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管如此浩大的編書工程,本應受到聖上的信任、重用纔是,但一次紀曉嵐爲好友向皇帝求情時,乾隆勃然大怒:“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紀曉嵐入主四庫館,雖慘淡經營了13年,但其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幾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

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堪稱風流侗儻一表人才,他與乾隆帝的關係是非同一般,相互間滿信任、調侃和幽默。紀曉嵐正直、機智、英俊、灑脫,與“大貪官”和珅針鋒相對,時時伺機捉弄對手,出他洋相……其實,歷史上並非此,這些故事情節都是人們想當然善意杜撰的,全屬子虛烏有。

真實紀曉嵐揭祕:紀曉嵐因“貌醜好色”,一生未得重用,悲哉

紀曉嵐,生於清雍正二年。父親紀客舒是一位考據學家,做過京官,外放姚安知府。紀曉嵐4歲開始讀書,12歲隨父入京。紀曉嵐24歲應順天府鄉試,考爲解元。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爲庶吉士,繼授編修。乾隆三十三年,授貴州都勻知府。但皇帝認爲紀昀雖學問優勝,但若到外省做官卻不能盡其所長,遂將其留在身邊。同年4月,提升其爲侍學士。真實的紀曉嵐在其一生中卻並未做過一天大學士,只是在臨終前勉強做了一個月的協辦大學士而已,不過,那也只是安慰之意罷了。

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入主四庫館,雖慘淡經營了13年,但其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幾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

真實紀曉嵐揭祕:紀曉嵐因“貌醜好色”,一生未得重用,悲哉

主管如此浩大的編書工程,本應受到聖上的信任、重用纔是,但一次紀曉嵐爲好友向皇帝求情時,乾隆勃然大怒:“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看來,皇帝並沒有把他當成獨當一面的重臣,而只是把他當作給自己解悶的戲子了。

史書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所謂“貌寢”就是相貌醜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不僅如此,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朱硅曾有詩描述他:“河宗伯奼,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清史學家鄧之誠先生說範隆用人,“頗以貌取,紀曉嵐貌寢短視,且江北人,故不爲乾隆所喜”。乾隆對身邊近臣的用人標準,不但要求這些人機警敏捷、聰明幹練,而且相貌要俊秀、年輕帥氣,和珅、福長安等人就是這樣的例子。因此,即便紀曉嵐再才華橫溢,他相貌一般、近視眼、口吃這些“毛病”,是乾隆和紀曉嵐一輩子貌合神離,得不到真正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紀曉嵐難以做乾隆的寵臣、重臣,難以參與重大的政治決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只能做乾隆的詞臣。

乾隆認爲紀曉嵐不過是一介儒生,最多也就是個“御用文人”罷了。皇帝派他任職都察院,他判案不力,本應受罰,乾隆卻說:“這次派任的紀曉嵐,本來就是湊數而已,況且他並不熟悉刑名等事務,又是近視眼……他所犯的過錯情有可原。”

真實紀曉嵐揭祕:紀曉嵐因“貌醜好色”,一生未得重用,悲哉

一個堂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大學士,在他的主子心中竟是個“湊數的腐儒”,怎能叫人不再說他一次悲哀。紀曉嵐一生中兩次任鄉試考官,6次任會試考官,3次任禮部尚書,這些都是一些無實權的官職,只是大清朝廷花瓶般的擺設而已,是他做詞臣真實際遇的體觀。

乾隆皇帝讓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只是爲了給自己多抹點脂粉,爲自己的“文治武功”多弄些噱頭。讓紀曉嵐當總纂,這是因爲紀曉嵐在這方面確實有他人無可比擬的才氣。乾隆認爲他只能做一些這類的工作,而並不是把他當成獨當一面的重臣。總纂《四庫全書》時紀曉嵐50歲,他傾注了大最的精力和心血,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學識、驚人的意志力,對保存和整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的榮耀和輝煌在此達到了頂點。

在纂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紀曉嵐和許多同僚都飽嘗了文字所帶來的窘迫、艱辛甚至家破人亡,後人很難從其中看到“爬格子”的那種愉悅。總纂紀曉嵐、陸錫熊和總校對陸費墀等人都因差錯而多次遭到乾隆的呵斥、交部議處、罰賠等處分。最後,總纂陸錫熊在前往盛京校書途中,連嚇帶凍一命嗚呼;總校對陸費墀因無力負擔修改費用而被革職,鬱鬱而終,死後仍被抄沒房產祖業。紀曉嵐也多次受到訓斥和處罰,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庫全書》覆校完成後,又發現許多訛誤,乾隆又“令紀、陸兩人一體分賠”。同僚和自己的親身遭遇,帶給紀曉嵐更深的感觸,也使他真切認識到自身所處環境的險惡。紀曉嵐達始於筆硯,以文字走上仕途,在他所生活的乾隆朝也正是“文字獄”達到頂峯的時期,這也一定使紀曉嵐噩夢纏身。

真實紀曉嵐揭祕:紀曉嵐因“貌醜好色”,一生未得重用,悲哉

紀曉嵐吸菸成癖,煙癮奇大,所用的旱菸袋是訂做的,容量很大,據說一次能裝三四兩菸絲。因此他就有了“紀大煙袋”的綽號。有一天,乾隆皇帝駕臨圓明園巡視《四庫全書》的編纂情況。紀曉嵐碩大的一鍋煙剛吸到一半,忽聽“萬歲爺駕到”的喊聲,匆忙把沒磕去煙火的菸袋隨手插入靴筒裏,跪地給萬歲爺請安。起身後覺得腳踝上火辣辣的疼,但皇上正說着話,又不好打斷,他只好咬牙忍着。乾隆看他滿臉焦灼難耐的樣子,喫驚地問:“怎麼了?”紀曉嵐回答靴子失火。乾隆急忙揮手讓他出去。紀曉嵐跑到殿外,顧不得有失體面,坐在石階上一下子扒掉了鞋襪,靴筒裏立即冒出一股黑煙,腳上皮肉已燒焦一大塊。乾隆出來看時,那菸袋鍋還在靴筒裏冒着煙呢。

紀曉嵐的感情生活則是典型的顯貴方式。17歲那年,他娶東光縣望族、時任城武縣令的馬永圖之女爲妻。操辦這件婚事的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紀睛湖。紀睛湖比紀曉嵐年長18歲,爲紀曉嵐花費數百金娶親。紀曉嵐雖然對這門親事很滿意,但是他仍然非常喜歡女色,後又納妾六人,這件事也得到了他那位兄長的認可。紀曉嵐尤對妾室沈明軒情有獨鍾,她的早亡還曾一度讓他傷感不已。

紀曉嵐爲後世留下一本以談鬼怪故事爲主的《閱微草堂筆記》。以紀曉嵐的博學多識,著書立說應是舉手之勞。可是好多的話、好多的事,不是不可寫,實是不敢寫。

除了這本《閱微草堂筆記》,我們沒能看到紀曉嵐傳承下來的更多文字,這對後人來說絕對是一種遺憾。“瑟縮不敢著一語”,反映了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生存狀況和心態。晚年的紀曉嵐,常以弈道爲喻,言其心志,他起了一個別致的號“觀弈道人”,他在下棋時從中體悟官場、世道、人心。

紀曉嵐久居官場,能夠在官場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爲官之道。他追隨乾隆吟詩作對,阿諛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見其爲人“世故”的一面。但紀曉嵐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捲入鹽政虧空案:和珅抓住時機給了他最致命的打擊,他被髮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在這段時間裏,他的大兒子病亡,愛妾郭彩符也撒手人寰,家破人亡,但紀曉嵐依然堅定地從悲痛中走了出來,兩年後他又回到朝堂。

紀曉嵐一生做過翰林院編修、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總理中書科事務、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官,誥受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兼文淵閣直閣事,賜紫禁城內騎馬。

嘉慶十年(1805年),82歲的紀曉嵐死於京城,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嘉慶皇帝御賜碑文有“敏而好學可爲文,授之以政無不達”之句,故諡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的最高認可。

“紀曉嵐做不成乾隆的寵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過是皇帝養起來的一個文學詞臣而已。”每每看到紀曉嵐的故事,就想說一句:“悲哉,紀曉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