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著名的太監有秦朝的趙高、嫪毐,東漢的發明家蔡倫,後漢三國時期張讓爲首的十常侍,唐朝的楊思勖、高力士、,宋朝的童貫,明朝的鄭和、王振、劉瑾、魏忠賢,清朝的小德張、李蓮英、安德海等,太監有對皇帝忠心耿耿者,有野心膨脹擁有巨大權力者,有建功立業爲國家立下不朽功勳者,不一而足。自明成祖突破明太祖規定的“宦官不可干政”鐵牌後,後面的皇帝一個個都突破了這個鐵牌,東廠、西廠、錦衣衛成爲凌駕於朝臣之上的太監集團所在,也成爲皇帝最信任的一個團體。

作者:陸棄

宦官,又稱太監,俗稱“老公”,現在稱丈夫爲“老公”,實際上最早的“老公”是太監。太監製度長達三千多年,早在殷商時期就有記載。歷史上著名的太監有秦朝的趙高、嫪毐,東漢的發明家蔡倫,後漢三國時期張讓爲首的十常侍,唐朝的楊思勖、高力士、,宋朝的童貫,明朝的鄭和、王振、劉瑾、魏忠賢,清朝的小德張、李蓮英、安德海等,太監有對皇帝忠心耿耿者,有野心膨脹擁有巨大權力者,有建功立業爲國家立下不朽功勳者,不一而足。

宦官干政,是用權力慾、財產欲對身體缺失的補報

宦官羣體是一個很特別的羣體,被人們稱爲不男不女型羣體,頗似現在泰國的“人妖”。他們渴望成爲男人,卻因爲“去了勢”而不能成爲男人;他們想變成女人,卻又沒有女人的交配功能與生育功能。他們是一個沒有“性福”的羣體,終身成爲皇帝的附庸而苟活於世,所以凡是宦官骨子裏都具有一種“自卑”感,急需用其他方式來補報,以證明活着的尊嚴。

所以我們看到,一但有時機,太監們會用其他方式來“出人頭地”。“史聖”司馬遷寫下萬古流芳的《史記》,蔡倫發明了“蔡侯紙”,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這些都是正能量的宦官存在。但更多的表現,是利用在宮中接近皇帝的先天優勢干預朝政,攫取權力和財產,史上出現了大量的太監,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從趙高到李蓮英:中國宦官干政簡史

秦朝的趙高,便是史上第一個有名的干預朝政的宦官,秦始皇時期,他潛伏在宮中不敢動手,等到秦始皇駕崩,他竟然敢私改聖旨,與李斯合謀立胡亥爲帝,賜死大公子扶蘇和邊將蒙恬,且在朝廷“指鹿爲馬”,不可一世。最後被“秦三世”子嬰用計殺死;嫪毐是呂不韋獻給趙太后的一名假宦官,這傢伙做得更過份,竟然與趙太后生了孩子,居然以秦始皇的父親自居,惹得秦始皇暴怒殺之。後漢三國時期以張讓爲首的“十常侍”,獲取了巨大的權勢,漢靈帝稱張讓爲“父”,爲了消滅張讓等“十常侍”,大將軍何進引董卓率軍進入首都,直接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唐朝的宦官更過份,十幾位皇帝的廢立都是宦官操控的,太監李輔國對唐代宗說:“大家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分。”,基本上皇帝反成了傀儡。唐朝亡於藩鎮割據與太監亂國。

宋朝的太監干政現象並不嚴重,但童貫卻是一個奇葩的存在,童貫輔助大奸臣蔡京當了宰相,蔡京投桃報李,推薦童貫爲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童貫因此成爲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相當於北宋的國防部長;他還是“爵位最高的宦官”,唯一被冊封爲王的宦官;同時是史上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的宦官。皇帝給了他這麼高的殊榮,童貫卻並不是一個帥將之才,正因爲宋徽宗亂用人,才導致北宋亡國。

明朝的太監亂國現象比皆是,大太監王振,給明英宗朱祈鎮出餿主意,鼓動他率軍親征瓦剌也先,而他自己主要是爲了顯擺自己,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結果不但皇帝被俘,明朝差點亡國,自己也被明將樊忠錘殺;另一名太監劉瑾,權傾朝野,將反對他的53位大臣全部處死,史稱“奸黨冤案”;出身流氓混混的大太監魏忠賢,與皇帝的乳母客氏形成對食關係後,成爲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的“九千歲”,這個文盲掌握了巨大權勢,竟然形成國內“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局面,崇禎帝雖然除去了魏忠賢,但終致亡國。

清朝的小德張、李蓮英、安德海之流,雖然沒有象漢朝、唐朝、明朝那樣權傾朝野禍國殃民,但卻利用慈禧對他們的信任,攫取鉅額財富。從先秦到清末,這些宦官們或爲了權力,或爲了財富,演繹出不少故事。他們是一個值得同情的羣體,同時也是一個人們憎恨的羣體,有的宦官可謂禍國殃民。糾其緣由,身體缺陷導致心理變態、自卑,以其他方式彌補,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從趙高到李蓮英:中國宦官干政簡史

宦官依附於皇室,不可避免裹挾於宮廷爭鬥

宦官與皇室的關係,是人身依附的關係。沒有皇室,就沒有太監這個羣體。清末傅儀皇帝譴散太監,太監製度就滅亡了。太監們因爲生活在內宮,雖然皇室嚴令不準太監干政,但因爲“近水樓臺”,不可避免地裹挾於內宮的爭鬥。

最有名的的太監蔡倫,是一個很聰明的太監,本來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資質,發明了“蔡侯紙”,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第七位,但他的悲劇在於,他同時又是一名太監,不可避免地摻和進內宮爭鬥之中。蔡倫曾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漢安帝的祖母宋貴人致死,後來事發服毒自殺。這樣一位大科學家,就這樣死在宮廷爭鬥之中。

從趙高到李蓮英:中國宦官干政簡史

在明朝,本來明太祖嚴令太監干政,但明成祖奪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在朝廷中形成兩大派。一派支持建文帝,一派支持明成祖。所以明成祖朝是血腥的,他大肆屠殺擁護建文帝的大臣,那信任誰呢,不得已信任太監。我們從鄭和下西洋可以看出,鄭和是明成祖最信任的人,讓他率領強大的船隊出海,宣揚國威。自明成祖突破明太祖規定的“宦官不可干政”鐵牌後,後面的皇帝一個個都突破了這個鐵牌,東廠、西廠、錦衣衛成爲凌駕於朝臣之上的太監集團所在,也成爲皇帝最信任的一個團體。所以論規模,明朝的太監規模最大,以集團的力量參與宮廷爭鬥,是從明朝開始的。

所以,太監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皇帝的一條槍,指向哪裏,打向哪裏。因爲與皇帝及其他皇宮人員朝夕相處,不可避免地參與進宮廷爭鬥之中。東漢、唐朝、明朝莫不如此。太監表現最好的是清朝,基本上近三百年太監不得參政,只是到了清末,纔出現了小德張、李蓮英、安德海之流。但這幾個人,也並沒有深度地干預朝政,他們只是伺侯慈禧太后的一條條狗而已。

皇家的禁令,禁不住孤家寡人與“宦官”交朋友

例朝例代的開國皇帝,都把太監不得干政寫入明文,但這條禁令卻並不能得到完美地執行。糾其原因,大抵是因爲皇帝“高處不勝寒”,在心理上,皇帝確實是“孤家寡人”,沒有幾個值得信任的朋友。朝廷大臣不是一條心,分不清哪個是忠臣,哪個是奸臣,哪個是亂臣。外戚勢力吧,弄不好就要篡黨奪權,象王莽一樣的人物隱在身邊。大將們吧,軍功在身,搞不好就來個黃袍加身。皇帝的生活,表面排場,實際上內心孤獨。而淨身的太監,在他們內心孤獨的時候,便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羣體。朝夕相處,頗有一種“遠親不如近鄰”的感覺。而且他們淨了身,表面上無慾無求。

從趙高到李蓮英:中國宦官干政簡史

在東漢,除了光武帝及明、章二帝外,隨後繼位的皇帝大多是小皇帝,小皇帝沒有執政的能力,所以小皇帝的媽及舅舅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外戚干政。等小皇帝長大了,外戚不肯還權,小皇帝又想親政,而朝臣們大多被外戚收買或威脅,長大了的小皇帝依靠誰呢?只能是宦官。所以我們縱觀整個東漢,就是一部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的鬥爭史。事情發展到後漢三國前期,以張讓爲代表的宦官勢力發展到頂峯,而何進爲代表的外戚勢力想消滅宦官勢力,反因爲機謀泄露被張讓等人提前殺死。後來袁紹率兵衝向內宮,將宦官們一網打盡,結束了宦官專政,同時也結束了東漢王朝。

在唐朝,李世民開了一個壞頭,殺兄滅弟,逼父親讓出江山。李世民的內心怎樣,註定是孤獨的。在李世民之後,宦官們登上歷史舞臺,最有名的是高力士,唐玄宗是最信任的太監。高力士雖然地位很高,但他對唐玄宗是忠心的。後來發展到唐代宗時期的李輔國,他利用唐代宗對他的信任,總攬朝政。和李輔國同樣的,唐朝仇士良、程元振、魚懷恩、俱文珍、田令孜等一個賽過一個,皇帝視他們爲“親人”,他們卻壞了唐朝的江山。唐朝兩大弊端,一是藩鎮割據,一是太監亂國。公元901年,朱溫殺盡長安宮中的宦官八百餘人,宦官勢力是剷除了,但唐朝也被朱溫取代了。

從歷史上看,太監與皇帝,是一種既有“親情”又有矛盾的存在。皇帝信任太監,但太監如果心理變態,胡亂干預朝政,是會直接導致亡國的。明朝最後一個著名的大太監魏忠賢是個文盲,卻是九千歲文盲,明熹宗非常信任他,整個朝廷被他弄得亂七八糟的,“奄宦之禍,歷漢、唐、宋而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有明之爲烈也”。崇禎帝雖然最後剷除了魏忠賢勢力,但他已經無力迴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