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箇中國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爲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龍抬頭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卯”是干支歷十二地支之一,首尾交於驚蟄與春分,五行屬木,卦象爲震。“卯”爲生髮之大象,代表着生機茂發,如《律書》中所云:“卯之爲言茂也,言萬物茂也“。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慶祝,以示敬龍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中國民間認爲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喫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喫豬頭等習俗。“剃龍頭”源於古代龍抬頭時節祭龍的習俗。龍抬頭時節祭龍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祭龍’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爲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相關,麪條不叫“麪條”,稱作“龍鬚麪”;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麪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喫豬頭稱作“食龍頭”;喫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喫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爲“挑龍頭”、“喫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其實,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2019年農曆二月二日(陽曆3月8日),龍王廟將舉辦盛大祈福法會。

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祈:大道昌盛、福滿人間。

龍抬頭,象徵着一個人的事業、學業,嶄露頭角,運勢上升。

龍王廟爲廣大善信,祈:事業發達,財源廣進。

龍王廟爲廣大學子,祈:學業精進、榜上有名。

歡迎廣大福主前來參加龍抬頭法會,同沾法喜,共沐神光。

法會地址: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龍王廟(龍園對面)

法會時間:二零一九年農曆二月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