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号开始,上海开始正式实行对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的法律。除了上海,全国还有另外46个重点城市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而在2025年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将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场由政府推动的全国性工程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新出现的商机。

从居民手中产生到最终的再利用,整个垃圾分类回收的链条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每个环节都能够产生市场需求和投资,而作为垃圾源头的投放端显得最为活跃。

半月新增百家企业 过期牛奶变成纽扣 垃圾分类机遇涌现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在过去的半个月内,从事垃圾分类相关业务的新公司的注册数量达到了近100家,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同比增长了1倍以上。微信、支付宝和淘宝等也都上线了垃圾分类指南的功能和小程序,以增加民众在这方面的知识和分类能力。据悉,支付宝平台上的垃圾分类小程序累计新增用户已破百万,用户分布也从上海扩散至浙江、广东、北京和天津等地。

另外,由于分类垃圾需要定时定点投放,上门回收及代扔垃圾等服务也逐渐火爆起来。支付宝的“易代扔”程序为三种垃圾提供了上门回收服务,分别为家电数码、废纸废塑料等可再生垃圾和包括家具在内的大件物品,其中前两者的服务是免费的。有“上门回收员”向媒体表示,他们可以在支付宝上看到用户在线上下的单子,随后便会在半小时内上门回收。随着垃圾分类行为的普及和网上预约行为的便捷性,这些上门回收员收到的订单不断增加,其月收入也能“轻松过万”。

除了垃圾上门回收服务,垃圾桶卖家和制造商也在这波垃圾分类热潮中赚得盆满钵满。仅在6月,天猫和京东平台上的分类垃圾桶销量就分别达到了去年同期的5倍和9倍,而淘宝上的垃圾桶销量则达到了300万件。

能够将从属于湿垃圾的餐厨垃圾打碎并通过下水道排放的垃圾处理器也受到了民众的青睐,其价格由几百到几千不等。苏宁的数据显示,在6月的前半个月内,垃圾处理器销售全渠道同比增长超过6倍,其中上海同比增长近10倍,贝克巴斯、爱迪生、唯斯特姆等品牌大受欢迎。

虽然这种机器能够省去自己分离湿垃圾的麻烦,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不鼓励民众使用这种垃圾粉碎机。他提醒,上海市有污水管网雨污混接的现象,被粉碎的垃圾被排入河道后会加剧污染,而且被粉碎的垃圾容易沉积在下水管道内,引发管道堵塞。因此希望民众按照要求做好垃圾分类投放。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前,就已经有多家垃圾分类回收公司在全国各城市投放智能垃圾箱。以浙江宁波市为例,从去年开始, “小黄狗”、“搭把手”、“太空侠”等三个品牌的智能垃圾箱在全市内投放的数量加起来达到了750台。居民可以将玻璃、金属、塑料、织物和纸类等垃圾分类后投进对应的回收箱里并获取金钱回报。

然而这种智能垃圾箱的投放成本巨大。目前已在全国30个城市投的“小黄狗”一套设备有七个箱子,成本为5万元。另一家公司 “搭把手”为了盈利,建设了自己的分拣中心、塑料切片厂和泡沫压缩厂,以形成一个回收、分拣、再加工的体系。

半月新增百家企业 过期牛奶变成纽扣 垃圾分类机遇涌现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峰瑞资本副总裁马睿去年曾向《天下网商》表示,在居民端做垃圾分类生意,重要的是要把成本降下来,回收量提上去。在这方面,其投资的奥北环保的做法更具有可持续性。该公司不在小区内投放垃圾箱,而是向用户发放可多次循环利用的回收袋。用户可以在奥北环保微信小程序上根据指示将垃圾分类装进回收袋内,并投放在附近的回收点。

“垃圾分类一定不仅要求前段分类,后端的运转也要分开,特别是居民端的厨余垃圾一定要分类和转运。”招商证券在其研报中表示,“垃圾分类对相关需求的提振主要集中在清运车需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的需求。”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上海从去年开始严格区分四种垃圾回收车,并计划增加44%的湿垃圾回收车。作为环卫装备市场的领跑者,盈峰环境认为全国范围的垃圾分类带动了湿垃圾收运装备需求的显著增长。仅在今年前五个月,该公司的餐厨垃圾车订单超过了500台,是去年同期的4倍左右,其股价也在过去半个月内增长了近20%。

“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的60%,需要配备单独的运输设备,而新环卫设备的投入会带来人员等环卫配套服务内容的增加,这对公司业绩也会有积极影响,”东吴证券环保与公用领域首席分析师袁理对福布斯中国表示,“但湿垃圾巨大的投资空间不仅限于此,位于下游的湿垃圾处置市场有望迎来爆发。”

去年9月,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维尔利)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市政总院)分别中标上海松江区和老港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前者每日可处理500吨湿垃圾,后者则为1000吨,建成后将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为上海市中心的六个区提供服务。此外,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拟投资5亿元在上海嘉定区建设湿垃圾处理工程,日处理量为570吨。

市政总院在中标通告中称,由于湿垃圾中餐饮和厨余垃圾的特性不同,将对其分别采用“预处理+湿式厌氧”和“预处理+干式厌氧”的方式,每天可产生约5万立方米的沼气。这些沼气可以和老港原有填埋场产生的气体共同发电,而且沼渣干化后能与生活垃圾共同焚烧。

半月新增百家企业 过期牛奶变成纽扣 垃圾分类机遇涌现

老港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效果图,图片来源:上海市政总院

除了发电,湿垃圾还能转变为土壤肥料。于2017年投入运营的上海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每天可处理约200吨湿垃圾。据悉,在经过“复合微生物强化腐植化技术”的处理后,湿垃圾固体部分能形成土壤调节剂,并被用于湖北当地沿江土壤的修复和水土流失的治理。

根据上海市制定的三年计划,将在2020年底前新建8座类似的湿垃圾处理设施,把湿垃圾的处理能力提高到每天7000吨。可是在上海市政协委员史吉平看来,这个处理能力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他在今年年初对《上观新闻》表示,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为2.6万吨左右,其中约4400万吨为湿垃圾,如果生活垃圾都能被有效分离,那么湿垃圾的量将达到1.56万吨。可以预见的是,上海湿垃圾处理能力将会受到一些挑战,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这个市场。

除了发电和肥料,垃圾分类还催生了对垃圾的新型处理方式。“我们之前就在尝试把不同类型的垃圾做成各种生活时尚用品,”再造衣生REmakeHub的创始人兼CEO赵畅对福布斯中国介绍道,“塑料瓶做成衣服、包包和家具,咖啡渣做成铅笔,过期牛奶则会变成纽扣。随着垃圾分类在中国的强制推行,民众也会更多地认识到不同垃圾的不同用途,这能够和公司的理念和产品形成良性互动。所以我们也在大力推广公司的品牌并创造新产品,譬如说渔网做成的太阳镜。”

半月新增百家企业 过期牛奶变成纽扣 垃圾分类机遇涌现

RemakeHub部分产品,图片来源:RemakeHub

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年轻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其主要服务包括垃圾回收利用管理和咨询、环境保护教育以及把可回收垃圾设计成日常用品,并将其出售给合作企业和机构。REmakeHub研发了一种新的衣物回收再生循环系统,可以回收旧的棉类衬衫,然后通过物理开松技术制作新的纱线,并最终制作成企业员工身上穿着的制服。

在赵畅看来,跟企业合作首先能达到产品数量上的规模效应,接着该效应能够从企业人群扩展到一般社区民众,从而建立起全社会在废物利用产品方面的消费基础。“跟我们合作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外企,这是源于外国有一定的垃圾回收和再利用的社会文化基础,”赵畅说到,“我相信借助垃圾分类这股东风,我们未来能够和更多的中国企业合作。“

- END -

文章版权归福布斯中国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可在后台回复“转载”自动获取具体方式。

半月新增百家企业 过期牛奶变成纽扣 垃圾分类机遇涌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