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爲一名“檢察官”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爲一名“檢察官”

自秦漢創立監察制度以來,歷代均極爲重視監察官員的選拔。宋蘇軾嘗稱,諫官御史必取天下第一流,非學術纔行備具爲一世所高者不與。曾仕御史臺掾屬、監察御史的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也指出,監察官員必須自律廉正不避風險,盡公無私竭忠吐誠,不蕩於富貴,不蹙於貧賤,不搖於威武,道之所在死生以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進一步構建了較爲健全完善的監察官員選拔機制,在限定官員選拔資格的基礎上嚴格考選,有效確保了優秀人才進入監察官員隊伍。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爲一名“檢察官”

原文 :《清代監察官員是這樣選拔的》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 劉社建

圖片 |網絡

· 限定出身 ·

清代都察院爲最高監察機構,都察院長官左都御史從一品,副長官左副都御史爲正三品。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爲督撫兼銜。都察院下設六科、十五道等機構。六科給事中與十五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給事中滿漢各十二名,正五品。監察御史滿漢各二十八名,從五品。

清代監察官員選拔有兩個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爲清初至乾隆中期,監察官員選拔對象包括小京官、六部部屬、翰林院編修檢討及知縣等;第二階段爲乾隆中期後至清末,監察官員選拔對象基本固定爲翰林院編修、檢討以及六部郎中、員外郎。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爲一名“檢察官”

郭琇

其中,從知縣中考選監察官員稱爲行取。知縣須歷俸三年,而且錢糧全完、薦一次無參罰者,方準行取。因知縣在外居官於京事較爲隔膜,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規定,行取在外知縣到部引見後先以各部主事挨班補用,遇考選時方準考選。乾隆初仍有三年一次行取之制,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知縣三年行取一次於吏治人材毫無裨益,下令永行停止。自此至清末官制改革前,不再由外官考選監察官員。

康熙年間從知縣行取爲監察官員的有郭琇等。郭琇最初爲吳江知縣,被江寧巡撫湯斌推薦至京任江南道御史,後升爲左都御史。郭琇先後彈劾明珠、高士奇等人,爲康熙帝掃除朋黨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由知縣選取爲監察官員的知名人士爲黃六鴻。黃六鴻由知縣行取進京,先任行人司行人,後任禮科給事中,因彈劾國喪期間演出《長生殿》而知名。趙執信十九歲中進士點庶吉士,原本官場前途看好,因此事革職,時人有詩“可憐一曲長生殿,誤盡功名到白頭。”

· 嚴格考選 ·

選用監察官員有一定的程序。符合條件的官員經考試通過後引見,由皇帝欽點爲記名御史,並不直接任命。待有御史缺出後,記名御史再經引見,由皇帝欽點擔任御史。最初監察官員有一年試俸期,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取消試俸期。

清初選拔監察官員需要考試。雍正三年(1724年)下令,因科道人員俱系正途出身再考文字無益,選拔監察官員只令堂官薦舉不再考試。乾隆八年(1743年)重新規定要進行考試,當年御史考選內容爲時務之策,中書胡寶瑔考試第一,胡寶瑔等十人記名爲御史。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一步明確規定,選拔御史仍應考選,應行考選人員由九卿秉公保舉請旨考試,引見候皇帝選用。此後考試成爲選拔監察御史的必需途徑。清末官制改革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選拔御史時吏部請旨是否還要考試,回覆仍需考試。經考試引見後,黃瑞麒等三十一人記名以御史用。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爲一名“檢察官”

錢灃

監察官員歷行迴避。京官三品以上及督撫子弟不準考選科道,現任科道中如有父兄升補三品及督撫者亦要回避改補各部郎中。御史需迴避本省,除現任御史所任之道不得在本省外,遇有御史缺出如有記名及應補人員應迴避本省者需查明釦除。此外,漢監察官員特別強調正途出身。嘉慶四年(1799年)明確規定各衙門保送御史的年齡不得超過六十五歲。

爲嚴格監察官員選拔,明確規定對於初次保送未能記名者以後不準再行保奉。由科道降補部屬以及捐復改補部屬,並由科道升任後由於科道職掌被降至部屬等官員,不準再行保送。因私罪降補京職及不勝外任特旨改用人員,也不準保送御史。如御史保送後有犯貪污劣跡者,要將原保送堂官比照京察保送不實或濫保例議處。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爲一名“檢察官”

江春霖

清末選拔監察御史政策有所調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革官制後,都察院設都御史一人、副都御史二人,不再實施滿漢復職。設給事中二十人監察御史四十四人。規定保送御史於京官實缺五品以下至中書以及外官實缺四品以下至州縣,均可保送。後又將地方官員保送御史範圍放寬,候補人員曾任實缺及曾經署事且確係聲望素孚政績卓著者也可保送,並要求每人所舉至多不得超過二員。如果所舉人員不稱職或日後有犯法者,將原保大員一併從重懲處不貸。

清後期御史素質有所下降。同治光緒年間,翰林大考一等及部屬得京察一等者,均希望外放而不願考選御史,因御史輾轉多年亦不過升爲道府,所以清後期御史大都爲二等人才。但清末御史中仍有佼佼者,如以敢諫著稱並稱“三霖”的江春霖、趙啓霖、趙秉麟。江春霖讀書期間就立志擔任御史,擔任御史後因屢次彈劾袁世凱、慶親王奕劻等人而名噪天下,最終因彈劾奕劻辭職回鄉,被稱爲“清末御史中第一完人”。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4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文史 | 在清朝,如何成爲一名“檢察官”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http://www.shekebao.com.c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