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名聲,算旗鼓相當,錢鍾書後來雖然更“紅”,可他在中年之前,其實一直沒作爲作家與劇家的楊絳有名——據說錢氏滬上困處時所以操筆寫《圍城》,初衷就是因了楊絳劇本大行,屢屢被人稱作“楊絳丈夫”,自尊心有點受挫,鉚足勁要奮起直追。家世的相似性,使得錢楊倆人的婚姻沒有外界阻力,人生趣味、生長環境、原生家庭、乃至親友圈子,都是高度重合的。

前一段,也是在頭條,曾草寫一文,談“錢鍾書是否只愛過楊絳一人”,提出否定看法,人言籍籍,引起一些朋友爭論。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錢鍾書與楊絳夫婦,無錫同鄉,1935年結婚

所以呢,這次閒談錢鍾書先生何以能與楊絳廝守一生,還是不想盡從玄虛處立論,更不願隨人腳跟,給人遞磚添泥,協助人臆想兩尊“神”出來。而是意將他們還原爲活在地上,偶爾也要到北京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大樓上班露臉的“人”,從最實際、最平常、最人性的地方落腳,各尊所聞,敢抒所知,扯幾句意見。

只是,這些多僅憑記憶匆匆寫來,辭不盡意,資料不備,未愜處望校正。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過去中國人結縭,其實比現在還務實,首先要講究門當戶對。諸如《初刻拍案驚奇》等小說,愛說什麼“滿生與朱氏門當戶對,年貌相當,你敬我愛,如膠似漆”,都是最常見套語。幾乎直白說這個是夫妻恩愛的前提條件。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現無錫新街巷30號錢鍾書故居,筆者2019年6月份尋訪所攝

這種老傳統,固然潛意識中有階層之間搞權力“尋租”的嫌疑,可從實際成效看,這種看似腐朽的門第觀念與婚姻倫理,又的確有極大的合理性,可說是夫妻情感穩固的一個“基型”和“共相”。錢楊兩位,能長相依,能顛沛相扶,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隱含前提。

錢楊這對眷侶,論家世,確實很相當。表面上,楊絳其父楊蔭杭一度做過京師高等檢察廳長這等職務,楊算是“高幹子弟”,而錢父錢基博不過一大學教書匠,楊絳算是“下嫁”。這個楊先生在其回憶錄中屢作暗示,比如說嫁到了錢家,才知道下廚還需要自家人親自動手,而在孃家那是由傭人伺候的。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楊絳幼時一家

可是,拋開表面光鮮,實際上論家世聲望,無錫錢家並不亞於楊家,累世名門望第,不說陵越,起碼旗鼓相當——你去無錫對照下彼此的“故居”原址,就應該會有所領會了。只不過,楊家主要經營於“政”,可姑姑也是京城女子大學校長;而錢家聲望側重於“學”,錢父錢基博是有名“江南才子”,但錢的伯父也是無錫士紳領袖呀,人稱“無錫人沒有一個不知道錢孫卿先生的”。

論經濟條件,可能清貧讀書人的錢家,後來確實會略輸一點,比如楊絳出國留學自費綽有餘裕,錢鍾書只能死考公費纔有機會。但無疑的是,錢楊兩家均爲江南士紳之家,完全是匹配的名門,可謂“政學系”聯姻。所以,日後錢楊走到一塊,述起“三生石上舊因緣”,竟然發現兩人幼時竟曾先後住過同一宅子,而民國政商學三棲大佬張謇,分別都曾給錢楊二家送過賀匾,連題字都一模一樣。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錢鍾書親生父母

家世的相似性,使得錢楊倆人的婚姻沒有外界阻力,人生趣味、生長環境、原生家庭、乃至親友圈子,都是高度重合的。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說起知識分子的姻緣,才學應相當這一點,至關重要,不然夫妻才智失衡,共鳴絕少,一定積久成疏,以至分裂。

比如,魯迅與原配朱安,所有交流,只是臨飯點時一個喚喫飯,一個“嗯”一聲回應;梁漱溟與夫人黃氏,絕少言語,自稱“婚姻之樂僅是出於一種嚴格的道德責任”,說白了就是爲了傳宗接代;費孝通一生,都只念叨早期不幸罹難的前妻王同惠;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費孝通與王同惠夫婦——一個感人但悲慘的婚姻故事

溫和似朱自清,面對妻子陳竹隱只是忍氣同聲,在日記中不停抱怨;季羨林,失望透頂到連家都不回,導致父子都沒有感情;而去年剛過世的學術泰斗饒宗頤先生,爲張充和能寫下一部詩集,可你又曾在媒體上瞧過他那不怎麼識字的夫人?這些,都是高知婚姻,才學不配缺乏共同語言的惡果。

錢與楊二人,論才學,可說平分秋色,鑿枘相合,是天造地設。論學歷,兩位都是清華出來的,都是留洋學生,也都沒去搞學位;論名聲,算旗鼓相當,錢鍾書後來雖然更“紅”,可他在中年之前,其實一直沒作爲作家與劇家的楊絳有名——據說錢氏滬上困處時所以操筆寫《圍城》,初衷就是因了楊絳劇本大行,屢屢被人稱作“楊絳丈夫”,自尊心有點受挫,鉚足勁要奮起直追。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幸福的三口之家

論起學問,楊先生固然不及丈夫很多,可至少也是錢先生一生都最合拍的紅顏知己。紅袖添香,賞奇樂志,疑義相析,最爲愜意。所以同輩詩人辛笛,開玩笑調侃錢鍾書有“譽妻癖”,而錢先生《圍城》等書出版,也不忘“秀恩愛”,屢稱獻給楊絳,作爲“最好的妻”,同時也是最好的伴侶。

似也正因如此,二人婚後,幾乎都不需要再另外結交朋友了,過的生活,是息交絕遊式的,披上“隱身衣”,類同隱居,京華多少煙雲,文壇多少紛爭,全不在心頭。最核心的緣由,我的猜想,不是他們內向孤僻,而是才學互相吸引,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生活與精神世界可以自足,完全不假外求。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剪髮都不出門,相互料理

這個呀,古今心理攸同,跟現在人真生活美滿的,反倒不怎麼曬朋友圈,一個道理。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錢鍾書與楊絳,倆夫妻恩愛,也應與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好,沒啥一地雞毛的經濟困擾有關。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新婚未久

他們二人,出身好不說,後來作爲高級知識分子,收入和地位也高,加上都是自甘淡泊之人,自從結合,幾乎就過着“不言阿堵物”的清雅生活。諸如衣服是啥牌子、化妝品是哪裏進口、開什麼樣的車、支付寶賬面上有多少家產,現在教授們都憂世傷身之事,他們絕少。

至少從文章與回憶錄上看,他們結婚60多年,是七葷八素也好,清湯掛麪不嫌,該老就老,該胖就胖,家庭內部都沒啥不快樂。他們的小日子,除了困處孤島那幾年,以及紅羊動盪的兩段波譎時日影響過生活質量外,其餘歲月基本都是處境優渥的。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相攜留學時期

沒怎麼爲錢發愁過,可排除了夫妻矛盾激發的一大導因。魯迅有句名論,“愛是有所附麗的”,這是閱水成川閱人爲世之談。貧賤夫妻百事哀,子君和涓生,感情再好,終究敵不過柴米油鹽都要等待救濟的坎坷。《古詩十九首》裏嘆息,“無爲守貧賤,轗軻長苦辛”,意思在說,生活不如意,家庭無法撐持,不外乎就因貧賤。

世間哪有純童話。美麗的愛情,是需要足夠豐沃的物質養料充分澆培的。解放前,錢鍾書爲大學名教授,楊絳以寫作鳴世,都收入不菲。建國後,夫妻倆雙宿雙棲同入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諸單位,雖說那時“知識分子也是勞動人民”了,較之過往沒那麼養尊處優了,可和周邊同事絕大多數一人領點死工資養全家或兒女環繞相比,差不多就是奧拓與奔馳的區別。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哀樂中年

他們夫妻倆,就一乖乖女,家累幾乎全無,論待遇之好又是彼時高知中的“極少數分子”,是寥寥可數的“一級教授”之一,生活還是可以維持在同列人物質金字塔的頂端的。也所以,他們可以時常無私資助一些同事錢財,擺明不用還,是有這個能力的。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西廂記》裏,崔鶯鶯送別愛人張生,吊嗓扯了句別辭:“若見了異鄉花草,再休像此處棲遲”。這句話,道盡了天下有情男女的糾結不安。

錢鍾書與楊絳,一輩子都能“齊心同所願”,和和美美相伴老死,沒有崔張他們這般普遍的人生情感困惑,更不至於鬧彆扭,說來扯去,最核心點,當在他們一生真是志同道合的眷侶,是以能始終無恙,琴瑟相和、口和無諍、聲氣相通。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雜誌專輯

所謂志同道合, 用如今的大白話講,無非就是“三觀對頭”。錢楊倆人,論性情、論志趣、論處世、論格局、論才情,可說契合無間。所以,他們結婚後,從未曾有啥不可開解的矛盾。楊先生回憶,他們夫妻唯一一次紅臉,還是留學歸來那會,某次在輪船上,楊先生糾正了錢某個外語單詞的發音,似乎沒顧及他面子,讓錢先生略爲不快。可楊先生懂得忍讓,日後就沒再犯此類的“錯誤”了,餘生基本都甘作錢的“綠葉”存在,並引此爲幸福感的最好來源。

從《聽楊絳講往事》的這則回憶中,我們也可瞧見,志同道合之外,楊絳是很崇拜錢鍾書的學識的,也是無怨無悔樂於自我“犧牲”的。錢書呆子一個,楊也不是女權分子。看他們夫妻組合,我總感覺楊的角色,其實半是母親式的。很多相關文章也早有揣測,說倘若沒有楊先生的“精明”,以錢公的耿直、呆氣、好臧否、口無遮攔,根本無法在人生各種險地中,安履無恙全身而退的。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楊絳寫作中

楊先生甚至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存在感。晚年,她向世人告白,她孑然一人,要“殘喘餘生”到百歲,目的只是最後可以留下來“打掃現場”,整理錢大佬的遺著,她自各的作品如何,一副完全無所謂的樣子;

外界的風吹草動,她不存於心。學界有人指責她的某翻譯有問題,她懶得回應,置若罔聞,愛咋咋地。可是,一旦有人諷議錢公,她是會毫不留情勃然變色的,或找媒體公開指斥,甚或直接訴諸法院,誰勸誰麻煩。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他們是志同道合,一個有““譽妻癖”,一個是“護夫狂”,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婚姻典範。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以上漫談四點,我意是錢鍾書與楊絳兩先生,美滿婚姻能夠保鮮一生的重要因素。

這真是一對“思爲雙飛燕,銜泥築君巢”,能共患難、可同享福的夫妻,60多年風風雨雨,互爲犧牲,也相互成全,隨水落花,恩愛無猜,此等初心印在心底,不會因了時光之水反覆搓洗而褪色。仔細想想,不僅不易,也實感人。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留下一個人打掃現成”

我自己,過去讀錢楊八卦,最爲一處記載所感動。那是錢楊社科院某同事的一篇回憶文章,說的是1960年代,天崩地壞。有一天,在單位附近一處小樹林閒晃,竟赫然碰見錢楊夫妻倆,躲在那邊捉迷藏。在那個五倫顛倒的年代,刀山血路骨撐肉薄,這一對中年夫婦,似乎沒有受到任何波動,依然兩小無猜,猶如桃花源中人。我想,古詩所津津樂道的“同乘並載,以遊後園”,描繪的不正是這麼個場景麼?是以至今難忘。

人間世,“盟誓無憑,情緣有限”,錢楊的“金木良緣”,多讀讀,也許也會總讓我們悄焉動容。甚至總會我們猛然意識到,人類所謂理想的愛情,並非只能存在於天堂與腦中想象,而是平常平常的日子,只需要有些條件保障,加上一點相惜,就足夠“大抵如此完美”了。

民國文人多風流,錢鍾書與楊絳能廝守到老,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背影

唯一可悲的是,錢楊式的老輩愛情,間隔我們不過區區數十年間而已,可比照當下我等世情男女的各種顛倒和錯位,已恍然另一星球的人與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