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拯救这条曾凝聚着老长沙精华的老街巷,2013年9月,长沙市芙蓉区委、区政府启动了对都正街芙蓉区段历史文化街区提质改造的“有机棚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打造天心阁周边特色街巷和人文游憩中心。清香留巷、马楚巷、香铺巷、铁铺巷、千总巷、蟾王宫巷、三条巷,都正街等七条巷子,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传说,它们组成了都正街具有历史韵味的文化古街群落。

都正街,长沙城内一条有名的老街巷,位于五一商圈的西南角,因清初都司衙门建于此地而得街名。有“定湘王庙”之称的善化县城隍庙、纪念湘菜祖师爷的詹王宫、传承梨园风采的桃花井等景点曾经都在这条街的辐射范围内。

都正街位于芙蓉区西部,东邻天心阁,西至蔡锷路,北至人民路,南到城南路,全长314米,宽5.5米。都正街是古城长沙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巷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记载了老长沙的城市历史、生活记忆。


老巷释放商贸新活力——走进长沙老街之都正街

▲牌坊门楼上“都正街”三个楷书大字格外显眼。

雕塑壁画诉说老长沙的故事

时值盛夏,清晨的都正街却显得格外幽静。7月3日早上,记者来到都正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口那块用麻石砌成的高大牌坊,大树掩映下,门楼上“都正街”三个楷书大字格外显眼,两旁的对联“尘封一页神游湘楚乌衣巷,回味千年梦绕长沙美食街”正是如今都正街的写照。街巷两侧分立着明清风格的建筑,麻石小径、雕花门窗、大红灯笼、雕梁画栋……散发着沉静悠远的气息。

沿人民路南侧一路往东,一幅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反映过去那个年代长沙市民生活的雕塑、壁画呈现在眼前。背靠墙壁,小孩子一起使劲“挤油渣子”;大人扶着自行车后架,教孩子学骑自行车;废弃的车轮和车轴做成的跷跷板;还有“跳房子”“荡秋千”“跳高马”……这些承载着一代人回忆的画面,让人勾起那些难忘的记忆。壁画和实物、雕塑相互映衬,虚与实的完美融合,已经逝去的年代又历历在目,重新在眼前浮现,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

火药局巷是都正街的一条“旁支”,紧挨着天心阁。在巷子尽头,一位70多岁的吴姓老者正坐在家门口乘凉,他告诉记者,他是老住户,打小就在这里住,几十年了,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有着许多的回忆。许多邻居都搬到高楼大厦去了,可他舍不得离开。吴大爷家有一栋6层的房子,一、二层自己家里人住,三层至六层出租,每月收入有几千元。他开心地说:“原来巷子里乱糟糟的,自从棚户改造后,环境变好了,尤其是现在,我们这里成了旅游景点,各方面条件都改善了,经常有外地的游客到这里来参观。”

经过历史的变迁,都正街渐渐褪去昔日的风采。可是,穿行于黛瓦青墙的古韵老巷,依然能感受这条老街古朴的气息,脚下的麻石板路每走一步,都能踏到历史气息。已修复的桃花井口,与玩乐孩童、洗衣女子的雕塑和壁画相映成趣,井口上木制摇臂,咿咿呀呀唱着曾经的梨园往事。桃花井为旧时长沙四大名井之一,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在使用,故其所在的小巷亦名桃花井。民国时曾是长沙梨园鼎盛之地。

都正街的入口处有一组反映老长沙气息的铜雕——人力黄包车、打人参米、夏季乘凉的竹铺子、边弹边唱的评弹艺人等,背后的墙上的小簸箕、小斗笠、蚊香等等形象还原了当年小户人家的民俗风情,述说着老长沙的故事。记者看到,许多市民和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影。马先生是河北来长沙出差的,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这里,街区里的场景吸引了他。他毫不犹豫地坐上“黄包车”,来了一个合影。他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这条街的风格,拍了许多照片和视频,回去后要向家乡的朋友推介长沙,来这里旅游。

老巷释放商贸新活力——走进长沙老街之都正街

▲位于都正街辐射范围内的桃花井景点。

文化古街群落历史韵味十足

都正街虽不处于长沙商业中心,却在老长沙占有商业的一席之地,虽然当年红火的店面已湮没无闻,但保留下来的巷名却是长沙商业文化的遗存。清香留巷、马楚巷、香铺巷、铁铺巷、千总巷、蟾王宫巷、三条巷,都正街等七条巷子,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传说,它们组成了都正街具有历史韵味的文化古街群落。

铁铺巷,是都正街南端的第一条小巷,旧时以巷口的汪鸿泰铁铺而得名。汪鸿泰专门做军队的生意,比如调整刀枪,修补兵器;为骑兵修、打马掌;也打一些锄头、篱笆等民用物资。这家铁铺生意广,名气大,最后就成了这条巷子的名字。类似的情况还有它“隔壁”的香铺巷。

据旧志记载,清香留巷一带在清代多为私家园林,种有奇花异草,清香四溢,长留空间。“清香留”由此而得。到了民国时期,这一带仍是名人雅士聚居之地,至今清香留巷还留存着数栋青砖清水墙的老式公馆,院落式的传统方式还在这小巷深处延续。

记者在街巷中穿梭,徜徉于麻石古街,感受着长沙老街的历史文化底蕴。各种怀旧的场景引得游客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打卡拍照。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回忆中的理发店、富有情趣的酒肆、朴素的旅客驿站、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火焙鱼和小干鱼虾的农妇,还可以看到拍婚纱照的情侣、玩街拍和抖音的年轻人。而身居街道的老居民生活是十分安逸的。记者观察到,在街道深处一棵大树下,街道两边,几位老人正坐家门口乘凉、聊天,偶有几个小孩在街道中来回奔跑,追打嬉戏。

老巷释放商贸新活力——走进长沙老街之都正街

街角一景。

特色美食传统服饰受追捧

晚清至民国时期,都正街人烟稠密,商业繁华。街头巷内分布着各类商铺,如马明德堂卤味店、杨松泰香铺、丁道生草药店、汪鸿泰铁铺、游祥生豆腐店、保利车行,以及木器店、米粉店、鞋店、缝纫店等,均系小本经营,亦为民生日用所需。其门店虽不似坡子街、八角亭之行号阔绰,但因街市车水马龙,行人络绎,生意却也畅旺。

历史赋予了都正街商业街区别样的情感和生活,使之充满情感,浪漫感性,所有商业场所均反映出市井的历史文化。据了解,现在进驻都正街的商铺有特色饮食、茶道、服装、手工定制、饰品等。

下午5点多钟,来都正街的人络绎不绝,街上的店铺开始忙碌起来。夜色渐浓,街道两边屋檐下的灯笼亮了,整个街道也开始喧嚣起来。记者看到,沿街的餐饮店铺座无虚席,挤满了用餐的人,有的店铺干脆把小餐桌摆到了门外,食客也乐得在街边品尝美食,观看街边风景。臭豆腐、烤肉、油炸食品、麻辣烫等长沙各种美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如果走累了,还可以在低调安静的茶屋歇歇脚,在巷子里的酒吧坐一坐。

记者看到,在都正街,钟灵记、琢雅轩、星汉庭等几家汉服专卖店颇受年轻人的青睐,店铺内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在街口“钟灵记”汉服店,记者遇到几个前来选购服饰的姑娘,她们都是汉服爱好者,美丽的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汉服,头上插着灵动的发簪,手拿团扇,脚穿绣花鞋,娉婷作态,宛若仙女下凡。店主说,现在热爱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以年轻人为主,近年来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汉服销售也越来越好。

“读独订衣”是一家专门订制旗袍的门店,第一次经过时大门紧闭,却被镂空门里飘出的一抹艳丽旗袍衣角所吸引。大红色雕花木门非常醒目,门口正中挂着一件精美的旗袍,走进店铺,记者看见,不大的店面挂满了各式各样、做工精致、花色各异的旗袍,许多顾客在选购,店面二楼则是制作间。店老板是一名帅气的小伙,他在这里开店已经有6年了,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家住雨花区的刘女士在这里看上了一款经典黑白格布料旗袍,想买一件,但成衣不合身,决定订做一件。记者看到,裁缝师傅正在给她量尺寸。店主告诉记者,在这里订衣服的不只是本地人,重庆、贵州等地也有顾客,她们通过微信网上订制,购买服装。

老巷释放商贸新活力——走进长沙老街之都正街

身着汉服的年轻人。

修旧如旧老街绽放新光彩

都正街文化街招商办负责人介绍,从前的都正街留在老长沙的记忆里是一个并不美好的印象:破败杂乱、危房林立、电线如蛛网密布,沿街叫卖的小摊贩把本就不宽的巷子堵得寸步难行……

为拯救这条曾凝聚着老长沙精华的老街巷,2013年9月,长沙市芙蓉区委、区政府启动了对都正街芙蓉区段历史文化街区提质改造的“有机棚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打造天心阁周边特色街巷和人文游憩中心。该项目着眼于延续和传承老长沙记忆,并注重保护挖掘街巷历史文化,更新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外立面改造。经过一轮提质改造,完成詹王宫、城隍庙、桃花井等历史遗址、景点的修复,引进了餐饮、酒吧、客栈、精品酒店、旅游购物、咖啡、书吧等时尚新业态。2015年9月,一个集餐饮、旅游、娱乐功能等文化特色于一体,全新而又怀旧、湖湘味十足的的大型历史文化商务街区于华丽亮相,那些流传在典籍中的历史遗存,成为老街实景,一个全新的都正街展现在人们面前。

长沙市芙蓉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认为,守住历史根脉、留住人文底蕴、释放商贸活力,正是重塑都正街的精神内核,提升街区品质、锻造宜居家园更是老旧街巷蝶变的现实需求。都正街内处处皆历史,湖湘文化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拥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完成对话,让文化与商贸、城市与产业在这里完美结合,让老空间里洋溢新生活。

文/图 融媒体记者 黄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