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六年級男生拿着剛發下來的科學作業本,跑到辦公室,氣沖沖地質問科學老師鄭維慶:“這是科學作業,又不是語文作業,爲什麼寫錯別字要扣分?”實際上,鄭老師平時在批科學作業時,就經常“找茬”,糾正學生的錯別字。“孩子們抱怨,說我又不是語文老師,這是多管閒事。”鄭老師哈哈笑着說。(2月28日《錢江晚報》)

也許,在部分學生眼中,不小心將名詞、動詞寫錯,只要“音相近”“讀得懂”,就不算無需扣分。科學老師改錯別字,似乎是操語文老師的心。可事實真是如此嗎?實際上,科學老師“多管閒事”的背後,也是對學生成長的負責。

科學講究嚴謹和細緻,文字上的“一字之差”,可能會造成概念上的“謬以千里”。例如化學科目中“氕、氘和氚”三字,雖然三者之間只有“一撇之別”,可一者是化工燃料,一者是化工材料,一者是氫彈原料。千百年來,因“一字之差”釀成的大禍數不勝數。小學生若不從小養成嚴謹細緻的學習習慣,未來從事科學工作,勢必會因不良習慣而喫虧。科學老師改錯字,也是科學事業負責。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有疑惑有錯誤,老師就有責任糾正。物理課學生計算出錯,物理老師可以傳授數學技巧;生物課學生不識元素,生物老師可以講解化學常識;語文課學生精力不集中,語文老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跑跑步多運動。且問,如果學生在生活中,有不良的道德言行,其他老師就不能“跨界”,代替品德老師教育嗎?且不說學科知識是相通的,老師教育學生,學科之間就不該“壁壘分明”。即便排開“科學的嚴謹性”,科學老師改錯字,也沒毛病。

當然,小學生的思想觀念相對稚嫩,我們不必用“大道理”評斷其行爲的優劣。找科學老師“理論”,也是孩子們有疑惑求解釋的表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學教育中,以同樣的理由找老師“理論”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求解釋”的背後,到底是“爭對錯”,還是“爭分數”?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寫錯字都是一種錯誤,忽視做錯事的前提,找老師求分數,其中是否展露“唯分數論”的流毒?

進入“點、觸、滑”的信息化時代,我們這輩的中小學生習慣了各類輸入法與語音視頻通信,自己動手寫字的必要性慢慢減少。“寫錯字”不算“錯”的觀念如果種下,語言文字能力難保不受到影響。總而言之,科學老師在科學作業中改錯字,值得鼓勵。我們也應該期待,有更多的老師敢於“跨界糾錯”。這既是對孩子孩子負責,也是對教育負責。

文/嚴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