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無論對內還是對外,諸葛亮都必須北伐。因此,諸葛亮雖然連年北伐,但其實並非對蜀漢國力有所損失,反而國家是越來越富饒了。

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地位一直很高,被譽爲智慧的化身。不過,他也並非神人,也會有辦不到的事,比如他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北伐任務。

爲了北伐大業,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然而時不我待,最終也只能飲恨五丈原,空留一世遺憾。

蜀漢在三國時勢力最弱,而諸葛亮卻五次發動北伐戰爭,因此許多人認爲他是窮兵黷武。但是當時的蜀人卻不這麼認爲,反而在諸葛亮去世後爲他披麻戴孝,十分敬重他,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三國混戰,並非只有諸葛亮發動了戰爭

可能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在許多人都的印象中,只有諸葛亮在發動對外戰爭,而東吳和曹魏卻並未如此。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東吳曹魏,大家其實都有一個心思,那就是統一全國。根據史料記載,自夷陵之戰三國時期趨於穩定,到234年諸葛亮去世爲止,東吳對魏總共用兵六次,魏對吳蜀用兵五次(可能還有遺漏,大概數字)。只不過諸葛亮北伐太出名了,以至於大家都忽略了另外兩國的用兵。

因此,三方用兵其實都屬於正常的情況,只是不同之處在於諸葛亮是以弱伐強,在很多人眼中甚至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行爲。

諸葛亮北伐分寸拿捏很準,規模不大,且損失極小

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雖說次數比較多,但實際上規模很小,但遠遠沒有達到窮兵黷武的地步。

縱觀五次北伐,前三次都集中在228年到229年這一年的時間裏。而這三次中有兩次的規模都極小,而且持續的時間都很短。後面兩次北伐間隔的時間也比較長,分別是在231年和234年。

其中第一次和第五次北伐屬於全面進攻,第四次是中型戰爭,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則是局部戰爭。

總的來說,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其實都是失敗的,並未完成目標。不過,除了第一次因爲馬謖的失誤導致蜀軍損失較大外,其餘幾次的撤軍其實都未造成什麼大的損失。

於蜀漢而言,北伐是不得已而爲之

有人說,蜀中有天險,如果固守,未必不能守住。但縱觀歷史,我們看到任何偏居一隅的政權,終究免不了被滅的命運。

就三國形式而言,蜀漢最爲弱小,無論人口、兵力、國土面積都遠遠不如魏。與魏拼休養生息,最終也只能是坐等滅亡而已,蜀漢的經濟增長遠遠不如魏國,時間拖得越長,對於蜀漢越不利。

同時,蜀漢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各大勢力之間相互矛盾不斷。解決內部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種矛盾轉移出去,這樣才能讓內部團結一心。

因此,無論對內還是對外,諸葛亮都必須北伐。

雖然連年北伐,但蜀漢的百姓生活並不差

《袁子》曰: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三國志》: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以上皆是對諸葛亮治蜀的記載,說明在諸葛亮的治下,蜀人的生活水平相對很高。袁子的那句評價基本上算是古代治理國家的最高水平了!

因此,諸葛亮雖然連年北伐,但其實並非對蜀漢國力有所損失,反而國家是越來越富饒了!這纔是後人尊敬懷念諸葛亮的真正原因。

當然,自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國力就每況日下,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水平。到了姜維掌權時,才真正出現了窮兵黷武的現象。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諸葛亮去世後百年左右,桓溫遇見蜀中的一位一百多歲的老者,是諸葛亮時期的一個小吏。桓溫問他諸葛亮的水平,小吏卻說,自諸葛公逝後,無人可及。

桓溫徵蜀,猶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這個故事的真假性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在蜀中百姓中的威望極高。

許多人都知道成都的武侯祠,但卻鮮有人知道劉備的惠陵其實是與武侯祠一起的。由此可見諸葛亮在民間的威望。

因此,諸葛亮雖然五次北伐中原,但對於蜀漢而言,並未傷筋動骨。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富足,與“窮兵黷武”一詞毫不沾邊,這也就是蜀中百姓敬重和懷念諸葛亮的根本原因。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