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上学念书一直是他的梦。

尽管家庭贫穷,可他从小就对阅读感兴趣。从3岁开始,他就常常缠着妈妈讲故事,最爱听的是托尔斯泰的《谢尔盖神父》,因为小说描述了一个公爵变成神父,追寻自己信仰的故事。

到了8岁,经过多次恳求,并以每天拾荒6小时作为条件,让父母答应了他去念书。可念到小学二年级,家里实在太穷了,他不得不辍学,整日拾荒补贴家用。但拾荒时,只要见到一张有字的纸,他就会拿着看半天。

13岁时,通过自学,他认识了很多字。一次,他看到了荷马的《奥德赛》,只读了几页,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主人公奥德修斯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暗下决心:也要像奥德修斯那样,乐观、自强,主宰自己的命运。

——他的名字叫何塞·阿尔贝托·古铁雷斯,1962年出生于美国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南部。

一天,一个男孩看到正在阅读的何塞,就问他家中有没有书。原来,这个孩子也像他一样,因为家庭穷困,念了一年书,就辍学了,这个好学的孩子想要读书却找不到一本书。这让何塞心中一动:何不在拾荒时搜集那些被人丢弃的书呢?

不久,何塞就在垃圾中发现了一本名为《安娜·卡列尼娜》的书。他对自己说,这真是一个好的开头!一天又一天,在垃圾中翻拣时,他更关注里面有没有书。日积月累,捡拾的书已经不少了,他就在家中开了一个图书馆,让社区的孩子们来免费阅读。何塞将这个图书馆命名为“文字的力量”。

妻子梅里极为支持他的这一善举,并主动承担了家庭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每到晚上,妻子便和何塞一起整理那些破损了的书籍,并编辑号码,分门别类地放在书架上。白天,何塞去拾荒,社区的孩子们到图书馆来了,梅里就按照他们的需求,从书架上取书给他们读。

这个社区的居民绝大多数是黑人,他们困苦地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何塞相信,阅读可以打破世代贫穷的恶性循环——事实也确实如此,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孩子们。男孩雷扎克过去总是不安分,粗鲁好斗,在“文字的力量”图书馆“泡”了一段时间后,他安静了许多,也渐渐愿意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了。后来,他还带很多没来过的孩子到何塞家的图书馆读书。

更可贵的,是一些经常来“文字的力量”阅读的孩子,在家庭条件有了起色,得以继续上学后,非常努力地读书学习,最后考上了大学,成了社区中改变人生道路的榜样。

20多年的捡拾生涯,让何塞拥有了约2.5万本图书。书籍多了,何塞就想让这些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他将一部分捐赠到附近的一所学校,后来又捐赠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如今,何塞已经向哥伦比亚的235所学校、机构和社区捐赠了书籍。他还把图书赠给渴望读书的复员士兵。2017年7月,一家医院为何塞捐赠了一辆救护车,他将其改造成了移动图书馆。

“文字的力量”改变了社区,更改变了何塞自己。50岁的时候,何塞重新走进学校读高中。那些十几岁的同学都知道他和图书馆的故事,他们热情地欢迎了这位大龄同学。

高中毕业后,何塞着手写一本自传体小说,他不用传统写法,而是尝试围绕60本书搭建结构。这些书籍每一本都对他意义重大,可以说,它们成就了今天的他。

有人说,何塞是从垃圾堆里崛起的“书籍之王”;我更觉得,他是站在书籍之上,主宰自己人生的王。

责任编辑 肖燕 张海南

站在书籍之上,做主宰自己人生的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