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持續關注“大纖維”,感受到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等明星技術的耀眼光環之下,幾個工業強國在低維材料,特別是纖維類材料領域的創新正在悄然無聲地爆發。這有可能形成我們稱之爲“大纖維”的厚積薄發之勢,釀成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日本北陸地區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實用化措施和政策部署研究,正是在一個地區層面上探究企業和研究機構如何抓住大纖維機遇,復興本地技術和產業的經驗,提供了一些難得的細節。值得特別注意的,不僅是談到的新型纖維複合材料本身,這確實屬於大纖維範圍,有些相關專業和技術方面的讀者可能從中獲益,更是因爲這個新興產業的崛起發生在傳統紡織行業集聚地區。

傳統產業何去何從

上海市曾經是中國紡織行業毫無爭議的首善之地,該行業被譽爲上海市的“母親工業”。然而,在新技術革命蜂擁而來的浪潮面前,傳統紡織企業被衝擊得所剩無幾,幾十萬工人和技術人員下崗轉崗,倖存的也把重點放在了貿易和時尚。而且,這並非上海一地的遭遇,全國各地紡織行業的命運基本差不多。很多年以來,人們相信產業有高端低端之分,紡織行業自然而然地被貼上“傳統落後”的標籤。一旦傳統產業陷入發展困境,各地常常想到的就是淘汰傳統落後產業,導入新興技術產業。應該說基本思路有一定的道理,但這裏就有一個難題,這些地方該怎麼來選擇自己下一步應該投身的產業?

有些產業衆所周知屬於高科技產業,是上升的明星。但這些產業往往也是各地一起蜂擁而上去發展,而且很可能爲了爭奪爲數不多的已有人才和技術資源而付出巨大代價。有些地區即使爭到了,後來者能夠擠進的幾乎都是競爭殘酷的“紅海”,成功的可能並不大。而僥倖能夠跟進的也只能分得一杯羹,超越的機會更是非常渺茫。

現在我們越來越清楚,只會跟着跑不但很累而且在而且那些產業已經成型、別人制訂的遊戲規則已經難以撼動。在高科技產業領域我們要真正成爲強手,必須在無人之地找到機會,察覺端倪使之成爲我們首先進入的“藍海”。道理好像很容易明白,但是具體怎麼做坦率地說仍然是沒有方向。

可以借鑑一下日本的傳統紡織行業集聚地區是如何抓住作爲新興技術的碳纖維產業而得到復興。當然,高科技促進地區產業發展並不是新鮮事,這個案例涉及到的傳統紡織與碳纖維雖然不是一回事,但都是低維材料,在某些方面可能會有聯繫。日本的案例是不是偶然的、能不能對我們提供啓發都值得研究。

發揮各地的領域知識和技能

曾經讀到過美國和德國傳統紡織業集聚地區在大纖維技術產業發展中的突出表現,還有日本豐田等以紡織起家的企業,雖然現在整體上進入了汽車等行業,仍然堅持在紡織行業某些領域堅持深耕,甚至投入高到不成比例的資源。他們爲什麼不去追風人工智能或基因技術等等“熱門”,而是腳踏實地不放棄原有基礎?其中有的甚至可能異軍突起,支撐起一個新的產業技術潮流。這個現象是偶然的嗎?它們有沒有背後的邏輯?

有一本關於產業創新的著作,對此可能給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解釋。2016年2月出版的《未來的工業(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一書,不但被列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而且被翻譯成了15種語言。這類關於創新的書基本上出自兩種人之手,或者是大學教授或者是新銳企業家,而本書作者Alec Ross卻有些不同。希拉里?克林頓任國務卿期間他當過她的創新高級顧問,在此期間他大量訪問了美國及世界各地,實地觀察創新現象,還因此獲得國務院的傑出榮譽獎。他目前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訪問學者,還兼任一些投資家、企業和官員的顧問,因此他的視角會有所不同。該書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創新在地域上的分佈不是均等的,某些地區特別有利於某一類或幾類產業的創新,而這種現象很可能源於一種無形資產,書中稱爲“領域知識和技能(Domain Expertise)”,它指的是某些地區傳統產業長期積累起來的隱形知識和無形資產。

人們很容易發現互聯網企業大量聚集在硅谷,生物醫學企業在大波士頓地區高度集中,那麼是不是說僅僅那些現在的創新明星區域纔有這樣的無形資產?書中最值得關注的觀點是,即使是那些“鏽帶”地區,那些今天已經被淘汰的傳統產業留下的領域知識與技能,也可能在新技術浪潮中發揮作用。例如傳統制造行業集聚的地區,因爲對工業流程的深刻理解可能是物聯網發展的優勢。2016年8月《華爾街日報》有篇報道,說的是美國德克薩斯州發展新能源的情況。德州本來是傳統能源石油的產地,這個傳統能源地區可能在崛起的能源分析學領域取得一席之地。

日本研究中提到,“北陸地方的紡織業是日本屈指可數的產業集羣之一,因此積累了許多現有研究”。該地原有的紡織業應該不是碳纖維,但作者顯然認爲傳統紡織業中某些“現有研究”對新一代纖維產業是有價值的,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領域知識和技能”。

生態圈的重要性

當然,僅僅依靠這些傳統產業發展起來的隱形知識技能,新興技術產業不會自然生長出來,從報告裏可以看到當地的企業、行業機構和政府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時也充分利用了外部因素,如經濟產業省在該地區建立的纖維產業集聚先進示範區項目。而藉助日本纖維領域的巨頭東麗,在北陸地區形成了近90個企業加入的“東麗合成纖維集羣”,肯定也是振興地方新興技術產業的有效措施之一。

自從讀到“領域知識和技能”這個概念以來,我一直在注意有沒有實際成功的案例,在傳統紡織到大纖維這個方面,確能找到一些例子。但不足的是,其中的因果邏輯仍然沒有被充分揭示,希望日本紡織業轉型的這個案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現象,爲中國傳統工業地區的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借鑑。

作者(繆其浩:上海科技情報所研究員,上海圖書館原副館長)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微信公衆號“知識自動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