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8年12月推出后,已在北京、福州、沈阳等地和省内演出40多场,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好评如潮。观众和网友纷纷认为,这是一部让人震撼流泪的真情之作、一部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品力作,看完后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不仅是《沂蒙山》,“山东制造”的《乳娘》《大河开凌》等红色剧目,也观者如涌,收获各方热赞。红色精品剧作火了,成为山东文艺的一道亮丽风景。(7月3日 《大众日报》)

一直以来,山东作为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有着很深的红色基因,王尽美等中共一大代表在这里觉醒成长,“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这里孕育发扬,在山东这片热土上,不仅有着不计其数的革命先辈,有着焦裕禄、孔繁森等这样的人民公仆,也有着朱彦夫、李登海等时代楷模。

红色文化是山东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革命战争时代,但是沂蒙精神、胶东红色文化这些革命精神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代山东也有传承红色基因的职责和使命。

将这种可贵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靠得不仅仅是我们口中代代相传的感人事迹,还需要创新宣传普及、推进教育传承,尤其是文艺界依托真实事件,提取其中精华,创造出一出出经典文艺作品,让红色基因以一种更加亲切的方式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早在多年前“鲁剧”作为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品牌就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其创作生产不以娱乐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受“戏说风”、“宫廷风”、“奢华风”等影响,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生产,同时也承担这传承红色基因这一使命,《钢铁年代》展示了老一代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和时代精神;《南下》讴歌了南下英雄群体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沂蒙》歌颂了老区军民在革命战争中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近些年,红色基因更是插上了新的翅膀,除电视剧方面,鲁剧依靠其强大影响力继续发扬红色精神以外,山东还创新了表现形式,通过歌剧、舞剧、吕剧等方式在新领域俘获更多观众。这些文艺作品在坚持精品追求的同时,立足齐鲁地域特色,创新吸纳大量山东艺术元素并进行艺术再造,确保其浓浓的“山东味”。如《沂蒙山》中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吸纳到歌剧唱段之中,与全剧音乐完美融合。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完美演奏出山东特色浓郁的优美旋律,使人陶醉在熟悉的故乡旋律里。沂蒙山水、沂蒙精神、沂蒙百姓的感人事迹在歌声中汇聚升华,将全剧情感推向高潮。

再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乳娘》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语汇,讲述了抗战时期发生在山东乳山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故事,通过艺术再现胶东“乳娘”冒着生命危险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遗孤的感人事迹,讴歌了山东女性在峥嵘岁月所展现出的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这是乳山挖掘众多红色文化资源的一个代表,《马石山十勇士》、红色吕剧《乳娘》、情景剧《红色乳娘》、大型专题片《红色的爱》、长篇报告文学《胶东乳娘》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让红色文化可读可学,直抵人心。红色精神,就在这一部一部的作品中润物无声地传递下去。(文/焦竞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