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表示,市文廣旅局將聚焦加快建設“紅色旅遊勝地”這一總目標,以全域規劃爲引領,借力實施城市提質、鄉村振興“兩大工程”,不斷強弱項、補短板,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突出抓好精品旅遊線路打造、文創產品開發、文化旅遊宣傳推廣,真正讓美麗廣安成爲聞者嚮往、來者依戀、居者自豪之地。結合特區考察學習的經驗啓示,立足廣安實際,7月4日召開的全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給出廣安未來文化旅遊發展方案: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市。

“旅遊資源豐富、創新活力迸發、文化底蘊厚重……這不僅是特區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引領和支撐。”赴首批經濟特區考察學習,“旅遊+文化”“旅遊+產業”“旅遊+農業”等融合發展方式催生出新的業態和產品,給城市經濟發展帶來新增長點、注入新活力的做法,給市黨政代表團留下深刻印象。

精準對接省委“加快建設旅遊強省和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決策部署,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繁榮文化事業,加快建設紅色旅遊勝地,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結合特區考察學習的經驗啓示,立足廣安實際,7月4日召開的全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給出廣安未來文化旅遊發展方案: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市。

【對標學】

創新激發特區旅遊業發展新活力,搶機遇抓政策、用政策補短板成爲特區旅遊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特區,“旅遊+”遍地開花,展現出勃勃生機

深圳蓮花山頂,矗立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銅像。遊客在此緬懷偉人的同時,還能俯瞰整個福田中心區的現代城市建築羣。

因爲小平同志,蓮花山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市黨政代表團感慨:“激發人們對偉人的情感,‘到深圳必到蓮花山’成爲‘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南國演繹。”

“發揮高科技、濱海旅遊等資源優勢,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使文化主題公園成爲文化旅遊的主要支柱。”交談中,市黨政代表團聽取了來自深圳的分享,華僑城、華強方特兩家企業連續多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其主題公園入園人數分別位居全球第4位和第5位。

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使深圳的旅遊業更有生命力。在珠海,伴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等多重機遇疊加,當地正致力發揮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打造濱海國際旅遊休閒目的地和文化旅遊之城。

在市黨政代表團考察珠海羅西尼表業的同時,數撥旅行團也在企業參觀,生產流程全系開放、鐘錶博物館任人遊覽、前店後廠購買所需。只在一棟樓,經濟效益、旅遊收入雙雙拉昇。

這個“意外”收穫不禁讓市黨政代表團點贊:“圍繞生產與體驗做好銷售文章,‘旅遊+工業’的新模式爲珠海旅遊產業發展打開了另一扇窗。”

珠海工業旅遊薪火正起,廈門人文風光遊動力不減。

作爲全國28個主要旅遊城市之一,廈門傳統景點鼓浪嶼、萬石植物園、集美鰲園、胡裏山炮臺等景點,常年遊人如織。值得一提的是,當地通過向上爭取到特別政策,新開發了“海峽遊”,遊客可以通過落地辦證遊金門、澎湖等地,感受濃郁的閩臺文化。

就在當下,這座溫馨美麗的“海上花園”城市正在努力實現從“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的轉變。爲此,廈門持續掀起“旅遊廁所革命”,率先在福建省制定出臺《旅遊廁所建設獎勵辦法》,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旅遊全域化建設,完善旅遊標識系統等,提升品質補齊短板,促進公共服務全域優化。

汕頭則以城市文化印跡爲脈絡,突出僑鄉文化、潮汕文化,恢復打造汕頭開埠歷史文化街區,同時把汕頭作爲曾經串聯上海、香港和江西瑞金的重要革命通道的紅色基因挖掘出來,打造紅色旅遊,宣傳和擴大汕頭的影響力。

在汕頭,市黨政代表團前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祕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陳列館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既展示汕頭開埠歷史文化、文物及藝術品,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教育有機融合。這就是好做法!”

“旅遊+文化”“旅遊+工業”“旅遊+人文”“旅遊+紅色”……首批經濟特區儘管文化底蘊不同、地理區位不同,但各地發揮比較優勢、放大自身優勢,思發展、謀發展、促發展的結果一致。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伴隨着特區經濟的騰飛,特區旅遊業發展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傳統到現代的快速轉變。數據表明,2018年,4個首批經濟特區全年共接待遊客近2.8億人次,實現旅遊業總收入逾4000億元。(下轉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紮實幹】

以“1234”工作思路爲統攬,借力實施城市提質、鄉村振興“兩大工程”,着力補短板優環境,實施“旅遊+文化”,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市

遊鄧小平故里景區,追尋中國一代偉人的生活足跡;赴嶽池農家生態文化旅遊園區共度休閒時光;到武勝縣寶箴塞景區體驗傳統文化主題活動……

一個月前的端午小長假,全市主要景區接待遊客共47萬人次,攬金超6452.53萬元。

是什麼讓美麗廣安引來八方賓朋?答案必定是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和歷史文化內涵!

沿波討源,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1234”工作思路,將“加快建設紅色旅遊勝地”作爲廣安發展的四大突破重點之一,確定了“鄧小平故里和華鎣山成爲兩大紅色旅遊品牌,廣安建成全省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成爲四川紅色旅遊國際形象展示窗口,實現紅色綠色融合發展”的主要任務。

方向既定,就要一步一個腳印抓好落實。全會召開以來的9個月,廣安步履堅定:

出臺《建設紅色旅遊勝地推進方案(2018—2020年)》;

大力實施城市提質工程,城市顏值和品位不斷提高,宜居宜業宜遊城市正迎面而來;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工程,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農業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

韻動中國·2018廣安國際紅色馬拉松賽等活動成功舉辦,爲廣安紅色旅遊帶來了無限生機活力;

廣安區成爲首批天府旅遊名縣;

小平幹部學院掛牌並被中組部列入幹部黨性教育基地備案目錄,進一步擦亮廣安紅色旅遊金字招牌;

印發《關於大力發展文旅經濟 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市的實施意見》,明確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

“特區把旅遊業作爲重要的支柱產業,這是依據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作出的選擇。”考察結束,協興園區黨工委書記劉潛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旅遊業具有最廣泛的包容性與代入感,可以同各行各業相融相生。”他表示,協興園區將繼續以市委“1234”工作思路爲統攬,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生態三大比較優勢,做好品牌、紅色、文化、產業、環境、開放“六篇文章”,聚力打造紅色文化旅遊中心,建設生態休閒度假區、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

文化旅遊業離不開高水準實體項目的支撐,也離不開高水平宣傳營銷的牽引。劉潛表示,下一階段,協興園區將圍繞小平故里規劃,佈局優質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加快建成老街—天星湖—佛手山精品旅遊區,打造萬春橋—春堡山—筆架山國家級度假區,恢復鄭人慶、蒲殿俊、胡倫、張庭堅、王德完等名人故宅和朝陽寺、天寶寺、西來寺等歷史文化古蹟,形成一主多輔、衆星拱月的文旅產業發展格局。

結合特區考察學習啓示,貫徹市委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部署,市文廣旅局局長韓剛有了更新的認識。他表示,市文廣旅局將聚焦加快建設“紅色旅遊勝地”這一總目標,以全域規劃爲引領,借力實施城市提質、鄉村振興“兩大工程”,不斷強弱項、補短板,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突出抓好精品旅遊線路打造、文創產品開發、文化旅遊宣傳推廣,真正讓美麗廣安成爲聞者嚮往、來者依戀、居者自豪之地。

“對標學習特區狠抓政策、用好政策的啓示,廣安區將用好天府旅遊名縣政策,建成全國紅色旅遊、生態旅遊的示範區,打造知名旅遊目的地。”廣安區副區長、代理區長劉永明給出具體舉措:依託爭創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旅遊產業園區“三大載體”,打造“車站+景區+城區+自駕車租賃點”無縫對接的旅遊交通網絡,創新紅色教育及研學旅行模式,推廣“紅巖魂·川渝情·訪偉人故里”跨區域紅旅線路,全面提升依法治旅和標準化管理服務水平,推動文化旅遊成爲全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目標再遙遠,執著堅持就會實現。“旅遊+文化”,這是新時代廣安落實部署、審視市情、結合市情、順應發展的堅定選擇。共繪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藍圖,廣安,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未來。廣安日報記者 蔣師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