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olor: #f85959。另外,这16年时间没有白等,虽然物是人非,当年的老馆长马承源先生已经作古,但文物修复的许多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这也让交龙纹鉴终于能够令人惊艳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香港抢救回国的文物,支离破碎,专家花费16年时间让它惊艳世界

在我们的博物馆中,大部分的文物古朴庄重,完整无缺,看起来仅仅是岁月在它们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其实,因为年代久远,不管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绝大部分文物都曾经伤痕累累。就因为有了文物修复专家的巧手,才让它们如此美丽。只不过,文物的损伤程度有所不同,修复的难度也有大有小,比如本文要介绍的这件战国交龙纹鉴就挺不容易的。

事情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当时的香港尚未回归,成为了文物走私的重灾区。为了保护国宝,许多博物馆都派了专家在香港古玩街头驻守,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先生甚至亲自上阵。马承源先生学术水平精湛,品德高尚,尤其擅长青铜器鉴定,被誉为“国内青铜器鉴定第一人”。上海博物馆能够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占据国内青铜器收藏的半壁江山,马承源先生居功至伟。

香港抢救回国的文物,支离破碎,专家花费16年时间让它惊艳世界

在1996年的香港古董店中,马承源一眼就看中了这件文物。当时的店家只知道这是古代使用的容器,却看不懂它的年代和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件青铜器严重受损,破损的碎片多达89件,占整件文物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它的标价并不高。

然而,马承源先生很快就以敏锐的眼光看出了门道。这种容器叫做鉴,其实就是鉴,用来装水的大盆子。很多文章直接称此文物叫做交龙纹盆,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并不正确,但从实际作用的角度来说并无不可。上海博物馆本身就收藏了两件“吴王夫差鉴”,而这件交龙纹鉴比它们还要大,它高为45厘米、口径为79厘米、底径为39厘米。不仅是大,上面的纹饰极为精美,错综复杂的龙形图案让整件文物富丽堂皇。

香港抢救回国的文物,支离破碎,专家花费16年时间让它惊艳世界

马承源先生当下就决定购入这件文物,并且将其送回上海博物馆,安排了文物修复室研究员张光敏进行修复。他们都是专家,谁都知道修复这件文物很不简单,可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件文物修复之路,却是如此的漫长而艰辛。

张光敏先生是科班出身,又曾拜入名师门下,修复过很多件重要的青铜器,经验十分丰富。可是,当他仔细研究这件战国交龙纹鉴时,却发现了极大的问题。原来,这件文物不仅受损严重,而且还曾经被人捷足先登地进行了修复。

香港抢救回国的文物,支离破碎,专家花费16年时间让它惊艳世界

修复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这些文物贩子只是为了卖高价,手法非常拙劣,反而增加了重新修复的难度。他们的修补,让一些纹路发生了变形,让整件文物修补变得异常困难。而且,交龙纹鉴的器壁太薄,平均厚度只有1.5毫米,最薄的地方甚至不到1毫米,修复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张光敏采取了清洗、拆除、除锈、矫形、焊接、翻模、铸铜、刻纹、配缺、打磨等重重关口的考验。哪怕是每接近一步,他和他的团队都要承受巨大的考验。一方面是资金,修复文物需要的设备,当时还得从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则是技术,有些关键性的修补,还得等待技术上的突破。

香港抢救回国的文物,支离破碎,专家花费16年时间让它惊艳世界

幸好,一家美资银行与上博合作,注入了一笔资金,专门用来修复交龙纹鉴。这也是国内博物馆首次引进社会资金,完成了文物的修复工作。另外,这16年时间没有白等,虽然物是人非,当年的老馆长马承源先生已经作古,但文物修复的许多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这也让交龙纹鉴终于能够令人惊艳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