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改善鄱陽湖水生物羣落結構,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今年春季以來,都九項目辦委託九江市農業農村局對鄱陽湖水生生物資源進行修復,計劃增殖放流“四大家魚”2億多尾。詹定酈說,施工和營運期間,特別是在江豚繁殖季節及冬季枯水位季節,漁政部門安排了專門船隻在老爺廟水域附近觀察豚類活動情況,開展水環境監測和水生生物救護工作。

落實二十多項環保措施 鄱陽湖二橋建設的生態考量

7月1日,鄱陽湖老爺廟水域風平浪靜,幾頭嬉戲的江豚不時躍出水面,相互追逐,歡快地遊弋。作爲江豚和鱖魚翹嘴鮊自然保護區,儘管這裏新增了一座氣勢恢宏的跨湖大橋,但這片浩瀚的水域依然呈現出魚水相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

6月28日,都昌至九江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鄱陽湖二橋建成通車,是目前我國高速公路跨內陸湖泊里程最長、跨徑最大的斜拉橋,起點位於都昌縣多寶鄉,終點是廬山市華林鎮。該項目因爲鄰近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鱖魚翹嘴鮊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在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過程中,管理者和建設者們始終將生態環境作爲重點考量。

多個自然保護區緊鄰施工區域

都九高速公路鄱陽湖二橋項目於2015年10月開工建設,設計橋長5589米。

都昌至九江的高速公路,一頭繫着廬山,一頭枕着鄱陽湖,中間橫跨素有“東方百慕大”之稱的國內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老爺廟水域,這片水域正是鄱陽湖二橋施工區域。其施工區域除了緊靠江豚保護區,還與鱖魚翹嘴鮊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多種候鳥的棲息繁殖地爲鄰。最新科考結果顯示,目前長江江豚數量約有1012頭,而鄱陽湖分佈約457頭,被稱爲江豚最後的“避難所”。考察中專家發現,在鄱陽湖老爺廟保護區水域內,長江江豚的分佈密度最高。

“大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有可能對江豚的棲息環境和活動造成破壞和影響。”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稱,大橋在建設中,水面施工船舶將增多,螺旋槳傷害豚類的幾率會增加。此外,施工時產生的噪音,橋墩等永久性水下工程也將影響江豚正常遷移,還有作業時產生的廢水可能影響水質等一系列難題,亟待建設者破解。

爲守護這片生機盎然的水域,省高速公路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都昌至九江高速公路項目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都九項目辦)的管理者與建設者們把生態文明優先理念貫穿到項目建設各個方面,倡導節能環保施工。

爲了讓包括江豚在內的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不受打擾,建設方在施工工藝、施工進度等多方面,都進行了綜合考量,落實環保措施20多項,以減緩甚至消除建橋對鄱陽湖的不利影響。

工程建設留下豚魚遷移大通道

都九項目辦秉承“原始的就是最美的,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最大限度的保護,最小限度的破壞,最大限度的恢復”的理念,優化施工方案,減少對項目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他們引入專業的環境監理單位,制定詳細的環境監理方案,有效防止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對現場和周邊的大氣、水、聲、土壤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委託中科院水生所跟蹤監測大橋建設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既是某些洄游性魚類的繁殖通道和育肥場所,也是包括江豚在內的水生生物的攝食場所。每年3月至6月,是洄游和半洄游魚類繁殖季節,大量“四大家魚”溯流而上,形成特定的越冬、產卵與索餌的洄游路線。

如何破解大橋橋墩阻隔江水自然流淌、影響江豚及其他魚類生存繁衍環境的難題,成爲大橋設計部門工作的一個重點。綜合各方因素,設計方對鄱陽湖的水生生物進行了調查研究,在方案中加入豚類和魚類遷移設計方案。

爲方便身軀相對龐大的江豚自如通過大橋,鄱陽湖二橋的橋樑採用主跨達420米的雙塔斜拉橋,最大限度減少橋墩物理障礙對魚類遷移的影響。

“這就等於特意爲長江鄱陽湖的豚類和魚類開闢一條大通道,讓它們自由進出,繁衍生息。”都昌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詹定酈說。

此外,鄱陽湖二橋的水中施工全部採用鋼棧橋鋼平臺鋼圍堰,可回收重複利用。爲降低施工噪音,橋樑樁基施工採用氣舉反循環鑽機。施工廢水則採取沉澱池處理後回用,並設立移動環保廁所等,避免污水排放湖區。

增殖放流,建江豚監測救護中心

詹定酈說,施工和營運期間,特別是在江豚繁殖季節及冬季枯水位季節,漁政部門安排了專門船隻在老爺廟水域附近觀察豚類活動情況,開展水環境監測和水生生物救護工作。

“大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對鄱陽湖漁業資源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影響。專家評估認爲,可通過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復漁業資源。”詹定酈說,爲此,都九項目辦計劃投入400餘萬元,擬在大橋附近幫助漁政部門建立江豚固定監測和救護中心,添置巡邏艇,目前此項目正在規劃中。

爲改善鄱陽湖水生物羣落結構,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今年春季以來,都九項目辦委託九江市農業農村局對鄱陽湖水生生物資源進行修復,計劃增殖放流“四大家魚”2億多尾。結合不同季節,分批次、在不同地點向鄱陽湖水域投放冬片魚種和夏花魚苗。目前,已累計3次增殖放流各類水生生物3820萬尾。

近年來,我省開創了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對環境變更進行生態補償的先河。對於涉水工程,尤其是影響到自然保護區以及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和“三場一通道”(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的工程項目,牽頭的業主單位都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並主動參與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和修復,包括生態補償、增殖放流、監測水質和後期管理等。

業內人士稱,鄱陽湖二橋建設中的一系列環保措施,不僅有效保護了鄱陽湖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還爲橋樑建設環保施工探索總結出一套可以借鑑的經驗。

來源: 江西日報


編輯丨鄧藝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