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为一名“检察官”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为一名“检察官”

自秦汉创立监察制度以来,历代均极为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宋苏轼尝称,谏官御史必取天下第一流,非学术才行备具为一世所高者不与。曾仕御史台掾属、监察御史的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也指出,监察官员必须自律廉正不避风险,尽公无私竭忠吐诚,不荡于富贵,不蹙于贫贱,不摇于威武,道之所在死生以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进一步构建了较为健全完善的监察官员选拔机制,在限定官员选拔资格的基础上严格考选,有效确保了优秀人才进入监察官员队伍。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为一名“检察官”

原文 :《清代监察官员是这样选拔的》

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 刘社建

图片 |网络

· 限定出身 ·

清代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从一品,副长官左副都御史为正三品。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为督抚兼衔。都察院下设六科、十五道等机构。六科给事中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给事中满汉各十二名,正五品。监察御史满汉各二十八名,从五品。

清代监察官员选拔有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为清初至乾隆中期,监察官员选拔对象包括小京官、六部部属、翰林院编修检讨及知县等;第二阶段为乾隆中期后至清末,监察官员选拔对象基本固定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以及六部郎中、员外郎。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为一名“检察官”

郭琇

其中,从知县中考选监察官员称为行取。知县须历俸三年,而且钱粮全完、荐一次无参罚者,方准行取。因知县在外居官于京事较为隔膜,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规定,行取在外知县到部引见后先以各部主事挨班补用,遇考选时方准考选。乾隆初仍有三年一次行取之制,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知县三年行取一次于吏治人材毫无裨益,下令永行停止。自此至清末官制改革前,不再由外官考选监察官员。

康熙年间从知县行取为监察官员的有郭琇等。郭琇最初为吴江知县,被江宁巡抚汤斌推荐至京任江南道御史,后升为左都御史。郭琇先后弹劾明珠、高士奇等人,为康熙帝扫除朋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由知县选取为监察官员的知名人士为黄六鸿。黄六鸿由知县行取进京,先任行人司行人,后任礼科给事中,因弹劾国丧期间演出《长生殿》而知名。赵执信十九岁中进士点庶吉士,原本官场前途看好,因此事革职,时人有诗“可怜一曲长生殿,误尽功名到白头。”

· 严格考选 ·

选用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程序。符合条件的官员经考试通过后引见,由皇帝钦点为记名御史,并不直接任命。待有御史缺出后,记名御史再经引见,由皇帝钦点担任御史。最初监察官员有一年试俸期,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取消试俸期。

清初选拔监察官员需要考试。雍正三年(1724年)下令,因科道人员俱系正途出身再考文字无益,选拔监察官员只令堂官荐举不再考试。乾隆八年(1743年)重新规定要进行考试,当年御史考选内容为时务之策,中书胡宝瑔考试第一,胡宝瑔等十人记名为御史。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一步明确规定,选拔御史仍应考选,应行考选人员由九卿秉公保举请旨考试,引见候皇帝选用。此后考试成为选拔监察御史的必需途径。清末官制改革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选拔御史时吏部请旨是否还要考试,回复仍需考试。经考试引见后,黄瑞麒等三十一人记名以御史用。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为一名“检察官”

钱沣

监察官员历行回避。京官三品以上及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现任科道中如有父兄升补三品及督抚者亦要回避改补各部郎中。御史需回避本省,除现任御史所任之道不得在本省外,遇有御史缺出如有记名及应补人员应回避本省者需查明扣除。此外,汉监察官员特别强调正途出身。嘉庆四年(1799年)明确规定各衙门保送御史的年龄不得超过六十五岁。

为严格监察官员选拔,明确规定对于初次保送未能记名者以后不准再行保奉。由科道降补部属以及捐复改补部属,并由科道升任后由于科道职掌被降至部属等官员,不准再行保送。因私罪降补京职及不胜外任特旨改用人员,也不准保送御史。如御史保送后有犯贪污劣迹者,要将原保送堂官比照京察保送不实或滥保例议处。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为一名“检察官”

江春霖

清末选拔监察御史政策有所调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革官制后,都察院设都御史一人、副都御史二人,不再实施满汉复职。设给事中二十人监察御史四十四人。规定保送御史于京官实缺五品以下至中书以及外官实缺四品以下至州县,均可保送。后又将地方官员保送御史范围放宽,候补人员曾任实缺及曾经署事且确系声望素孚政绩卓著者也可保送,并要求每人所举至多不得超过二员。如果所举人员不称职或日后有犯法者,将原保大员一并从重惩处不贷。

清后期御史素质有所下降。同治光绪年间,翰林大考一等及部属得京察一等者,均希望外放而不愿考选御史,因御史辗转多年亦不过升为道府,所以清后期御史大都为二等人才。但清末御史中仍有佼佼者,如以敢谏著称并称“三霖”的江春霖、赵启霖、赵秉麟。江春霖读书期间就立志担任御史,担任御史后因屡次弹劾袁世凯、庆亲王奕劻等人而名噪天下,最终因弹劾奕劻辞职回乡,被称为“清末御史中第一完人”。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64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为一名“检察官”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http://www.shekebao.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