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中祥符四年(1011)“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爲天貺節。爲了證明“天書”真的是從天而降,趙恆對着滿朝文臣武將,講了一個故事:“半夜我剛要睡,忽然臥室滿堂皆亮,我大喫一驚,見到一個神人忽然出現,此人星冠絳袍,對我說:‘一月三日,應在正殿建黃籙道場,到時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機。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代人楊爵是陝西富平人,嘉靖八年進士。明世宗經年不視朝,日夕建齋醮。大臣夏言、嚴嵩以元旦微雪,作頌稱賀。爵乃上書極諫,忤帝,下詔獄拷訊幾死。歷五年獲釋,抵家甫十日,復逮繫獄,又三年始釋。

楊爵在獄中,曾寫有題爲“六月六日”的詩:

六月六日殺蠹蟲,無衣可出哭吾窮。

聊將囚板階前曬,一物光輝與世同。

六月六日,要曬殺蠹蟲,可自己在獄中無衣曬出。索性就把囚板拿到了階前曬曬吧,讓它也見見太陽的光輝。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古代的節令有一個特點,“重日”節不少,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現在,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六月六在過去也是個傳統“重日”節。

春秋戰國時晉國人把六月六這天,看成是大禹的生日。唐皇甫謐《帝王世紀》雲:“練納有羊氏,臆胸拆而生禹於石紐。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燻修裸饗,歲以爲常。”

所謂“燻修”,道士修潔養性;所謂“裸饗”,就是灑酒於地以降神,供物以祭神。祭禹儀式直到宋朝還在舉行,蘇軾《過漆州塗山》一詩自注雲:“淮南人傳禹以六月六日生日,是日數萬人會於山上。”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這一天還有祭祀其他神靈的。如南宋朝廷祭崔真君誕辰。宋吳自牧《夢粱錄》載:

“六月初六日,軟封護國顯應福普佑真君誕辰,乃磁州崔府君,系東漢人也,朝廷建觀在閣門外,聚景因前,靈芝寺側,踢觀城名曰顯應。其神于靖康時高廟爲親王日,出使到磁州界,神顯靈衛駕,因建此宮觀崇奉香火,以衰其功。此日內廷差天使降香設礁,貴戚庶多有狀香化紙。”

還有些地區則祭觀音,或穀神,或魯班等等。從這一點說,六月六也可視爲祭神節。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02

古代在六月六,除了祭神,還有曬衣物、翻曬經書、曬秋、洗象、請姑姑、食伏羊等民俗。

農曆六月初六,時逢夏至節氣後,此時已經是小暑節氣,氣溫升高,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溼,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所以古代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

中國民間也流傳着“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溼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溼衣曬乾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傳說這一天曬衣衣不蛀,曝書書不蠹。此俗見於明人沈德符著的《野獲編》:“六月六日,內府皇史晟曝列聖實錄及御製文集,爲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於此日曬裘衣雜物,以防蟲蛀。

六月六這天,同“曬”有關的民俗還有“翻經”和“曬秋”的說法。

前者是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乾了,方纔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元明清時期,農曆六月六是法定的“洗象節”。

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後,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撣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

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觀。皇上爲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並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並由馴象師指導訓練。到了皇帝朝會、祭祀或出巡時,要組成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以顯示皇家威嚴。每有盛大慶典,大象也是不可缺少的成員。

清朝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舊址即現今的宣武門的新華社大院處,至今留有”象來街”、”象房衚衕”的名稱。

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

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

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喫攤,如同趕廟會一般。

“六月六,請姑姑”也是流傳很廣的一個民間習俗。

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這個習俗是從春秋戰國時候就興起的。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兒女親家趙衰對他很反感,直言數落了他,狐偃不聽,當衆把親家責怪一番,趙衰年老體衰,不久因氣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爲父報仇。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對家人說,六月六日趕回家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決定六月六日殺死狐偃,爲父報仇。

狐偃的女婿把這個決定告訴了妻子,狐偃的女兒得知這個消息後整天心驚肉跳,在六月初五這天,悄悄跑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母親。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敗露,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來請女婿。到相府後,狐偃請女兒、女婿坐了上席,然後對衆人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錯。今天女婿設計殺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爲民除害,爲父報仇,我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難,盡了大孝,禮當受我一拜。希賢婿看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一席話,說得滿座賓客又驚又喜,女兒、女婿叩頭謝罪,前仇盡釋。

從此後,狐偃真心改過,爲了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此事張揚出去,老百姓個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閨女,應個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03

以上這些和“六月六”有關的習俗,還只能說是在“六月六”這天各地不同的民俗活動。而“六月六”這天,真正成爲國家法定節日,是形成於宋真宗年間的“天貺節”。

這裏的“天”意爲“天書”,“貺”(kuàng,賜贈的意思)。

“天書”二字誕生於太昊時期。《簡易道德經》裏所述:“人獻河洛,問何物,昊曰天書。”河洛二字在一起,說明是河圖、洛書的意思。有人奉送河圖和洛書的時候,問是什麼東西,太昊伏羲說:“天書”。

人祖伏羲受到啓發,創造了一套完整的龍魂字符,以這些龍魂字符所著述的《九極八陣》和《簡易道德經》後來也被統稱爲《天書》。《天書》的源頭是河圖、洛書。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後來,《隋書·經籍志》對“天書”又有新說:“道經考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所說之經……天地不壤,則蘊而墓傳,劫運若開,其文自見。凡八字,盡道體之奧,謂之天書。”

從此,人們傳爲元始天尊賜“天書”於人間。到了大宋真宗趙恆當皇帝的年間,始有“天貺節”。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親爲元德皇后李氏。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趙恆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爲太子,改名恆。

趙恆997年即位後,任用李沆等爲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爲“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準頗自矜澶淵之功,雖帝亦以此待準甚厚。王欽若深嫉之。一日會朝,準先退,帝目送之,欽若因進曰:‘陛下敬寇準,爲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欽若曰:‘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爲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欽若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爲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帝愀然爲之不悅。欽若曰:‘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澶淵之盟”簽訂後,趙恆原以爲這是一樁值得自豪的功業,很得意。不料大臣王欽若卻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爲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趙恆潑了一盆冷水。

王欽若宋真宗這樣子,他極善察言觀色,爲掩飾議和的屈辱,讓皇帝重新高興起來,王欽若建議去泰山封禪,表明天降功業。

爲了使這事更名正言順,趙恆玩弄起“降天書”的把戲,以掩耳盜鈴。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早朝完畢時,有司來報,稱“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趙恆“召羣臣拜迎於朝元殿啓封,號稱天書”。

爲了證明“天書”真的是從天而降,趙恆對着滿朝文臣武將,講了一個故事:“半夜我剛要睡,忽然臥室滿堂皆亮,我大喫一驚,見到一個神人忽然出現,此人星冠絳袍,對我說:‘一月三日,應在正殿建黃籙道場,到時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機!’我悚然,起身正要答話,神人忽然消失,我馬上用筆把此事記了下來。從十二月一日起,我便蔬食齋戒,在朝元殿建道場,整整一個月恭敬等待,終於盼來了天書。適才城皇司來奏稱在左承天門南發現有帛布懸於屋脊上,即遣中使去察看,回報說帛布還包有類似天書的東西,封口隱然有字。原來正是神人說的天書啊!”

羣臣聽皇上這樣說,當即再拜稱賀。趙恆於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門,誠惶誠恐地把那所謂的“天書”迎奉到道場,當衆開了封口。只見帛布上寫的是:“封受命。興於宋,付於慎,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還有黃色字條三幅,內容的意思是說趙恆以孝道承統,務以清淨簡儉,必致世祚長久云云。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趙恆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宣讀後,依舊包起,鄭重盛入預先準備好的金櫃中,另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和社稷。即在崇政殿設齋宴,接受百官朝賀。爲了擴大影響,趙恆趁熱打鐵,接連下了幾道詔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門爲承天祥符、羣臣加恩、特允京師聚飲三日以示慶祝等。又授意大臣陳堯叟、丁謂等加以經義附和。一時間,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爭言祥瑞”的熱潮。

趙恆派王欽若爲先行官,赴泰山籌辦具體事宜。王欽若一到乾封(今山東泰安)即上言:“泰山醴泉出,錫山蒼龍現。”又遣人將自己僞造的第二份“天書”馳送京都。趙恆再次召集朝臣,宣告自己所夢“來月上旬,將賜天書泰山”。

爲了“天書”祥瑞,趙恆興師動衆,接着舉行了泰山封禪儀式。“天書”被載以玉輅,在前開路;文武百官隨從;還有一大批供役人員,組成了浩浩蕩蕩的隊伍,歷時十七天始到達泰山。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在山下齋戒三日,按照事先擬定的禮儀,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後,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禮。趙恆改乾封縣爲奉符縣;封泰山神爲“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爲“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趙恆的這次“東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內,前後花了四十七天時間,趙恆也成爲中國歷史上封禪泰山的最後一位皇帝。

大中祥符四年(1011)“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爲天貺節。”定六月六日爲天貺節後,這一天“京師斷屠宰,百官行香上清宮”(《宋史·真宗本紀》)。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天書封祀對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財政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裝神弄鬼的折騰,宋真宗幾乎把前代的積蓄揮霍殆盡,到其晚年“內之蓄藏,稍已空盡。”《宋史·真宗本紀》評說天書封祀是“一國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贄也說:“堂堂君臣,爲此魑魅魍魎之事,可笑,可嘆!”

南宋末年,詩人許月卿還寫有《天貺》詩:

天貺逢佳節,地靈鍾異人。

今朝書上考,同日是生辰。

部使星留次,臨川月半輪。

明年當此日,五馬列朝紳。

在古代,“六月六”也是節日,它有一個皇帝親自起的名字

皆因爲趙恆如此裝神弄鬼,他強制實行的“天貺節”,宋朝以後,漸漸被人遺忘,成了消失的節日之一。

(本文圖片爲網絡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