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遗存坟地数量较多的五个铁帽子王家族,另有位于河北涞水的怡贤亲王胤祥墓,保存最好,为清代王爷坟中唯一的国保单位,据闻其后王爷坟在今福山营村还有遗迹可寻。在十年前的《重访清代王爷坟》中,豫亲王多铎家族墓是唯一被判定消失的一家铁帽子王。

大清12家铁帽子王和铁帽子王坟遗存

明朝的王全都是世袭罔替,而且还有封地,而清朝封的亲王没有封地,而且大多数不是世袭罔替。

“铁帽子王”的说法其实从乾隆时期才有,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指的是清朝入关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勋的八位皇室宗亲。除此之外,在清中后期又陆续分封了四位“铁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铁帽子王”共12位。

相比于其他亲王,这12位亲王享有非同寻常的特权,所以才被称为“铁帽子王”。他们享有的特权有三:第一,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禄优厚;第三,王府世袭罔替。

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封爵方式有两种,一因军功受封叫军功封,一种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以军功封者无论王、贝勒均世袭,永不降封。以恩封者一般则每一代降封一等承爵。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以后则世袭罔替不再递降。清代共有世袭罔替的王爵十二家,俗称“铁帽子王”,其中八家以军功封爵。他们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另有恩封世袭罔替王爵四家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大清12家铁帽子王和铁帽子王坟遗存

下边是作者乌何有之乡大树上写的文章《大清12家铁帽子王和铁帽子王坟遗存》。

大清的封王制度相较于明代有很大进步,其重要一点就是规定了“世降一等”的制度。与之相对应,亦有功封的清初八位王爷和清中后期恩封的4位王爷的王爵可以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这就是我们俗称的“铁帽子王”。大清12家铁帽子王在清朝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清朝的规定,爵位分十二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亲王世子袭爵需要降级为郡王,郡王长子袭爵需要降级为贝勒,直至降级到镇国公才得世袭。而始封郡王需降级到辅国公才得以保留爵位。这便有效的削弱了诸王的力量,也大大减少了清代宗室贵族的数量。而世袭罔替的12家铁帽子王不仅可以享受王爵永不递降的待遇,也能享受爵位永不削除的恩遇。即便在待遇方面,铁帽子王还有两项优惠,即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并赐予世袭罔替王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铁帽子王府。所以在清代政治环境中,铁帽子王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登极称帝,建国号大清,开始正式颁行封爵制度。当年四月,皇太极下旨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后坐事降为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这次分封有亲王、郡王7人,贝勒2人,另有代善第三子贝勒萨哈廉在一个月后去世,皇太极追封其为颖亲王。加之顺治元年(1644)十月,皇太极第五子硕塞授封多罗承泽郡王。清初的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世“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借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的机会,恢复了诸王最初的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自此“铁帽子王”得以制度化。

清初的这八位铁帽子王,都是能征善战的开国功臣。依次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到清中后期,又有四位亲王得以恩封“铁帽子王”,分别是:雍正朝的怡亲王胤祥、同治朝的恭亲王奕䜣、光绪朝的醇亲王奕譞、宣统朝的庆亲王奕劻。这便构成了大清朝的“12家铁帽子王”格局。由于铁帽子王享有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和优厚的俸禄,他们也有更多的钱财去为自己修建薨逝后的园寝,这也使得铁帽子王坟更加宏伟壮观。按照清代王爷坟营造的规定,各家坟地自己选址自己掏钱修建,只要不违背礼制皇帝不会加以干涉。而各家王爷坟的选址除遵守风水之说外,也受到自家财富的影响。由于各家铁帽子王传袭世代不尽相同,各家王爷坟的选址地点也不尽相同。在清朝前中期的铁帽子王中,除庄亲王家族、顺承郡王家族、怡亲王家族直系王爷坟分布较为集中外,其余各家均有数处不同的坟地,其中豫亲王多铎家族更是多达十余处。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12家铁帽子王家族的传袭情况: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王,共8王;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庄亲王世爵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醇亲王世爵共传2世,2王;庆亲王共2位,但奕劻授封铁帽子王后,未传袭。照此算来,12家铁帽子王直系王爷共有100位。其王爷坟也广泛分布于北京皇城周边,其中最远者是追封克勤郡王岳托,葬于盛京沈阳。其他除怡亲王家族墓在今河北省涞水县西北部外,皆位于北京境内。北京境内的11家铁帽子王家族墓,遍布今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怀柔区等11个区。分布情况不一而足、遗存情况同样不一而足。

12家铁帽子王遗存情况是笔者本篇要重点介绍的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清初八家铁帽子王。尽管各家铁帽子王大多没有集中的坟地,但所处的区位却十分讲究,如睿亲王多尔衮家族、肃亲王豪格家族,墓在京城东侧,也就是今东城区、朝阳区、通州区的位置。礼亲王代善家族墓则位于京西,今石景山区境内。而郑亲王家族则主要有三块坟地,分别位于海淀白石桥、五路居和丰台广安门右安门一带。墓地最为集中者是庄亲王和顺承郡王家族,皆在今房山区,距离京城路途遥远。在这八家铁帽子王中,遗迹最先消失的是豫亲王家族。尽管豫亲王家族墓多达十余处,但其所处的朝阳区、通州区的位置正是北京城建最为迅猛的地方,所以在本世纪初豫亲王家族墓已经逐渐消失。而前两代豫亲王多铎和多尼的墓位于今建国门外光华东里,也就是国贸CBD的黄金地段,可想而知已难再见到遗迹。

在十年前的《重访清代王爷坟》中,豫亲王多铎家族墓是唯一被判定消失的一家铁帽子王。但是至笔者今年五月到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敬德寺村,寻访睿恭亲王淳颖墓时,只见到了拆迁后敬德寺村的满目废墟。而淳颖墓原本遗存的虎皮石桥和废弃石料已经不见了踪影。这处睿亲王家族最后王爷坟的消失,也宣告了12家铁帽子王坟中又少了一家,而且是著名的多尔衮。所幸,其他十家铁帽子王坟尽管有了很大变化,且亦有新消失的王爷坟,但总体家门并未减少。这其中新消失的有:郑亲王家追封简亲王傅腊塔墓,肃亲王家肃恪亲王华丰墓。另有一些王爷坟得到了大范围修缮:礼亲王家礼简亲王巴尔图墓,肃亲王家显谨亲王衍璜墓、肃慎亲王敬敏墓,醇贤亲王奕譞墓,庆亲王家族墓。仅遗存石碑等石构件的有:礼亲王家门头村坟地、郑亲王家简修亲王雅布墓、肃亲王家显懿亲王富绶墓、顺承郡王家族西甘池、二龙岗坟地。另有庄靖亲王博果铎墓、恭忠亲王奕䜣墓遗存石牌坊一架,追封郑亲王经讷亨墓遗存平石桥一座、追封克勤郡王恒元墓遗存宝顶一座。

而这些王爷坟中,保存数量最多的是肃亲王家族墓,共有显懿亲王富绶墓、显密亲王丹臻墓、显谨亲王衍璜墓、肃慎亲王敬敏墓、肃良亲王隆懃墓等5处遗存。其次是位于昌平区白羊城村的庆亲王家族墓,经过修缮后规模也比较宏大,但唯一的铁帽子王奕劻墓,仅存一碑亭二朝房。再者就是位于房山区西甘池村、二龙岗村的顺承郡王家族墓,现存石碑4通、大宝顶4座。礼亲王家族共有三处坟地,今福寿岭康简亲王巴尔图墓尚有阳宅完好,门头村坟地遗存石碑已搬迁到北京植物园内。郑亲王家族则还有两处遗迹,一是昌平仙人洞村追封郑亲王经讷亨墓平石桥,一是右安门外简修亲王雅布墓遗存螭首龟趺碑,已搬迁至丰台长辛店连山岗。这是遗存坟地数量较多的五个铁帽子王家族,另有位于河北涞水的怡贤亲王胤祥墓,保存最好,为清代王爷坟中唯一的国保单位,据闻其后王爷坟在今福山营村还有遗迹可寻。而庄亲王家族仅余庄靖亲王博果铎墓石牌坊一架、克勤郡王家族仅余追封郡王恒元墓宝顶一座、恭亲王家族仅余恭忠亲王奕䜣墓石牌坊一架,另其子载滢墓有地宫一座。因载滢仅是贝勒爵,此处不表。北京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王爷坟是醇贤亲王奕譞墓,其子二代醇亲王载沣死后葬于福田公墓,并无王爷坟。

照此可见,在睿亲王家族最后一座王爷坟睿恭亲王淳颖墓消失后,最有可能全部消失的一家应该是克勤郡王家族。事实上,在《重访》一书中,已经判定了克勤郡王家的死刑,但细心的广大古迹爱好者还是发现了门头沟冯村车王坟的下落,笔者于本月初也寻访了追封克勤郡王恒元墓遗存的宝顶,该宝顶现被圈入一农家菜园,并未受到破坏。另有网友发现,原本房山区上万村的克勤郡王家另一处坟地内,也有一座相似的宝顶,亦可能是王爷坟遗迹。所以,尽管很多处于繁华地段的王爷坟,如睿忠亲王多尔衮墓、豫通亲王多铎墓、肃武亲王豪格墓都难以再找到遗迹,但是位于偏远乡村的王爷坟,也许还有一些遗迹躲藏在角落里,如今房山区西甘池村内,还可见到许多用顺承郡王家族王爷坟建筑材料搭建的民居。这也应了那句话,“历史躲在角落里,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寻访古迹也正需要这种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

大清12家铁帽子王和铁帽子王坟遗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