏土地肥沃,民風淳樸,鍾靈毓秀,人才輩出。

解國記,家道貧寒,6個月大喪母,兒時喪父,由奶奶撫養成人。

上初中時,他受革命烈士柳朝琦的革命事蹟及紀念碑文的影響,萌發了人生追求的記者夢;

高中畢業後,他在家務農,卻青油孤燈,筆耕不輟,在《河南日報》刊發《共產黨員同親屬之間應建立什麼樣的關係》署名文章,引起強烈反響;

大學期間,他螢窗雪案,飽讀書籍,鄭州大學圖書館裏的新聞書籍、期刊,他看了個遍。

1982年分配到新華社河南分社工作,先後當記者、採編副主任、副總編、副社長;

1997年11月--1999年11月任黑龍江分社副社長、黨組副書記,社長、黨組副書記;

1999年12月--2014年5月任《新華每日電訊》報總編輯、黨組書記。

他曾深入基層,不顧風險,發表了《河南農民陳重申反映"三亂"被村幹部殺害》、《我每年約一個"珍寶島"折入中俄界河》、《鄭州貨站街信箱"十月懷胎"竟無人過問》、《豬頭稅何以按人頭收》等新聞報道。

他曾銳意革新,獨闢蹊徑,使《新華每日電訊》發行量持續逆勢上升,由十餘萬份到突破百萬,不僅成爲全國中央綜合性報紙中第二家百萬級時政大報,還成爲中央和其他高端讀者高度重視的大報。

他曾出版了《中外新聞軼事》、《中外新聞掌故》、《既然當記者》、《記者到總編》、《新聞微觀》等新聞學專著5部。有20多篇作品獲全國新聞獎二等獎、省部新聞獎一等獎,很多新聞報道轟動一時。

2

文化溯源,生命尋根。

人生往往經歷了百轉千回,走過了春華秋實,領略了平凡榮譽,開始歸於平靜,重返精神之源,追尋生命原點。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亦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

生於黃河故道的解國記,對黃河情有獨鍾,對故鄉深情眷戀。

1989年,他就開始調研黃河,採寫了新華社優秀新聞《唱給母親河的頌歌》,而後幾度對黃河源頭到入海口的主要河段和站點進行了考察,閱讀了包括10多卷《黃河志》在內的大量黃河典籍和詩文,對黃河具有了相當程度的瞭解和認知,並深受黃河精神的薰陶和滋養。

“清水走出巴顏喀拉,濁流吸吮黃土高原。聚萬溪奔流,匯一河濃漿。填滄海,造沃野,供生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繁衍炎黃生靈。河圖洛書,一畫開天,肇興中華文明。母親河,功天地,澤無疆。 ”《黃河賦》—解國記。

《黃河賦》洋洋灑灑,行雲流水,1000餘字,從黃河起源到歷代治河,從自然景觀到人文名勝,從文化咀嚼到靈魂感悟,文采飛揚,氣勢恢宏,一氣呵成,振耳發聵,黃河滄桑鉅變一覽無餘,黃河精神詮釋淋漓盡致。

白雲經天,黃河緯地 觀解國記草書《黃河賦》隨想

“盤古開天,天地玄黃;初分廣宇,宇宙洪荒。億兆星斗移轉,風風雨雨,層層沙塵覆塬臺;萬千地殼頻變,起起伏伏,滔滔汪洋圍太行。 ”——《黃河賦》解國記。

“扎陵湖鄂陵湖,清清眸子仰望牛頭聖碑。龍羊峽青銅峽,熠熠明珠倒映上游河山。富寧蒙河套,江南現身塞北…… ”——《黃河賦》解國記。

“激飛越者對手,助暢行者友朋。自信天生我才,敬畏規律神聖。百折不回,不管狹闊夷險;一往無前,無論逆順毀捧。舍此其行不遠,持之方可大成。難得最是,不捨晝夜,奔大海,融世界,獻人寰,循大道行,爲天下公。”——《黃河賦》解國記。

文風之美,格局之大,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黃河賦》字字珠璣,句句箴言,飽含着他黃河般的雄心,飽含着他黃河般的抱負,飽含着他黃河般的熱情,飽含着他黃河般的執念。業內專家無不交口稱讚,他們說,《黃河賦》不僅是一部母親河的頌歌,更是當今高等院校難得的一本教科書!

承屈子之風骨,曠達超俗,浩然正氣。

繼太白之遺風,鬼斧神工,絕倫飄逸。

3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乃古風八雅,書法據此可謂大放異彩,獨領風騷!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爲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散發着東方藝術之美,彰顯着文化瑰寶之秀。

我雖未練就一手好字,卻與書法有着不解之緣。

祖父讀過幾年私塾,楷書寫得俊逸秀美,端莊大方。受祖父薰陶影響,伯父善楷書,父親精隸書,叔父練行草,他們三兄弟在書法方面亦各有所好,各有所長。我亦練過幾年硬筆正楷,初中時,一直爲班裏出板報,當時,也受到老師同學的小小讚譽。高中時,學業繁忙,無暇練字。至大學後,不求上進,不思進取,終無長進。今日想來,自己只算一位書法愛好者,在書法浩瀚璀璨的波濤中只是採擷了一朵小小的浪花。

白雲經天,黃河緯地 觀解國記草書《黃河賦》隨想

文以載道,書以煥彩。

文化與筆墨,情懷與書法,常常寄情與流動飄逸的筆鋒線條,往往寓意與黑白相間的墨色行雲,或恣意或奔放或委婉或含蓄,可實用可審美可具體可抽象。千般美麗中演繹人生起伏,萬般風流中書寫命運跌宕,方寸之間品味龍飛鳳舞,天地之中感悟鐵畫銀鉤。

文人騷客,大都對書法情有獨鍾。書之大者,具以對草書一往情深。

走進解國記草書黃河賦巡展濮陽展館內,或駐足或徜徉或仰視或沉思,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種視覺的震撼,一回本源的回溯。

一幅幅長短各異尺寸不等的墨寶雲章內容大部分取材與他的作品《黃河賦》,以草書爲主,可謂龍飛鳳舞,筆走龍蛇,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既有30多米長的《黃河賦》手卷,又有兩三米高的中堂條屏,還有條幅楹聯扇面斗方等。既詮釋了長龍萬里、瀑布墜天的黃河氣勢,又蘊含了筆酣墨飽、瀟灑酣暢的生命豁達,還演繹了構思新穎、相映成趣的人生雅緻。

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先生題爲:“國記草書自作黃河賦”,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研究院執行院長曾來德先生贊題黃河賦:“磅礴大氣,一覽萬古。”

白雲經天,黃河緯地 觀解國記草書《黃河賦》隨想

看透塵世風景,必要攀至山巔;讀懂文化淵源,必要行至河源。而他念念不忘的,終究還是中原腹地黃河故道上的那片酸棗林下一抔炙熱黃土。

故鄉那豐腴的黑壤,黃河那洶湧的波濤,生命中那璀璨的星辰,人生中那執着的感念,餘生就此落筆。

走過了故鄉,走過了黃河,走過了生命,走過了人生,芳華在此綻放。

……

“白雲經天,黃河緯地 。”

“臥伏之崑崙,奔湧之長城。”

……

寫於:2019年7月6日 夜

朱鴻達,筆名再見濤聲,濮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小說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濮陽市收藏家協會會員,《望清風》主編,著有長篇小說《青春少住夢還去》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