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趙國春的文集《永遠的記憶》卷,寫的是“北大荒博物館”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他將60餘件館藏珍品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恍若爲讀者推開了“北大荒博物館”厚重的大門——《濃江農場出土的猛獁象門齒化石》《開墾北大荒艱難的“第一犁”》《王震將軍在江濱農場用過的鋤頭》《丁玲的散文“杜晚香”手稿》《黑龍江第一部長篇小說“雁飛塞北”》《鄭加真長篇小說“江畔朝陽”手稿》《張抗抗第一部長篇小說“分界線”》《“北大荒文藝”創刊號》。趙國春是北大荒歷史文化的記錄者、守護者和傳承者,多年來,他把對北大荒的深情與摯愛都傾注在了弘揚北大荒精神的事業中。

趙國春 用文學作品揚起“北大荒精神”旗幟

要聞

□黑龍江黨報記者楊寧舒

“太精彩了!”7月3日,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課堂上,掌聲此起彼伏,氣氛異常熱烈。由著名作家趙國春帶來的《北大荒的歷史與北大荒精神》專題講座受到了8+1龍報讀書班全體黨員的熱烈歡迎。大家紛紛表示,沒想到主題教育的講座可以這麼生動活潑,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北大荒精神穿越時空的巨大精神力量。

趙國春是北大荒歷史文化的記錄者、守護者和傳承者,多年來,他把對北大荒的深情與摯愛都傾注在了弘揚北大荒精神的事業中。

一片熱土,一腔赤子情

作爲轉業官兵的後代,趙國春最初的文學讀本是轉業官兵的小說和知識青年傳抄的詩歌。1978年,他的一首小詩《糧山要比羣山多》發表在《屯墾戍邊報》(《北大荒日報》前身)上,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40年如—日筆耕不輟,著有散文集、傳記文學集20多部,有百餘篇作品入選各種文集,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報》《讀者》《名人傳記》等百餘家報刊發表作品500多萬字,傳記文學《北大荒的“管天人”》獲中國第三屆傳記文學獎,散文集《生正逢時》榮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2011年,他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於2015年榮獲中國散文學會頒發的“突出貢獻獎”。

從熱愛到保護,從感動到行動,趙國春積極挖掘北大荒歷史文化資源,專心研究與北大荒開發建設有關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並撰寫成紀實文學作品廣泛傳播。在當選北大荒作協主席的20餘年裏,他爲北大荒文學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北大荒作協連續多年被省作協評爲先進團體會員單位,他也被省作協授予“優秀文學工作者”稱號。在書寫北大荒的作家中,他採寫的人物最多,收集的資料最全,被人們稱爲北大荒歷史文化的“百事通”。

“作爲一個老紀實文學作者,我從趙國春大量紀實作品中看到他細緻採訪和精心構建故事的能力,特別是對細節的發現和表達能力。”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賈宏圖評價說。

用作品爲北大荒“立傳”

趙國春始終把目光鎖定在北大荒,他說:“這裏是我永遠的文學富礦,我要以文學的方式爲這片土地修史,爲可歌可泣的北大荒人立傳。”

2017年,一部沉甸甸的四卷文集《趙國春文集》出版了,如同一幅厚重的歷史畫卷,摺疊起北大荒千百年的風風雨雨,收藏了耕耘者幾十年的心血和汗水。四卷文集140餘萬字,描寫了530個人物,他們是北大荒14萬復轉官兵、5萬知識分子、5萬山東支邊青年和54萬城市知青中的傑出代表。其中,《北大荒名人故事》收入《梁曉聲的“年輪”》《荒原“牧馬人”濮存昕》等,書寫的是如今還活躍在文壇和舞臺上的老知青的故事;《北大荒文物的故事》收入《一張獎狀憶總理》等,是記錄北大荒重要歷史文物的文章;《丁玲在北大荒的故事》是丁玲在北大荒全景式的記述。

不僅如此,文集中的《北大荒風情錄》還將北大荒的墾殖史延伸、上溯到了2萬年前,此外還以遊記文學的形式,記述了黑龍江墾區30餘個農場的不同風貌。

讓北大荒精神薪火相傳

趙國春是作家,也是北大荒文博事業的開拓者。從2003年他籌建北大荒博物館並擔任第一任館長,到2016年退休,他在北大荒博物館工作了13年。期間,北大荒博物館榮獲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20多項榮譽,目前有國家二級文物5套36件,國家三級文物340件。

趙國春的文集《永遠的記憶》卷,寫的是“北大荒博物館”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他將60餘件館藏珍品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恍若爲讀者推開了“北大荒博物館”厚重的大門——《濃江農場出土的猛獁象門齒化石》《開墾北大荒艱難的“第一犁”》《王震將軍在江濱農場用過的鋤頭》《丁玲的散文“杜晚香”手稿》《黑龍江第一部長篇小說“雁飛塞北”》《鄭加真長篇小說“江畔朝陽”手稿》《張抗抗第一部長篇小說“分界線”》《“北大荒文藝”創刊號》……他用簡潔、生動的筆觸,透過文物勾畫出北大荒建設中一組組鮮活的影像。今年,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又再版了他的《北大荒文藝史略》《丁玲在北大荒的故事》和《北大荒文物的訴說》。

有人稱趙國春是北大荒歷史文化的記錄者、守護者和傳承者,有人稱他的作品是北大荒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趙國春自己卻說:“我只是個普通的‘墾二代’,我的父母早已長眠在這片土地上了,我也把我的前半生獻給了北大荒,我的兒子和兒媳都在墾區工作,這應該就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最好踐行吧。”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