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悟空杯”漫畫大賽培育數字時代第二個手塚老師

第二屆“悟空杯”中國國際漫畫大賽(以下簡稱:“悟空杯”)組委會於7月2日下午在北京舉辦頒獎儀式,中日韓三國多名嘉賓、獲獎者和參賽人員100多人出席。第二屆“悟空杯”共收到來自中日韓的漫畫投稿1000多部。其中15部作品最終獲獎。包括2部日本作品和2部韓國作品。

頒獎儀式結束後,嘉賓們在現場舉行了一場小型的座談會,從本屆“悟空杯”開始談起、就中日韓三國民間交流、中日漫畫發展現狀等話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期待“悟空杯”漫畫大賽培育數字時代第二個手塚老師

中日韓三國合作祕書處副祕書長山本恭司


頒獎嘉賓、中日韓三國合作祕書處副祕書長山本恭司首先發言,他肯定了“悟空杯”這樣以漫畫創作爲載體的活動在國際交流方面的意義,指出:“雖然經常提倡日中韓友好的是政府,但所有的國際交流中,最大的動力往往還是來自民間的交流。而漫畫則是日中韓三國交流最好的載體之一。首先,日中韓三國都擁有大量熱愛漫畫的年輕羣體;其次,漫畫自身具有極好的商業延展性。而共同的商業利益可以對國際民間交流起到極好的推動。所以說,真正的動力來自在座各位的推動,期待諸位今後的大力支持。”

期待“悟空杯”漫畫大賽培育數字時代第二個手塚老師

漫畫島聯合創始人劉慧敏(左2)爲獲獎者頒獎


漫畫島聯合創始人劉慧敏對山本恭司的看法非常認同。她表示:“我們漫畫島在漫畫產業深耕多年,也見證了‘悟空杯’從零開始一路走來。我們願意與中日韓三國全體漫畫從業者一起共同努力,推動三國民間交流,促進三國漫畫產業的發展,期待‘悟空杯’今後的成長。”


期待“悟空杯”漫畫大賽培育數字時代第二個手塚老師

韓國動漫協會戰略顧問李載元(左一)爲“最佳畫面表現獎”作品《山鬼》作者李榮頒獎


協助本次大賽韓國地區徵稿的韓國動漫協會戰略顧問、昌原大學校外顧問李載元也表示:“韓中日同爲東亞文化國家,有着很深的地緣和文化根基,我願意今後爲三國間的漫畫事業盡更大的力量,爲大賽發掘更多優秀的作品。”


期待“悟空杯”漫畫大賽培育數字時代第二個手塚老師

日本株式會社手塚製作公司社長松谷孝徵


日本株式會社手塚製作公司社長松谷孝徵認爲大家應共同應對傳統紙漫產業的瓶頸。他說:“100多年前印刷機的發明,帶來了紙質媒體行業的發展。但如今,包括傳統紙漫在內的整個紙質媒體行業都處在低迷狀態。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大課題就是如何在紙媒低迷的當下,培養新一代紙漫作者成長,並讓他們能夠維持生計。如果手塚先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他一定會想到一個新的方法,來帶給紙漫新的活力。不要灰心,紙漫還沒有到賣不出去的地步!今天有志於紙漫創作的日本和中國的漫畫家們應該一起努力思考未來的出路!”松谷孝徵還建議“悟空杯”應該推動獲獎作品的出版。


期待“悟空杯”漫畫大賽培育數字時代第二個手塚老師

滋慶學園COM集團FCA教務部負責人齊藤茂


日本滋慶學園COM集團也是從首屆“悟空杯”開始就支持的單位之一。來自福岡縣的滋慶學園COM集團FCA教務部負責人齊藤茂表示:“日本各縣中,福岡是距離中國非常近的一個縣,有着日中友好的長期傳統。不過我本人之前還沒有來過中國。這次通過‘悟空杯’這個平臺,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看到了很多中國優秀的漫畫投稿作品。回到福岡後,我要告訴學生們,中國的漫畫現在已經得到了什麼樣的發展,我們可是要努力啦。我們學院今後也願意出一份力,不僅爲日本,也爲中國培養更多漫畫方面的人才。”


期待“悟空杯”漫畫大賽培育數字時代第二個手塚老師

日本數碼漫畫協會事務局局長山田五郎


日本數碼漫畫協會事務局局長山田五郎是本屆“悟空杯”的評委之一。他也對中國漫畫作品的迅速發展深有感觸。他表示:“我曾認爲日本的漫畫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通過這次‘悟空杯’,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我發現在這些青年人的投稿作品中,中國的投稿作品在畫面、情節上都要高於日本的投稿作品。”

山田五郎還很贊同山本恭司關於用發展漫畫產業推動民間交流的觀點。他說:“我思考今後‘悟空杯’的意義,第一是要挖掘出新生代的漫畫家;第二是挖掘新的商機,推動日中韓三國整個漫畫行業的發展。如果漫畫交流不能促進日中韓三國的商業共榮,就很難長期發展。”

作爲數字漫畫協會事務局的局長,山田五郎認爲漫畫產業今後的發展要特別重視數字化的技術。2016年的首屆“悟空杯”時,工作人員是將入圍作品打印裝訂後,再寄給日本評委。傳統紙漫還好,條漫則需要先切圖後再打印,費時費力不說,效果還不好。而這次大賽,日方評委直接在電子平臺上瀏覽。山田五郎說:“正是因爲有了數字化的技術,我才能夠身在日本,卻擔任中國這次‘悟空杯’大賽的評委。在上世紀,手塚治蟲老師確立了日本漫畫的畫法。而我們今天需要開拓數字漫畫的新方法。許多讀者是通過數字技術來閱讀漫畫的,那麼漫畫家也應該通過數字技術來創作。這樣讀起來更流暢,更方便。我期待‘悟空杯’能夠培育出數字時代的第二個手塚老師這樣的創作者。”


(文:蔡夢瑤 王焱 攝影:黃澤西 楊振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