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女與九天信仰聯繫起來演變成爲九天玄女,並在漫長的文化變遷中被賦予了多重神格,承擔傳遞天命、教授兵法術數、保護堪輿等功能,是名副其實的千面女神。

我國先民在原始神話中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女性神靈形象,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媧與玄女。

西王母經過上清經派的形塑成爲道教至高無上的女神,女媧進入民間至今仍是北方地區女性獨特的信仰對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顯遜色,但是縱觀兩千年來的信仰史,就會發現玄女始終佔據着一席非常之地,從神話時代到道教時代,玄女與九天信仰聯繫起來演變成爲九天玄女,並在漫長的文化變遷中被賦予了多重神格,承擔傳遞天命、教授兵法術數、保護堪輿等功能,是名副其實的千面女神。

一、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現在緯書《龍魚河圖》的黃帝神話中,作爲天帝的使者,幫助黃帝戰勝蚩尤。《龍魚河圖》是漢代緯書之一,作者不詳,原書已佚,經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錄在《緯書集成》的《河圖篇》: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

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爲殄伏。

當黃帝無法戰勝蚩尤時,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黃帝“兵信神符”戰勝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徵,玄女則是代天傳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間的戰爭,只是提供祕寶制勝。不同於古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之戰,雅典娜、阿波羅等天神參與到戰爭之中帶領某一方獲勝,玄女並沒有幫助黃帝攻打蚩尤,而是將象徵着正義與勝利的天命帶給民族始祖黃帝,讓黃帝得以親自戰勝代表者不義與無道的對手。

二、傳授兵法

在戰爭中傳遞天命的觀念進一步具象化爲傳授兵法,並且出現了像《黃帝問玄女兵法》之類的專門的文本。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天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萬隱萬匿,首當從何起?”遂得戰法焉。

玄女傳授兵法對象也從作爲帝王代表的黃帝,擴大到軍隊將領甚至起義領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聯繫起來。《雲笈七籤》卷一百一十標註“兵法謂玄女戰術也,衛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則更爲詳細,描述李靖與突厥作戰之時,九天玄女下降,將“孤虛”戰法傳授給李靖。

昔貞觀二年八月,李靖將兵四十餘萬與突厥戰,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賜孤虛法與李靖,此法欲使時,背孤撃虛,一女可敵十夫,其使六十甲子,凡行兵圍棊暗敵賻,背孤擊虛,百戰百勝萬無失一也。

在李靖之後,明代小說《水滸傳》又將宋江塑造爲一個新的兵法獲得者。第四十二回《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講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難之際得到九天玄女搭救,並獲得兵書的經歷。“從左廊下轉出廟前,仰面看時,舊牌額上刻着四個金字道:“玄女之廟”。宋江以手加額稱謝道:慚愧!原來是九天玄女娘娘傳受與我三卷天書。”

三、占卜術數

《軒轅黃帝傳》對玄女傳授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闡發,增添的術數的內容。這一傳記是現存最完整的黃帝傳記,成書年代當不晚於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諱,反映唐代制度,並且武周時就有人引用過,實即增廣此書而成。

玄女教帝三宮祕略、五音權謀、陰陽之術。玄女傳《陰符經》三百言。帝觀之十旬,討伏蚩尤。又授帝《靈寶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滅蚩尤。又令風后演河圖法而爲式用之,創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勝負之術。黃帝又着《十六神歷》,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陰陽之道,作《勝負握機之圖》及兵法要訣《黃帝兵法》三卷。

而在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覽》中經提到了《龍首經》一種,在文本的序言開篇,就講述了授經的神話:黃帝將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龍首經於玄女,經、章、傳、義十有二緒,言六壬十二經也。蓋吾所口受不傳者。謂龍首記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內以自輔,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術與賢者。若不能行,則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無妄泄使不神。

另外還有唐代的《靈寶六丁祕法》,唐末五代的《黃帝太乙八門連順生死訣》,以及北宋初期的《祕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這些都是與九天玄女緊密相關的術數類經典。

四、守衛墓葬

玄女還有一個特殊的職能就是守衛地理之安全,既包括修煉之地,也包括埋葬之地。玄女多次出現在墓葬的地券之中,買地券,又稱地券、墓券,是古代的隨葬明器,質料一般爲方形或長方形的石、玉、磚、鉛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寫上文字,是生者爲死者在陰間買下一塊棲身之所的證明。

《中國道教考古》第四冊《江西、四川考古發現的九天玄女材料和有關文獻記載的考察》中提及在四川地區的墓葬中發現的四件地券,最早的是南宋1219年在巴中發現的“九天玄女地券寶字”,另外三個是明代成都地區。這些買地券希望借玄女之力既保護生者亦保衛死者。

《道法會元》卷四十三中死後儀式所使用的《瓊書上諸師》也將九天玄女與諸天神並列,祈求保護墓葬:次祈面奏皇天上帝,后土靈祇,轉聞日月星辰,五星列曜,中天大聖北斗七元,諸天諸地,諸水諸山,九天玄女,太一元君,青烏白鶴仙人,天罡淳風上仙,陰陽主宰,道德神仙,演法度人,承流襲慶曆代宗師,密賜護持,曲垂濟度。開顯天星地曜,敕召土地山神,許以埋藏,協之吉兆。

另外,《宋史·藝文志》中記《玄女墓龍冢山年月》一卷,《玄女星羅寶圖訣》一卷,這些可能都與天文地理相關。

除此之外,九天玄女還有傳授金丹的神格,有《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卷》等相關經典。

考量九天玄女的多重身份就會發現,她最初的本相是民族正邪戰爭神話中的天地使者,進而演變成爲傳授兵法的女戰神,同時隨着本土宗教道教的萌生與發展而被附加了傳授占卜術數、守衛墓葬、傳授金丹之術等職能,始終在士族文人的信仰之中佔據獨特而重要的位置。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着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在北京地區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着蠟燭,照着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抬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爲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牀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

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裏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所以中國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喫龍鱗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喫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喫時將春餅一分爲二,抹上甜麪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麪條、水餃等。

在天津,還有一種與衆不同的煎龍鱗。

據天津民俗專家王利文介紹,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這天的民俗喫食多帶個"龍"字,如喫餃子叫喫"龍耳",喫米飯叫喫"龍子"。天津人這天的節令喫食"獨一份兒":講究喫"煎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爲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王利文說,天津的燜子跟各地的涼粉、粉皮屬於同類食品,是用澱粉調水熬熟呈流質狀,經冷卻而成的。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燜子要用平底鐺,少加些油,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盛到碟子裏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民俗專家說,燜子有涼粉一樣的"涼性"。將近早春,人體裏陽氣萌動,又時有春寒,燜子煎熱了喫,涼熱兼顧,跟節令配合非常得當,盡現中國飲食的養生之功。

在山東,二月二家家戶戶炒豆子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裏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喫豆子山東農村人講法是:炒蠍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民間諺語

編輯

關於二月二的中國民間諺語還真不少:像“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鬚燒着了。再如“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還有“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其中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說:“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