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市公司大股東,尤其是控股股東分期分批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帶來企業股東分散化,公司缺少實際控制人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上市公司的後續發展。但隨着重組條件不斷趨嚴,近幾年來,投機資金接盤大股東減持的情況減少,大股東減持不但再次引發了對市場的衝擊問題,還帶來了上市公司沒有控股股東等不少新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瘋狂減持怎麼破?


(天目大峽谷—平姐姐攝)

7月份,隨着市場反彈,上證指數站穩3000點,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減持公告又開始密集出臺了。這些密集減持的股票,由於不少出自大股東之手,且其中還有一些是清倉式減持,不但嚴重影響了投資者的情緒,對剛剛反彈的市場行情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更是在目前新股發行重現堰塞湖、科創板開板在即、資金超募嚴重、資產重組配套融資有望放寬的情況下,令市場資金形勢進一步緊張。

瘋狂減持怎麼破?


大股東減持,股價應聲下跌!


最典型的案例要算泰晶科技,本來公司股價在基本面有所好轉的情況下,走出了五連板的行情,但是7月1日晚,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稱,已減持其所持有的泰晶轉債合計21.50萬張,佔發行總量的10%!這意味着他們對這部分可轉債不打算將其轉爲股份持有了。

泰晶轉債的交易價格自6月底出現狂漲,一度衝上200元大關,確有炒作過頭的嫌疑,但是實控人如此操作,也令市場信心嚴重受損:第二天,該股股價便從漲停到近乎跌停,暴跌19%,7月3日一字跌停,7月4日繼續大跌9.85%。

7月2日晚,航天發展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公告擬減持不超過6%的股份,將近9700萬股,第二天公司股價便大跌近6%。金冠股份更狠,控股股東要減持不超過總股本22.16%的股份,減持完成後,其持股量將從27%下降到5%略多一點,等於是將控股權拱手相讓,消息一出,股價第二天便創出今年2月中旬以來的新低。還有匯鴻集團,公告公司資管計劃清倉,比例在8.67%,股價也是跳空低開,大跌7.3%。

來自國金證券的研究表明,近期減持仍有不斷增長的勢頭。A股在6月份的最後一週,累計淨減持41.95億元,比前一週淨減持36.32億元增加了5.6億元;從公司數量上來看,則是有193家減持,比之前一週的178家增加了15家。而創業板的減持金額增幅最大,從上上週的6.35億元增加到上週的18.24億元。同時,上週還有70家公司公告擬減持,相比前一週64家增加了近10%。

減持中存在的大問題


雖然大股東減持一直是A股市場長期令人頭疼的問題,從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開始,就一直存在着大股東減持股票衝擊市場的問題。之後一段時間,隨着重組的放寬,大股東減持令投機資金進入,通過重組股價大漲,因此部分減持股會出現股價大漲的情形,令這一問題有所淡化。但隨着重組條件不斷趨嚴,近幾年來,投機資金接盤大股東減持的情況減少,大股東減持不但再次引發了對市場的衝擊問題,還帶來了上市公司沒有控股股東等不少新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上市公司大股東,尤其是控股股東分期分批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帶來企業股東分散化,公司缺少實際控制人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上市公司的後續發展。從中外企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大多數企業的成長,尤其是在充分競爭的領域裏求發展的企業,都需要一位強有力的控股股東,也需要一些相當有實力的大股東。只有到企業非常成熟,已經建立了相當完善的內部管理機構後,強力大股東的作用纔有可能沒有那麼重要了。比如早期的蘋果,離開了喬布斯這樣追求完美與細節,在技術上與系統上深詣客戶心理的天才,蘋果不可能有今天如此驚豔的成績。更早一點的福特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以及國內的曹德旺、馬雲、馬化騰等等。

但是現在的創業板公司,老實說還沒有哪家可以說是公司治理結構已經是相當完善的,卻出現衆多創始人、大股東減持到令公司已經沒有相對控股股東的地步了。公司沒有了相對一股獨大的大股東,在發展過程中,等於也失去了令公司強勁發展的動力——每個股東都是小股東,自然會想,我這麼拚命工作,最後分到的錢不過纔是5%,有必要這麼拚命嗎?而一些相關實力股東的退出,只剩下金融機構或是散戶持股,對公司的持續經營,並取得好的經營成果可以說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第二,在垃圾股可以重組的預期下,這些股票大多存在估值過高的情況,此時大股東紛紛套現離場,等於是變相獎勵了這些沒有取得好成績的績差公司。而績優公司反而因爲估值太低,不捨得減持離場,這樣的客觀效果,政策不加以調整的話,勢必要影響績優公司股東的經營積極性。

第三,公司出現業績下滑的情況,本該是大股東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克時艱的關鍵時刻,大股東卻率先腳底抹油開溜,留給中小股東一地雞毛。令投資者對證券市場更加失望。

做爲投資者,對於大股東減持帶來的利空可謂防不勝防,所以,儘量迴避高估值個股,迴避限售股較多的個股以及業績向下、出現虧損的個股。

政策需要在三個方面做出改進

針對上述情況,可以對減持規定做出進一步的完善。

一個是,最大股東必須持有最少30%的股份,減持到這一數量時,不允許零賣,以避免出現最大股東持股數量不足30%的情況。當然,一些研究報告認爲,最大股東持股在70%左右是比較好的,這樣,大股東會在少數關鍵股東的支持下,工作最努力。我們的減持政策可以參考這方面數據,確定出一個即符合國情、又能有責任人願意出大力的合適比例。

二是業績虧損股不能減持。由於A股發行價較高,虧損股又有重組預期,往往導致其股價虛高,這時如果讓大股東減持,等於讓他們金蟬脫殼,減除虧損責任,拿一筆鉅額資金去逍遙。這是在向市場釋放公司越爛,大股東越美的錯誤信號,會令更多遇到困難的企業的大股東產生不如逃跑的念頭。

三是業績大幅下滑的公司,不允許大股東減持。即減持要與業績掛鉤,達到盈利,且淨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回報率達到行業的平均水平之上,才能部分減持。堵住亂開支、加大成本 ,把公司利潤喫光抹淨就抬屁股走人的漏洞!

當然,這些措施本質上還是治標不治本的。我們的終極追問是:爲什麼中國的上市公司會有這麼多大股東願意減持?爲什麼垃圾股減持也有人願意高價接盤?

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反應出:很可能是我們上市公司的質量就不行,包裝上市後,年年公開審計,還要經受市場多方面的檢驗就無以爲繼,只能一賣了之;很可能是我們的經營環境不夠好,政策多變,導致企業家行爲短期,或是經營方面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很可能是我們的資產重組政策存在重大的缺陷,境外上市公司要重組,基本上是誰主張誰拿錢,我們卻可以大股東主張,讓市場拿錢。即責任主體不掏錢,掏錢的人卻當不了家。在不少資金具有“公家”或是“別人家”這一屬性的情況下,爲很多權力者損公肥私創造了條件!

所以,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改善企業整體的經營環境,徹底關閉用新增股權方式進行融資的重組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