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反,使者方覺得連前去傳遞信息的使者都殺,認爲對方只是無恥之徒,這會讓軍中士氣大增。存在即合理,這種現象也不是絕對的,例如發生在抵抗侵略的情況下,殺掉對方使者也會起到鼓勵己方的作用。

在古代,使者這一職位,傳達不同國家之間的信息的交流,不管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身上都肩負着重要使命。那麼爲何戰爭時期,使者身爲敵方國的人,爲何不將他殺掉呢?

春秋時期,打仗十分講究,不殺老兵,不殺傷殘人士等。

當時宋國華元作爲使者前往楚軍軍營談判,要求楚軍撤圍宋國都城,兩國停戰。而華元則作爲人質到楚國居住,這一規則後來逐漸演變成“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處於白熱化的戰爭中,使者起到很大作用,那就是”調解“

爲何使者進敵營不怕死?全靠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影響至今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如果連對方的使者都不能倖免,表明已經沒有了和解的可能。如明朝嘉靖年間,蒙古想要和明朝通商,便派石天爵、滿受禿等爲使節與明朝洽談,由於是世仇,結果大明不分緣由,直接將這些使節全部斬於市,蒙古大汗俺答漢大怒,不待入秋便大軍直犯邊境,給明朝帶來了極大的邊境困擾。

另外兩方的將軍也清楚,戰爭的延伸,取決於兩軍之間的利益,如果使者談不攏,只能兵刃相見。

在戰場上是男兒熱血奮戰的時刻,靠勇氣和自信,尤其是底層士兵。

爲何使者進敵營不怕死?全靠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影響至今

主帥如果殺一個毫無寸鐵的使者,會顯得自己不是正義之師。大軍出征還會怕怕一個小小的使者,士氣上輸一籌。相反,使者方覺得連前去傳遞信息的使者都殺,認爲對方只是無恥之徒,這會讓軍中士氣大增。

他們的目的只爲了傳達信息。

如果殺掉一個手無寸鐵之人,說明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是會被軍中將士看不起的。

存在即合理,這種現象也不是絕對的,例如發生在抵抗侵略的情況下,殺掉對方使者也會起到鼓勵己方的作用。

爲何使者進敵營不怕死?全靠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影響至今

使者能夠不被殺,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遊刃於刀鋒之間,靠的就是自身的膽量與才華。

他們心中就三種結果:要麼和解,要麼結盟,要麼就是規勸投降。要看身爲哪一方,說白了,還是強勢方佔領主導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