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毛澤東同志在衛生部黨組《關於西醫學習中醫離職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 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應當努力發掘, 加以提高”, 他要求“由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領導負責辦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要培養“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 “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 並指出“這是一件大事, 不可等閒視之”。該意見的提出使得西醫學習中醫再次成爲熱點,而這與過去幾十年裏中西醫結合快速發展並取得成功密不可分。

原標題:國務院發文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一文正式發佈。文件提到,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加強醫學人才培養,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基礎工程,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爲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進一步加強醫學人才培養,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具體包括:總體要求;加快構建標準化、規範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醫學人才供給與需求有效銜接,全面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醫教協同管理;完善人才使用激勵政策以及完善保障措施六項意見。

國務院發文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中醫的春天到來了嗎?

其中,在促進醫學人才供給與需求有效銜接,全面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一項中,意見明確提出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具體爲分類推進中醫藥教育改革,適度增加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的中醫類院校爲“5+3”一體化招生院校,促進中醫藥院校教育與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銜接。構建服務生命全週期的中醫藥學科專業體系,推進中醫藥養生保健、健康養老等人才培養。完善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度,加強師承導師、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建立以名老中醫藥專家、教學名師爲核心的教師團隊,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加快推進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建立完善西醫學習中醫制度,鼓勵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攻讀中醫專業學位,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鼓勵扶持民族地區和高等院校開辦民族醫藥相關專業,支持有條件的院校開展民族醫藥研究生教育。

該意見的提出使得西醫學習中醫再次成爲熱點,而這與過去幾十年裏中西醫結合快速發展並取得成功密不可分。

1958年,毛澤東同志在衛生部黨組《關於西醫學習中醫離職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 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應當努力發掘, 加以提高”, 他要求“由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領導負責辦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要培養“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 “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 並指出“這是一件大事, 不可等閒視之”。毛澤東的這一批示, 體現了他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事求是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觀點, 體現了他關於團結中西醫, 促進中西醫結合的一貫思想。 西醫學習中醫班在毛主席發出號召以後,當年全國有很多地方辦了。當時全國有影響的醫生,包括張孝騫、吳英愷、林巧稚等等,都以不同方式地參加了學習。林巧稚大夫向西苑醫院婦科錢伯煊大夫學習中醫學知識,吳英愷院士向蒲輔周大夫學習中醫治療食道癌臨牀經驗,中醫學很受西醫的重視。

國務院發文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中醫的春天到來了嗎?

幾十年來,西醫學習中醫、中西醫結合取得很大成績。 屠呦呦教授曾講到“中醫藥是寶庫,但拿來就用還不夠”,“發展中醫藥,必須充分借鑑和利用現代科學、現代醫學成果”,“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寶貝,固步自封,中藥只能是一筐草,無法變成一塊寶”,“中醫藥界需要打開封閉的圍牆,敞開胸懷接納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還有一段話是講“結合”的,“通過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自2016年起連載刊登了“我國開創的中西醫結合科研及其啓示”,分別對陳可冀、韓濟生、鄺安堃、沈自尹、吳鹹中、尚天裕及王今達共計七位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及其主要科研成就進行了簡介,他們分別在活血化瘀、針刺鎮痛及麻醉、陰陽學說、中醫“腎本質”、中西醫結合急腹症、中西醫結合骨折以及中西醫結合急救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對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由於我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取得的成功,促進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開展傳統醫藥與現代醫藥結合研究,湧現出如日本的結合醫學、印度結合醫學、加拿大結合醫學、韓國結合醫學、美國結合醫學研究等不同特點的結合醫學,表明全球性結合醫學研究正在興起。這些不同特點的結合醫學均源於中國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體現了我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世界範圍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相信西學中制度的建立會讓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與傳統中醫相結合,從而更好的促進中醫與中西醫結合的發展。

責任編輯:陳劍城 馬中真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網站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中醫家

商業轉摘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摘請註明來源。

本文轉自微信號:中醫家,本文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經方學堂小編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