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目測,有100多人出席了葬禮,穿着裙子的女孩、抱着嬰兒的母親、滿頭銀髮略微駝背的老人、警察局的官員,還有附近的居民。就在葬禮舉行的當天,《紐約時報》報道了另一則關於棄嬰的故事:6月6日夜晚,有人在距離亞特蘭大市中心約40英里的地方,聽見了嬰兒的哭聲,隨後發現一名約三週大的女嬰“印度”,被遺棄在一個塑料袋裏。

作者 李強

編輯 張國

時間是6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上午,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日落公園綠草茵茵,天色蔚藍,當地標誌性建築永援聖母教堂的上空,偶爾有飛機掠過。黑色的送葬車緩緩朝教堂駛來。

白色的微型棺材由警察護送。一位女警戴着雪白的手套,把棺材捧在手裏。紐約警察局爲葬禮派來了護柩隊和風笛手。警察在週末相對空閒,這是葬禮定在這一天的重要原因。

根據目測,有100多人出席了葬禮,穿着裙子的女孩、抱着嬰兒的母親、滿頭銀髮略微駝背的老人、警察局的官員,還有附近的居民。很多人流下了眼淚。

然而每個人都與棺材裏躺着的死者素昧平生。這是一個無名無姓的女嬰,絕大多數人自始至終不知道她擁有什麼樣的眼睛、嘴巴和鼻子。

這個女嬰今年2月18日被發現時,已經死在布魯克林街角一棵光禿禿的小樹附近。那天紐約的最高氣溫只有4℃。從布魯克林區布拉德福德街頭路過的人發現,樹下的袋子裏裝着一個嬰兒,但已經沒了生命跡象,衣服上血跡斑斑。

“胎兒大約20周大,無法在子宮外存活。”法醫推斷,她是在母親懷孕約5個月時分娩的早產兒。警方想盡辦法尋找她的母親,但未能如願。人們猜測,或許是她的母親流產了,沒敢告訴親人,也沒向別人求助。

已知的事實是,這個孩子沒有福分在母親的子宮裏待到足月。沒有人知道她離開子宮後短暫的生命旅程是如何度過的,只有死亡在前面等着她。死因暫未公佈。但無論如何,許多人都明白,“這是一場悲劇”。

兩鬢斑白的弗雷德·D·特拉布爾希(F D. Trabulsi)是在電視上得知這個孩子的,他是社會團體“紐約生命中心”的創始人。“我們被這個被遺棄的嬰兒觸動了。”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他們隨後聯繫了紐約警察局法醫辦公室、教堂和公墓,決定爲這個小女孩舉行一場“像樣的葬禮”。

“我們想向世界表明,從懷孕到死亡,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那是這個棄嬰生前沒能夠得到的。

根據紐約州2010年修訂的《棄嬰保護法》,如果父母能夠安全地交出不超過一個月的新生兒,他們將不會面臨刑事犯罪指控。住在教堂附近的共和黨前州參議員馬丁·高登(Martin J. Golden)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去警察局、消防局以及教堂尋求幫助。不需要問什麼問題,直接把孩子送過來就行了。”

但特拉布爾希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就在這個女嬰被發現前不到一個月,今年1月22日,紐約州又通過《生殖健康法》。根據新的法律,如果孕婦健康受到威脅,或者胎兒無法存活,可以在預產期前墮胎。他認爲,這意味着流產後存活下來的嬰兒可以被不管不顧,任其死亡。這樣的法律是“邪惡的”。爲一個棄嬰舉行葬禮,他希望藉此表明反對態度。

葬禮之前,這家機構在社交網站說:“生命自始至終都是神聖的。和我們所有人一樣,無論是生是死,她都應該得到尊嚴和尊重。”

當地時間6月29日,葬禮開始了。

高個子的女警從車尾取下靈柩,用雙臂把它平託在胸前。另有4名警察在旁護衛。風笛聲漸起,前來參加葬禮的人面色凝重,擦拭着眼淚,跟在警察的身後,朝教堂緩步走去。

紐約100多人蔘加無名棄嬰葬禮,警察護衛,路人流淚,人們說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一羣陌生人正在埋葬這個孩子。”紐約生命中心70歲的成員艾琳·伯格(Eileen Bolger)說,“這讓人難過。”

古樸的教堂裏,身着白色祭袍的神父等待着爲她做彌撒,送葬的人起身迎接她進入教堂。有人十指交叉放在額前,有人雙手合十緊閉雙眼,默默爲小女孩兒祈禱着。一塊白色的棺布被輕輕放在小小的棺材上,特拉布爾希解釋:“蓋上這塊棺布,意味着,死亡後身體在時間的盡頭復活。”

前來送別的人們並未指責丟棄孩子的母親,相反,他們同樣也爲那位母親祈禱。“我爲她感到難過。”年過八旬的當地居民特蕾莎·圖伊(Theresa Tuhoy)說,“她的母親不得不忍受這種情況。這個女孩可能會流產,但其實警察會處理好的。”

莊嚴的葬禮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特拉布爾希顯然對此感到滿意。事後他向記者描述,“那是美好的一天”。

很多人當場哭了出來,其中包括特拉布爾希。他說,自己完全沉浸其中。

最後,警察們如來時一般,將裝着嬰兒的小棺材捧在胸前,跟在神父的身後離開教堂。在深沉的彌撒曲裏,人們再次起立,送別這個從人間匆匆路過的女孩兒。

風笛聲又響了起來,陽光已升至人們頭頂。黑色的送葬車往不遠處的斯塔滕島復活公墓開去。特拉布爾希和妻子也跟着去了墓地。最終,嬰兒被安葬在墓地的“守護天使”區,那裏免費收留棄嬰和死胎。

復活公墓的“守護天使”墓區有一塊一米多長的石頭,上面刻着上千個名字,如今一個新的名字也被刻下:嬰兒莫妮卡(Baby Monica)。

這是特拉布爾希爲這個孩子取的名字。它很常見,又意味深長——《懺悔錄》的作者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母親也叫莫妮卡。據說,那位莫妮卡曾在臨終前告訴兒子,“無論我最終身在何處,請記得在聖壇前紀念我。”

嬰兒莫妮卡的母親至今未能找到。特拉布爾希不知道那位母親爲何拋棄了親生骨肉,“也許是她的媽媽獨自一人很害怕,也許她只是不在乎……”但其實,如果那位母親找到紐約生命中心求助,孩子可能會活下去。

“我們已經存在了35年,幫助了無數的女性。”他說。在過去35年裏,他見多了此類悲劇。

如今,布拉德福德街角的那棵小樹已經枝繁葉茂,樹下長出幾株嫩綠的野草,北半球恰逢盛夏。如果悲劇沒有發生,按十月懷胎計算,此時世界應該正在歡迎嬰兒莫妮卡,而不是爲她送別。

就在葬禮舉行的當天,《紐約時報》報道了另一則關於棄嬰的故事:6月6日夜晚,有人在距離亞特蘭大市中心約40英里的地方,聽見了嬰兒的哭聲,隨後發現一名約三週大的女嬰“印度”,被遺棄在一個塑料袋裏。

隨後嬰兒被警方保護起來,一個救援嬰兒的視頻在YouTube上流傳開來,在6月28日晚上觀看量已超過130萬次,許多人試圖申請領養這名女嬰。美國國家安全避風港聯盟官網的信息顯示:截止目前,已有超過4014名嬰兒獲救。他們支持各州通過安全港來避免殺嬰和新生兒被遺棄。

但並非所有的棄嬰都可以像“印度”一樣幸運。1月份在亞特蘭大西南約65英里的特魯普縣,警方在路邊的冷卻器中發現一名嬰兒,而那臺冷卻器已經在的路邊放置了好幾天,甚至可能長達一週。和在布魯克林發現的嬰兒一樣,他們沒能夠幸運獲救。類似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

特拉布爾希覺得,社會有些麻木不仁。他所在的紐約生命中心鼓勵媽媽懷孕時不要傷害孩子。他說:“我們向她保證,只要她需要我們,我們會提供一切幫助,幫助她度過懷孕期,並在懷孕後繼續幫助她。”

本文由中國青年報獨立出品,首發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及頭條號,加入樹木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