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讲个故事

从前有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瓷器屯,以村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

很多年以来,瓷器屯的村干部、医生秀才工厂老板之类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很多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一百多里地之外的灯塔庄去读书。

灯塔庄有全县最好的学校,配备了一流的教学设备,高素质的教师,培养了全县各村庄一大半的精英人才。

而瓷器屯里也有几所学校,里面基本都是村里的中农,贫农的子弟。

为了方便村民送孩子入学,学费都只收象征性的一点点,经费基本都由村里负担了。

至于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嘛,比起交的学费显然是物超所值,但和灯塔庄的学校比还差一大截。

瓷器屯当年也有人打算好好整顿一下村里的学校,改建成灯塔庄那几所模范学校那样,

但算了算账发现既差钱又差人才,于是草草收场。

灯塔庄一百年以前的学生宿舍都比瓷器屯现在的强


瓷器屯的村民们都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现状,但最近事情起了变化。

这几年瓷器屯的脱贫致富情况不错,村民收入蒸蒸日上,关键指标“鸡的屁”已经成了全县老二,如果顺利用不了十年就能赶上灯塔庄了。

瓷器屯里的一批村办、民办企业也不断扩大生产,提高技术水平,在好几个领域已经开始正面抢灯塔庄的买卖,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为了遏制瓷器屯的超越势头,灯塔庄想尽了各种办法,既有光明正大的阳谋,也有阴嗖嗖的歪招,两个村之间的关系愈来愈紧张。

尤其是灯塔庄这届庄主“特靠谱“,好几次口无遮拦:”瓷器屯来的学生都是贼“。

前两天,瓷器屯知名企业“菊花厂”老板的千金小姐出门路过枫叶村时,莫名其妙的就被扣下了,费了好大的劲也还没能把人捞回来。

大家都知道枫叶村是灯塔庄的小伙伴,两家好到穿一条裤子的。背后显然是特靠谱捣的鬼。

人家能有今天就是因为靠谱

而放眼全县,凡是拥有水平一流学校的村庄,大都不是灯塔庄的小弟就是灯塔庄的基友,一旦冲突加剧,似乎都不太安全。

瓷器屯的一些精英开始忧虑:以后我们的孩子去灯塔庄上学,还安不安全?会不会被当成人质抓起来受罪?

看到这里,问题来了:

目前的情况对于瓷器屯的学校,以及里面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陈大夫认为,答案应该是前者。

外界的矛盾冲突越激烈,就会有越多的精英出于各种考虑,改为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本村学校上学。

这些人对自己孩子教育的要求标准,显然是瓷器屯现有的学校满足不了的,而他们也拥有足够的财力和影响力来推动改变。

村里当初被搁置了很多年的学校改革计划因此得到了新的动力,必将连带着整个行业升级洗牌。


世界的危机,行业的转机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想借用《冰与火之歌》中史塔克家族的家传箴言:winter is coming。

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经济寒冬,可能是不少人有记忆以来最寒冷的。

国内许多行业都深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和国际形势的负面影响。

一批各行各业的明星企业说完蛋就完蛋,各种倒闭、跑路、裁员的消息几乎每天都有。


大学声的一些读者可能也能感受到,2018年上半年,我还偶尔会在文章里流露出对于行业前景的迷茫、失望等悲观情绪。

当时我确实经常会思考:这么多年发展进步都慢得如同小脚老太太走路,会不会这个行业真的以后就这样了?

但下半年,你能明显感到我越来越有信心了。

虽然我们还会指出某些高校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事实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前景,我从未像今天这样乐观。

今天还读到任正非先生日前接受的采访笔录,就华为目前的处境,以及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阐述他自己的观点。

关于中美大国博弈的问题,他表示:

”如果将来会出现中美博弈,中国首先还得重视教育。”

”教育是我们国家最紧迫的问题,要充分满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任正非先生的看法(来源:观察者网)


(延伸阅读:《今天,任正非一口气回答了30个问题(全文实录)

以前是美帝替我们培养了金融、互联网、生物科技、微电子等不少尖端行业的领军人物,但这样的现状越来越不可持续了。

中美贸易冲突开始之前,中国每年从美国购买高水平高等教育上(包括学费、生活费)要花费数百亿美元。

这笔钱中的相当一部分,今后会变成对于本国高等教育的投资。

在未来几年里,你大概率会看到中国实力领先的几所公立高校,会实施痛苦但必要的内部革命,实施相当幅度的转型,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领袖型人才的道路。

你还会看到,部分像西湖大学这样的高水平私立高校会在国家的明确扶持下快速发展。

它们扮演的,就是“鲶鱼效应”里赶着整个鱼群动起来的角色,为改革提供“深圳特区”式的示范效应。

某些高校已经开始抢先一步行动起来,争夺行业的话语权和标准解释权。

比如清华大学将“全球胜任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并以此为契机对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梳理。

(延伸阅读:‘《全球胜任力’成世界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

清华大学提出的全球胜任力概念框架


当然,这个行业里至今还有一些朋友,质疑对于高校的管理、评价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必要,觉得走老路挺好的。

我想问他们一个问题:假如国家真的大幅增加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在目前的体制下,高校能用好这笔钱吗?

打个比方,假如各高校招生规模不变,每年的经费增加一倍,能让该校教育质量得到本质的提升吗?

我相信部分高校可能会花在养了更多的闲人,建了更多的大楼,水了更多的论文上,学生根本感觉不到多么明显的改变。

也有部分高校,这些钱学生压根一毛都见不到。

钱去哪了?怎么花的?进了谁的腰包?查账都不一定能查清楚。

大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花钱的地方很多,内部人可以做手脚搞猫腻的地方也很多。

不整顿管理秩序,改革评价机制,国家为了提升教育质量进行的投入不就成打水漂了吗?


Do the right thing

也有朋友有这样的疑问:这次的改革会不会又是假把式做做样子。

像之前部分高校曾经干过的,水一堆数据就自吹自擂说我校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95后、00后大学生的父母,很大比例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

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陈大夫这些80后的父母,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你让他们说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是什么样子,他们可能下不了准确的定义。

但你想拿西贝货去糊弄他们,恐怕并没那么容易。

虎扑八大直男女神

这就好像你让我说什么叫女神,我说不出来。

王祖贤、邱淑贞、刘亦菲、高圆圆、Emma Waston......各有各的美法,很难拿一把尺子来衡量;

但如果你把凤姐的照片放在她们中间,非说她也算是女神,我肯定一巴掌呼你脸上。

你不仅侮辱了我的审美能力,还侮辱了我的智商。

高等教育行业的前景乐观,对于某些吃这碗饭的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在这里本来我还写了很长的一段,抨击我们了解的一些事实,但后来想想又删掉了。

这个时候没必要往后看翻老账,这个行业的规模够大,结构也非常复杂,仿佛蓝鲸转身,改革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少个人,企业或组织由于旧体制的束缚,出于不健康的商业模式和有问题的价值观,之前乃至现在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

但只要他们没有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绝大多数都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适应和改变。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意识到改变真的要来了,才能行动起来,It’s time do the right thing。

川普:为了阻止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偷窃美国的知识产权,

要限制来美攻读科学、工程、数学和科技类专业学位的学生。

在大学里的同学们可能也感受到了,这两年各高校也开始行动起来。

对于毕业要求大幅收紧,杜绝了实施多年的毕业清考,严抓本科教育质量,杜绝文凭注水........

在昨天(2019年1月18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在讲话中表示:

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继续大力度深化教育管理方式改革

(来源:中青在线)


在百业凋敝的寒冬,高等教育行业却可能和国内大多数行业相反,仿佛春意萌动的小阳春。

我们正在见证的,将是一场包括基础教育教学体制,高校管理体制,学生选拔评价机制,学校评价机制等的全面改革。

这场改革并不是以某个领导或者某个部门的意志推动的,而是在时代大背景下整个行业的基本任务已经发生了转变:

中国的大学要有能力为本国,也为“一带一路”相关的第三世界国家培养政、商、学、艺等各界的精英型、领袖型人才,并保证他们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备充分的战斗能力。

整整十年前,在上一场全球经济危机肆虐最严重,中国经济的前景也扑朔迷离的时候,一个小个子站出来提醒我们:

“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变革也是痛苦的,因为要改变习惯,这是非常难的。”

“要拥抱变化,喜欢变化,乃至运用变化,才能更好地抓住时代的机会,抓住事物发展的突破点。”

他和他背后的企业做到了这一点,在这十年里一直站在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潮头浪尖,他本人也多次跻身中国首富。

在这场深刻的行业变革中,也一定会涌现一批站在潮头,拥抱乃至推动改变的时代英雄。

就好像我们回望2009,你会感叹那时有那么多足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相信几年之后,我们再回头看时也会有相似的感觉。


大学声(ID:collegesay ),是一个以“为大学生发声”为宗旨的自媒体。

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大学生群体最关心的热门社会事件;最急需的学业生活资讯;全国各高校学生维权报道;以及独家的大学声调查报告.......

我们愿尽一切努力为大学生发声,帮大学生维权,伴大学生成长,与你一起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