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城中心为圆心,在半径五英里的圆圈之外,惨烈厮杀仍在进行。

朝鲜人民,中国人民,美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正以焦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里,希望谈判成功,希望和平到来!

“我想,现有战线停战,可能是使谈判取得转机的办法。”邓华边走边说,他想起停战谈判这个主题了。

邓华舞动手中那根无名野草,加重语气:“现有战线停战同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相比,我方并不吃亏。东线对方在三八线以北占的地方比西线我在三八线南占的地方多一些,但我占据的地方,有开城这样的重要城市,而且整个开城地区,加上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人口比敌人多占的地方多三分之一,又是地处平原,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这里是朝鲜的粮仓,所产的盐可供朝鲜北半部食用还有余,开城还是著名的高丽参的产区。对比之下,敌占三八线以北地区,则是山高地瘠,气候寒冷,人口稀少。”邓华滔滔不绝说着,也许他那不停转动的脑子早就反复考虑过了。

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是中、朝、苏三方一致商定的。彭德怀致李克农并报毛泽东的电报中说:和谈中最基本的原则问题之一,是以三八线为界;彭总还于8月1日在《人民日报》著文说:“朝鲜停战应以三八线与撤退外国军队为基本条件。”

现有战线停战,岂不是把中、朝、苏三方商定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给否定掉了吗?当坚决贯彻执行上级规定的大政方针的航船正在一往直前地飞驶的时候,这个意见似乎是太突然了,感情上一时也真转不过弯来。

68年前的今天,战争史上最艰难的停战谈判开始《下》

当即有人表示,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是不能动摇的原则。

8月18日,邓华以个人名义,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并毛泽东正式提出以现有战线作为停战线的建议,他在电文中说:“现地停战,我方亦不吃亏,因临津江以西三八线以南面积虽小,但人口财富较多,战略上,敌阵地离元山近,登陆易;但我阵地离汉城更近,亦易拊敌侧背。”

与此同时,志愿军谈判代表团、党委连日举行会议,集中讨论现有战线为军事分界线同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差别到底有多大,经过多方面多角度地认真分析研究,反复对比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以实际接触线亦即现有战线为军事分界线对我方并无不利。

8月22日15时,志愿军谈判代表团提议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专题向毛泽东主席请示。

毛泽东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一提议,并商得金日成同意按照志愿军谈判代表团的建议,向对方提出划分军事分界线方案。11月27日,“联合国军”方面同意了朝中方面的意见,即以双方现在的实际接触线为停战时的分界线。

邓华这一建议的提出并最后成为双方认可的协定,是朝中方面在这项谈判中的一大胜利,这意味着对方完全放弃了所谓“海空优势补偿论”。这一建议是从战场实际出发,又合乎国际战争中停战的惯例,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对于打破谈判僵局做出了积极贡献。美军首席代表乔埃事后也说“这是谈判的一个转折点”。

邓华8月18日提出的以现有战线作为停战后的军事分界线的建议,随之自然地带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设想以夺回三八线以北被占领土地,实现以三八线为停战后军事分界线为目的的第六次战役,成为可以商榷的了。

早在7月1日,金日成与彭德怀联合发表声明,赞成与李奇微举行停战谈判的同时,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说:(停战谈判中)“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均过得去,如美国坚持现在占领区,我即准备8月反击。”

68年前的今天,战争史上最艰难的停战谈判开始《下》

停战谈判进行了半个月,即到了7月24日,连议程也未达成协议,彭总上报中共中央军委,拟以军事胜利配合谈判,他在电报中说:“我再有几次胜利的战役打到三八线以南,然后再撤回三八线为界进行和谈……我于8月中旬争取完成战役反击的准备,如敌不进攻,则至9月举行。”

这里所说的“8月反击”和“战役反击”,因是在第五次战役之后筹划的战役,便被称为第六次战役。

对于计划中的这个战役,邓华是坚定地支持的。7月31日,他在开城与解方联名致电彭总,认为“谈判需要战斗胜利配合,并需作破裂之军事准备……战役准备,争取8月15日以前完成,准备破裂后的反击以8月内动作为宜……如谈判仍在持续,最好是乘敌进攻时予以有力地打击……或者我举行地区性的主动攻击敌人。总之,谈判需要政治攻势,特别是战斗胜利相配合才更为有利”。

8月8日,彭德怀司令员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报告了第六次战役的意图和基本部署。

这次战役准备出动志愿军13个军和人民军4个军团,并有志愿军炮兵、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还计划志愿军空军出动10个航空兵团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要求歼灭敌军两个师左右,将东线之敌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见《朝鲜战争决策内幕》第203页)。

彭总在报告中说:“如无意外变故,拟于9月10日下午发起战役攻击。如敌在8月底9月初向我进攻,我则在现阵地以逸待劳,适时举行反击,最为有利。”

彭总在报告的最后提出:“战役连续攻击决定关键在物资供应和兵员的适时补充,不知后者能否满足这一要求。”

8月中旬,志愿军总部召集兵团和军级领导汇报战役准备情况。8月17日,彭总签发了发动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战网正在悄悄拉开。在开城北面松岳山麓志愿军谈判代表团驻地的邓华,收到彭总签发的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之后,立即认真研究,并结合当时敌我双方战场态势反复思考。

较之7月,诸多情势发生了变化:“联合国军”方面已在三八线地区设置了三道防线,各道防线都构筑了坚固工事,埋设了大量地雷、架设数道铁丝网,并在靠近前沿地区修建了18个机场,增辟了海空补给基地;美军部队或得到了轮换,或补充了兵员;南朝鲜军也得到扩编;参加“联合国军”的其他国家部队也得到了轮换和补充。而七八月间朝鲜北部地区恰遇四十年来最大的洪水灾害,后方桥梁大都被冲毁,粮弹运输极为困难,前沿少数部队已陆续发生断粮现象,不得不以野菜充饥。

前述8月18日邓华发至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建议以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停战后军事分界线的电报,实际是建议改变以三八线为界的停战条件。这个建议的背后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既然以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停战后的军事分界线,那么,设想已打到三八线以南,然后再撤回,实现以三八线为界为目的的第六次战役就没有必要了。

68年前的今天,战争史上最艰难的停战谈判开始《下》

8月20日,邓华和解方致电彭总,认为在敌人阵地已经巩固,“深沟高堡,固守以待”的情况下出击,进行阵地攻坚,于我不利。

彭总于8月24日复电邓华说:“17日预备命令是要把全军动员起来,积极准备作战,而非具体部署。”彭总在复电中还说,战役反击在7月或8月初举行最好,那时敌之防御设施尚未完成,较易突破。但我准备来不及。现在,敌工事、地雷、铁丝网与强大火力相结合的纵深设防已基本完成,在敌阵地前数百米至数千米内,已形成火制地带。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下达预备命令,一是为了把全军动员起来,积极准备作战;二是在有空军的配合下,对敌人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进行一次试探,看能否打动。能打动更好,如根本打不动,则作有计划的撤退,诱敌出击,在运动中歼灭之。

彭总给邓华复电的同时,还转来中共中央军委8月19日就第六次战役预备命令给彭总的专电,军委在专电中说,九月战役计划,“可否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如此,可预防敌人挑衅和和谈破裂,又可加强前线训练和后勤准备”。

接到彭总复电和中央军委8月19日专电后,邓华思绪联翩。26日,他再次致电彭总并报军委。他在电报中说:“我在作战指导上应作长期打算,并准备敌人扩大战争,但也不放松任何可能争取和平的机会。”

接着,他就拟议中的第六次战役作了具体分析,他说:“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坚固设防,而又是现代的立体防御,是不可小视的。如我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其结果有三:一为攻破了敌阵,部分歼灭了敌人;二为攻破了敌阵,赶走了敌人;三为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离战斗。不管哪一结果,伤亡和消耗均会很大,尤其后者对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如敌离开他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其打垮,而求得部分歼灭的,代价也不会很大。”

几种可能,利害得失,都作了分析;倾向性意见也很明白,就是在当前变化了的情况下,不打第六次战役。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邓华在8月18日向彭德怀并毛泽东拍发的电报中,还同时建议:“在军事上我应有所准备,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也尽可能作战术的反击,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及其坚固程度。”

“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与建议不打第六次战役是同一个意见。但邓华同时是积极求战的,他建议“尽可能作战术的反击,”要“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要“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及其坚固程度”——这是为以后战役反击中阵地攻坚作准备的。

毛泽东对邓华这一建议十分重视,他在8月21日致电彭德怀说:“你对邓华同志8月18日电的意见(按:指战术反击意见)如何?……我认为这个意见值得认真考虑,请你计划一下,9月份能否进行此种战术反击。”

此后,第六次战役事实上被取消。

通过这几次电报往来,彭德怀对邓华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为邓华能在关键时刻讲自己的不同看法而高兴,并多次表示:“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来源:《志愿军老兵回忆录》,原载《邓将军传》

编辑:佩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