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濱州“遊子”賞京劇《遊百川》有感:木直承高德 河闊載厚義

作爲理工科的在外學子,自知人文修養欠缺,也不是戲迷票友,但經常會被國粹那高亢嘹亮的唱腔所吸引,對幾塊著名的京劇唱段印象深刻,“打虎上山”、“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6月24日接濱州市駐京聯絡處通知,邀請在京老鄉到長安大戲院觀看家鄉排演的大戲——京劇《遊百川》。遊子啊,最難割捨故鄉情懷,最想聽到鄉音鄉韻。看到通知,欣然報名。

週六(7月6日)晚上,攜夫人乘地鐵到長安大戲院,進入大廳,迎面就是濱州市駐京聯絡處安排的接待條案,上面佈置了劇情介紹的冊子,後面豎立着主演人員的大幅劇照。見到好幾位熟悉的老鄉朋友,還意外見到了來京蹭戲的老同事楊亦軍老師,更是欣喜。

拿到劇情冊子,首先了解一下主創和主演陣容。編劇:國家一級編劇王新生老師,導演:國家一級導演石玉昆,還有國際一級作曲朱紹玉,藝術指導楊乃彭,舞美於鶴詠,燈光何沂林,服裝張寧等重量級陣容。三位國家一級演員楊少彭老師、焦鵬飛老師、陳長慶老師擔綱三位主角,更有著名青衣閆文倩、金夢等。

故事發生在清朝同治十三年。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於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登基,同治十三年駕崩,只有十九歲。期間發生了“辛酉政變”、清軍攻陷太平天國、平定捻軍、陝甘回民起義、平定雲南回亂等各種歷史大事。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同治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所有這些都爲故事的發生奠定了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

遊百川(1822—1895)字彙東,號梅溪,山東濱州老鄉。同治元年中進士,授編修,這被同治皇帝視爲一種(忽悠遊百川的)緣分,格外受到器重。爲了親政,擺脫慈禧太后,同治皇帝設計重修圓明園,表面迎合慈禧太后的愛好,表達自己的跪乳之情;內心卻想慈禧太后“清風拂山岡,明月照大江”。故事裏的人物性格特徵鮮明,福王爺爲了個人利益,首先表示支持皇帝的計劃,做了修園子的總承包商。六王爺看透了皇帝的心思,坐山觀虎看皇帝母子內鬥,並推薦遊百川做御史監督福王的工程。作爲遊百川的恩師,翁同龢既支持遊百川做御史,又擔心他耿直的性格得罪親王甚至皇上,煞費苦心保護(勸說)遊百川的安全。性格耿直、內心充滿正義感的遊百川既沒有參透皇帝的計劃、也沒有識破六王爺的陰謀,一心爲黎民百姓和國家,上書力阻修園。彈劾了貪贓的福王爺,阻礙了皇上的計劃。經過波譎雲詭的故事發展,皇上賜死、太后賞黃馬褂、六王爺的點透,遊百川產生了回鄉隱居的想法。“老爺要去哪兒呢?”,“山東濱州老家呀!!!”這句蕩氣迴腸的對白勾起了老鄉觀衆的強烈共鳴,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但是回到家鄉,看到底層百姓(黃河船伕)難以爲繼的生活,又激發起遊百川濟世爲民的強烈情懷,在老師翁同龢的勸說下,繼續回朝爲官。

各主要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名角,唱腔或中正沖和,或幽曲婉轉,或慷慨激昂,或瀟灑飄逸。做派中的水袖船步,騰挪總適,無不體現着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心理變化。

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劇中使用樂器有很大的創新,一開始是熱鬧的大鑼大鼓加上高亢明亮的嗩吶,將觀衆們的注意力完全吸引過來,很快就把場子熱起來。後面安排了蕭與古箏的慢板配合,帶領觀衆穿越回清朝末年。新鮮的是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絃樂和聲加入,聲部的豐富讓人立刻感受到時光的厚重,好似歷史長卷緩緩拉開,悲歡離合盡在眼前。最後是嗩吶京胡伴奏下的合唱,真個是:嘈世幾度鳳凰鳴,妙音遠勝玉笛清。應是瑤池笙蕭會,迷醉清風駐雲停。

在六王爺宴請遊百川的段落當中,編劇創造性地加入了山東地方戲山東大弦,不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能勾起在外山東人的共鳴。除了山東大弦,爲體現地方特色,還融入了發源於濱州博興的呂劇唱白,讓聽衆更感受到了家鄉的韻味,傳達出更加濃厚的鄉情。於我個人的希望,把我們的地方戲山東梆子、漁鼓戲有機融合進去,效果可能會更好。還有一處印象特別深刻,翁同龢爲了解救遊百川,連夜趕往遊百川的家中,打燈籠的管家老漢滿口的沾化話,詼諧風趣甚是好聽。

還要提到的是,劇目畫面保持併發揚了傳統京劇唯美的場景設計,結合現代場景的燈光照明,整體貫穿了霍尊“卷珠簾”的古樸畫風。

整個劇目設計科學,繼承了傳統,又有各種創新。每一段唱,都會激起觀衆的熱烈掌聲,返場亮相時,觀衆久久不忍離去,鼓掌歡呼各位藝術家的傾情演出,爲家鄉能夠培養出這麼偉大的藝術家而感到自豪。

可以體會到整個活動經過了周密的組織安排,包括劇目的編排、演職人員的努力,市文化旅遊局的精心設計,駐京聯絡處的周到組織等,爲漂泊在外的濱州遊子呈現了一場豐盛的文化大餐。三個字“點巨贊”。(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