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鄭老師他們也知道,草編這一門手藝,如果想要傳承下去,僅僅“實用”是不夠的,如今的物質生活太過於豐富,人們大多已不再注重手工產出的實用了,僅僅有“溫度”是不夠的,還要有顏值,還要與衆不同,有設計感。鄭老師拿起一把扇子,跟我說:我們的草編除了好看,它還有“精氣神”。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1

路過這裏的時候,我原本並沒有想要走進去看一看的打算,但恰巧當時一位客人正在和這裏的老闆攀談。

客人拿起這把扇子問:多少錢?

50元。

這麼貴?能便宜嗎?20吧。

不可以的,一分錢都能不少,你買的這不是把扇子,還是個藝術品。

……

客人是一個旅遊團的大叔,皮膚光潔,衣冠端整,帶着紅色的棒球帽,帽子上印着某旅行社的logo。他看了看這個莫名清高的女老闆,臉上露出了很好笑的表情。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女老闆手裏的活計並沒有停,也沒有再抬頭。

客人把扇子往那裏一扔,走了。

我又站在門口觀察了一會兒,才走進去。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2

浙江省臨海市紫陽街105號,嶺根草編。

這是一家不議價的店鋪,任何一位客人在質疑這些“藝術品”價格的時候,那位穿着中式旗袍和繡花鞋、氣質沉穩的短髮中年女老闆,都不會做過多解釋,但是她的表情裏面卻藏着很多的“話”,彷彿在說:我賣這個價格是有原因的,你不買沒關係,我等着識貨的人。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我跟她聊天。

她最初只是淡淡地回應,7歲學藝,10歲學成,做草編已有40多年,半輩子了,沒幹過別的。

她叫鄭仙紅,是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嶺根草編”的第四代傳承人。

提到“非遺”,她突然熱情了起來,與先前判若兩人。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3

我說:你的名字很好聽。

她笑了笑說:我媽媽起的,我媽媽也是草編手藝人,在我們村兒,和我差不多年紀的人都會編。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嶺根是臨海的一個村子,這個村子裏流行着一種源自南宋時期的草編工藝。村子裏的姑娘們會把一種用來做燈芯的草,編織成帽子和扇子,維持生計。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燈心草生長於田間地頭,起初人們會把它當成雜草除掉,後來偶然有一戶姓王的人家發現,這種草不僅結實耐用,而且清涼宜人,順手編成一個什麼小玩意兒,居然還蠻好看的,於是,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這種草編織的帽子和扇子等家居用品,就成了當地人在農田中勞作時的生活必備品。

更有手巧的村婦,編出了花樣,鉢籮、置物筐、小花瓶……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建國前,嶺根草編一度非常繁榮,是這個村子裏的百姓們最最主要的生活收入來源。

建國之後,人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着物質和文化的飛速發展和繁榮,僅僅幾十年的光景,我們身邊很多的傳統手工藝技術,都已被冰冷的機器製造和規模龐大的流水線作業所替代。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年輕人紛紛離開了村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老人們也無需再靠着日以繼夜的手工來維持生計,溫飽有餘,更何況如今,很少有人再戴這種草編的帽子了。

燈心草在田間瘋長,長長了之後,被當成雜草割下來扔掉;房前屋檐下,再也看不到女人們聚在一起笑語聲聲地做活計的畫面……

嶺根草編,面臨失傳。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4

鄭老師拿起一把扇子,跟我說:我們的草編除了好看,它還有“精氣神”。

萬事萬物都是有“骨頭”的,人有,動物有,扇子也有。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你看這扇子上的三根“骨頭”,就是它的氣節,當你把它拿在手上的時候,生出的風都是帶骨氣的。

這樣的扇子和機器編出來的不一樣。手作,是可以保存百年的。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她拿起一隻“非賣品”給我看。

這是一個小小的鉢籮,乍看沒有什麼特別,可是它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除了顏色有一點點黯淡之外,依然很結實、很耐用,捏起來也很勁道。

低調、隱忍、持之以恆、有耐力,這就是老一輩人通過這種收益傳承給我們的精神力量——鄭老師這麼說。

“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5

鄭老師他們也知道,草編這一門手藝,如果想要傳承下去,僅僅“實用”是不夠的,如今的物質生活太過於豐富,人們大多已不再注重手工產出的實用了,僅僅有“溫度”是不夠的,還要有顏值,還要與衆不同,有設計感。

所以鄭老師他們對草編工藝進行了有藝術感的設計和顛覆傳統手法的改良。除了做草帽和扇子以外,她還會大膽地嘗試着做包包、花瓶、掛飾,和各種各樣的工藝品。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鄭老師做的草編小蜻蜓,活靈活現。但是他說這隻蜻蜓還不夠好,看後面還要再給它加一些元素,讓它“活”起來、“飛”起來。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在交談的過程中,鄭老師說得最多的,就是希望這一門從祖輩學到的手藝可以得到保護。

“靠着草編賺錢,現在是賺不到什麼錢啦,所以大家就都不做了呀,可是總要有人堅持下去,大家都不做這門手藝不就失傳了嘛!”

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使命,鄭仙紅老師的話裏沒有漂亮的語言,簡簡單單、實實在在,卻擲地有聲。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6

如今,學習和傳承這門手藝的女孩子裏也有90後的年輕人了,鄭老師說,有了這年輕的第五代傳承人,就等於看到了希望,老手藝可以得到有利的保護,付出的心血都值得。

從這門手藝成爲“非遺”到現在,她堅持了十年。到今年,終於看到一點點眉目了,她很欣慰。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在紫陽街上,還有更多的“非遺”技藝,這些手藝人都非常低調。他們有着這一方水土養出來的淡然不張揚的氣質,很知足,並不斷上進。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我是大紅姐姐,旅遊FM主播,環球旅行體驗師,探索冷門目的地,分享小衆祕境。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她收入微薄 堅持做有“骨氣”的扇子 傳承千年草編技藝,浙江遊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