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說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但有的人忘記了,父母也是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子女總是比父母自私。

文/李不悔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昨晚,張嘉譯主演的熱播劇《少年派》,又衝上了微博熱搜榜。

劇中女兒林妙妙在和朋友爭執中,得知了父親在殯儀館工作的消息。回到家後,她怒不可遏,指着父親就開始破口大罵。

“他讓我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他賺死人的錢”、“你別碰飯菜,你今天碰死人了!”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情緒失控的林妙妙,語氣激烈,一言一語就像一把把刀子,深深地插在父母的心上。

面對女兒的指責,父親一言未發,但眼底的難過與痛心卻無法隱藏。即便如此,妻子氣急之下要打孩子,他依然第一個衝過去保護女兒不受傷害。

林妙妙這麼做,說到底,不過是虛榮心作祟。她嫌棄父親的工作,不過是覺得自己丟了面子。

此前,一位單親媽媽寫給女兒的信——《孩子,爲什麼我不配參加你的家長會》,讓無數人淚目。

從女兒開始讀書,她就期待每一次家長會,但是自從女兒上高一之後,她再也沒有接到過家長會的通知。在和新同事的一次聊天中,才得知女兒一直“另有其媽”。

女兒在回信中寫下了原因:由於媽媽在廠間工作,從來都是以蓬頭垢面示人,加之自己沒有爸爸,總覺得低人一等。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待卻被孩子一句“你不配”傷透了心。在外面再苦再累,對他們而言都不算什麼,真正讓她們痛苦的是來自孩子的不理解與不認可。他們不怕工作辛苦,無畏生活艱辛,更不懼外人的歧視嘲笑。

他們怕的是,在自己最親近的孩子心中,自己不過是個“下等人”。

無論是毫不遮掩的鄙視還是有意無意的目光,只要是從孩子的身上表現出來,都會傷人至深。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現實中,多少像林妙妙一樣的子女們,爲了所謂的面子和尊嚴,不惜對父母惡語相向。

我的鄰居麗姐是個高級白領,對人彬彬有禮,辦事雷厲風行,生活講究格調。聽說她的父母長期定居國外,人人都誇她是“天之驕女”。

可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卻聽到麗姐家裏傳來的吵架聲:

“誰讓你們來找我的?你看看你們的衣服,髒死了,要不是我正好回來,小區保安還以爲你們是賊!爸媽我求求你們趕快回村裏去吧,真的別來給我丟人了!”

對旁人溫柔,對親人殘忍。

你是他捧在掌心的小公主,他卻是你難以啓齒的親人。

他這一輩子都以你爲傲,你卻把他當作此生的難堪。

究竟是寒門難出貴子,還是貴子不願承認寒門?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曾看過這麼一句話:拿着父母給予的物質,學習父母不曾學習的知識,見識父母未曾見過的世面,到頭來嫌棄父母老土無知。

子女總是比父母自私。

一邊享受着父母的奉獻給予,一邊嫌棄着父母的不完美。

你希望他是醫生、是教授、是富人,並不是出於對父母的體諒,而是看重這份職業帶給自己的體面。

你活得肆意瀟灑、光鮮亮麗,卻忘記了身後爲你默默奉獻的父母,還在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當我們爲了渺小的虛榮心對父母不屑一顧,甚至破口大罵時,未曾想過,其實父母與我們無異,也有自尊心。

當我們爲他們的職業感到難爲情時,殊不知,他們心底壓抑着多少自卑。

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一書中,分享了自己與父親之間的一則小故事:

她在博士畢業後,回到臺灣一所大學任教。工作的第一天,父親用那輛平時用來運送飼料的小貨車送她去學校。可是他並沒有把車停在大學正門,而是停在了側門的窄巷邊。

臨走時,他十分抱歉地對女兒說:爸爸覺得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

父母小心翼翼地保護着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的臉面看得比自己的臉面都重要。

泰國拍過一部小型紀錄片,叫《人生的價值》,採訪了三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父母:坐過牢的摩托車司機;以縫釦子爲生的母親;患有腳疾的年輕媽媽。

面對鏡頭,他們慚愧且自卑:

“我怕我小孩覺得爲什麼爸爸在做那麼底層的工作?我只是一個摩托車司機,他們有辦法跟我忍受這麼辛苦的工作嗎?”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我很對不起我的兒子,因爲我,讓他過得那麼辛苦。”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我很想跟我女兒說聲抱歉,如果她出生在別人家,她的生活應該會比較好過。”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同樣是自卑,子女的自卑,源於無法滿足的虛榮心;而父母的自卑,則是出於深沉的愛。

他們爲不能給我們優渥的物質生活而羞愧,而我們揮霍着他們的所有還不知滿足。

總是抱怨他們不理解我們,殊不知他爲了保護我們,內心忍受了多少的煎熬。

該說抱歉的是父母嗎?不,該說對不起的,是我們。

我們嫌棄賣菜的母親爲了幾毛錢而和顧客斤斤計較;嫌棄在工地賣力氣的父親把一雙襪子補了又補;嫌棄他們說不好普通話;嫌棄他們不懂時尚潮流……

卻忘記了,小時候對自己有求必應的,是那個被我們嫌棄的菜販媽媽;

長大後結婚買房時,爲自己一擲千金的,是那個我們嫌棄的民工爸爸;

我們之所以能坐在亮堂堂的教室裏接受高等教育,能買幾百塊的裙子包包化妝品,就是因爲父母對自己吝嗇,對子女大方……

我們有什麼資格嫌棄他們?


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對不起孩子,是我不配做你的父親”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是賣菜的,每當別人問起父母的職業時,我都覺得很丟臉,應該怎樣克服這種心理?”

其中有一個回答特別火:

如果你因爲父母的卑微而自卑煩惱,我會爲你的父母流淚。你的父母爲你遮風擋雨,你卻嫌他不夠體面。英雄不問出處,接受自己的出身,把握所有的機會,帶着家人走出泥濘纔是最正確的選擇。

的確如此,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改變父母的生活。

7歲男孩楊俊,連續兩年堅持給清潔工媽媽送飯,他說媽媽掃地很辛苦,自己會保護媽媽、照顧媽媽,要永遠做媽媽的“保胃員”;

13歲的李仁志,勇敢地站在天台上,不卑不亢地講述自己外賣員媽媽的故事,他呼籲社會,對底層人士多一份尊重,因爲在打開門那一剎那,看見的是別人寵着的“小公主”;

65歲的林清玄,生前回憶起自己的農民父母,始終心懷感激,他說,比起父母的偉大,常常覺得自己渺小。

他們從不爲父母的職業而羞愧,在他們心中,父母是榜樣、是力量、是精神支柱。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但有的人忘記了,父母也是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生養不易,得知感恩。

別讓自己的虛榮,寒了父母的心;別讓無聊的攀比,消磨了親情。

社會上已經有足夠多的人對他們冷眼相待,爲人子女的你,何不多一點尊重和關懷。

父母對子女從來所求甚少,僅僅一句身份上的承認便已經心滿意足。

爲了我們的衣食無憂,他們用盡了畢生力氣。父母愛之深切,子女豈能辜負?

憑藉自己的勞動賺錢,本身就是一件光榮的事,哪裏有那麼多三六九等。

體面也好,辛苦也罷,他們都是我們最親愛的父母,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

親愛的爸爸媽媽,感謝您們前半生給我的甜和寵;我願盡我所能,爲你們擋去後半生的苦和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