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绝对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我们熟悉孔子的名句,或多或少知道他身为教育家、哲学家的思想。

孔子如此伟大,可是,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在当时,只是一个不被主流接受的知识分子,一个处在官学体制之外的民办教师,一个没有教学资质还敢有偿教学的先行者。

那么,他是如何大胆地开始一对一付费教学、从小班到大班七十二贤人、再到操场讲座三千弟子的规模逆袭呢?

孔子教学图

用今天的视角看孔子,我们仍然会有很多启发。

-1-

学校废坠

能否想像历史上会有这样的时刻:国家最高级别的学府名存实亡,几乎没有按时上课打卡的学生。大都市,重点学校稀闻诵读书卷声,地方村乡,小学校已是荒烟草树,一片颓唐。

如果你在街市上看到游戏玩耍的青年,质问他怎么不去读书求学,他多半疑惑不解:学习有什么好处啊,不学习又有什么坏处呢。

如果你在景点看到出游的官吏,质问他为何不修缮学校,他多半反唇相讥:现在哪里有人学习啊,况且修学校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么无耻的话都说得理直气壮。虽然上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如果整个国家堕落到人人不学习,甚至处之泰然,稍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不对劲。

——估计你会猜我在描述十年浩劫,其实不然。“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这样的历史境况,不是偶然现象。

我在这里所说的,是春秋中后期的场景: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久已不闻弦诵之声。

周室东迁,王纲解纽,学校庠序废坠无闻。

——黄绍箕《中国教育史》

辟雍,就是周天子建立的最高等级学府。按照惯例,周天子每年还要来开一次大型讲座。按照目前这个上课打卡的颓势看,上座率是肯定没法保证了。

北京国子监辟雍

正面有乾隆皇帝写书的“辟雍”

泮(pàn)宫,各地诸侯建立的一等学堂,是当地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现在呢,只有地基,人才早不知道去哪了。

庠序、乡校,乡村里的小学校,现在大概都成了放羊捕鸟的空场。

被废弃还算是运气较好的学校,运气不好的可能直接被拆了。

我没开玩笑,翻翻历史,春秋早期关于教育事迹的记述本来就寥寥无几。在不多的记录里,居然有一条是:一个叫子产的人,没有把大家学习、聚会的学校给毁掉……

子产不毁乡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没有毁掉学校,就可以被载入史册,是不是有点无语。这一方面说明,书写历史的人还算有良知;一方面也说明,拿着炸药包去炸学校,并不只是顽劣儿童在歌谣里才会唱的内容。

网络流传的“炸学校之歌”

-2-

学生厌学

学校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了,那么,在官学里读书的周天子后代们呢,那些自诩出身皇室的贵族呢。没有书读,会不会内心有点空虚呢,不用上早自习,会不会有点失眠呢。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

他们说:

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

——《左传·昭公十八年》

翻译:

可以不学习,不学习没有坏处。认为没有坏处就不学习,那就得过且过吧。

这么没头脑的话,放到今天,顾点脸面的人也说不出口啊。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人才。再具体一些,一个人的成才,也少不了周围的良师益友吧。但可怕的是,不但没有人才,还尽是不学为荣的蠢才,不但没有良师益友,还尽是猪一样得过且过的队友。这样的国家和时代真是前途堪忧。

然而,这就是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的现实。

-3-

乐师离职

很明显,“学在官府”的政策已经不适合这个急速变化和发展的时代。一些在官学中讲课,拿着稳定收入的学官,开始陆续离开京畿散往各处,以前只有官学里才有的教学资料、图册,也散往各地。

大师适齐,亚饭适楚,三饭适蔡,四饭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入于汉,少师、击磬入于海。

——《论语·微子》

翻译:太师去了齐国,二饭时奏乐的去了楚国,三饭时奏乐的去了蔡国,四饭时奏乐的去了秦国,鼓师方叔入居黄河之滨,小鼓乐师入居汉水之滨,少师和击磬乐师入居海岛海滨。

这段话有点费解,大概是说过去的贵族吃饭很讲排场,最后排场升华到了规矩,而且每一饭还要有配合的音乐。相当于在豪华西餐厅吃饭,一顿饭下来简直要听完一张专辑的意思。

虚张声势想苟延礼乐的贵族们,已经再也没法被知名的乐师尊重,于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工作者纷纷自谋出路。很可能,开个艺考培训班就是一个不错的创业选择。

大家不要觉得这只是音乐教师离开教职这么简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要理解为乐坏和礼崩,这不单是教师队伍的离散,更是国家先前稳定的思想和管理的基石发生了动摇。

-4-

私人教学

当此之时,统一的体制正在走向瓦解,青年无心向学、教师流散四方。列国争雄,每个诸侯都想要治国的谋“士”,战火纷飞,每个百姓都渴望安邦的君子。可是,谁来振臂一呼呢,谁来聚合有志青年、传播正义之学呢。终于,有一些有思想的学者开始散布精神和智慧的火种,让青年一代看到希望:

鲁国的上大夫柳下惠,率先在鲁国开始举办私学;法家先驱者邓析,专门讲解法律诉讼的专科内容……还有,曾经为孔子讲过礼的老子、教过鼓琴的师襄子……

在官学外,仍然有人渴望获得知识,仍然有人愿意分享智慧。人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值钱的,而成为一个价值的人才,就需要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翻译:孔子到周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回到鲁国,招生更多了。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翻译: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乐曲《韶》并认真学习,投入到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里讲了孔子学习音乐的故事。请注意,他不是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而是意外地发现,在远离国都的齐国竟然就有一位如此厉害的乐师,还办了韶乐集训营。孔子和太师简单咨询过授课内容,立即开始了三个月的认真学习。

历史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可一视的官学正在走下神坛。而与官学相对的私学,已经在春秋的民间悄然发展起来。

不过,虽然这些前辈的努力无比宝贵,但仍然还只是个体努力,没有大规模效应、没有名师经济、没有招生意识。他们的努力是美好的,但仅限于美好,而且他们也限制了美好本身。能够为这个混乱的时代贡献出匡扶社稷的人才、为泱泱大国铸造出精神的砥石,还需要一位真正的大师。

他就是,孔子。

孔子像,

有没有觉得更加魁伟

-5-

“十条干肉”的意义

公元前525年,郯(tán)子来鲁国,席间谈吐博雅,使孔子大感敬佩。看到这样有知识的人在京城找不到一份公务员的工作,只能在二线城市发光发热,孔子发出了“学在四夷”的感叹。也许就是在那一刹,他敏锐地发觉,渴望照耀四方的自己,应该像郯子一样,把所知所学传播给青年人,共同来复兴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

翻译: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去找郯子学习古代官制。不久以后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失去了古代官制,有关的学问还保存在远方的小国’,这话还是可信的。”

那一年,孔子27岁,他想不到,博学深思却无法进入官学、追求一生却并未实现政治理想的自己,即将开始一项崭新而伟大的事业——教学。

古今以来,将孔子作为教师祖师爷赞美的文章浩如烟海,任我再怎样推陈出新也很难“标新立异”。然而,作为一名在培训机构授课、工作十年的教师,用这个特殊的身分,以崭新的视角重视审视孔子的伟大,还是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也不知道孔子是怎么想的,反正在没有办学资质的情况下,他就大胆提出有偿补课的口号。这句话还被他的弟子们写进了《论语》: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注释】

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杨伯峻《论语译注》

十条干肉,到底贵还是践,这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选师费”、“择校费”,费用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拥有了选择权。虽然“干肉”还带有一些“见面礼”的性质,但孔子已经昭示了知识、教育,作为商品的属性。

无论贵贱,十条干肉的学费,或者叫见面礼,在贵族的官学教育和有教无类的私学教育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教育,不再是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不再是一种准入官场的资格,而变成了人人可以享用的商品。

——这个总是批评春秋“礼崩乐坏”的男人,对于官学体制的崩坏,却无形中压上去了最后的“十条干肉”。

很多学者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于是各种考证“束修”的意思,有人认为是“束发”,也有认为是“约束”。我觉得,你们要是再这么顽固,这个月的“束修”就不要领了。

(此处我们采用采自考试认定的读本:杨伯峻《论语译注》。)

-6-

公平·有趣·个性

我想,一定会有人批评孔子,说他钱迷心智居然敢收费教学,或者更恶毒地说他太谗嘴了太贪婪了么还敢收干肉,但相比花钱都进不去的官学,孔子真正用商品化的教学推进了教育的公平。

而且,孔子本身就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并接受过优质的教育。所以,他知道教育的价值,更知道,这个动荡的时代,需要真正“知识的贵族”。

其实,不能购买的东西最“贵”。比如,贵族出身才可以进入官学接受教育,未来才能走上官场。周氏贵族的身份你买不到,接受教育的资格你买不到。怎么办,要不你去造反,要不你放弃,反正,这事难比上青天。

但孔子说,你只要送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而且终身都是我的弟子。就算干肉再贵,总还是有价的,还是有办法的、有希望的。

如果有的学校你就是进不去、有的老师的课你就是听不到,进去和听到的资格不是商品、没有标价。这种歧视远远比择校费和高价课更残酷。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孔子推出了一项崭新的事业:有偿教学,它具备了商品化教学的雏形,相比当时的官学,它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这其中还有很多想像不到的好处:

我们经常赞美优质的教学是“寓教于乐”,意思是,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受到教育。可以理解,学生如果是付费听课,那的确有权要求课程内容有趣一点、形式新颖一点。这才激发了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进提升的动力,也促使教师用更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教学。比如,孔子就采用登山游历的方式来教学。

我们经常赞美孔子的教学理念“有教无类”,意思是,无论怎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其实,这有点像“顾客就是上帝”,无论是怎样的顾客都是对的、我们都要用心提供商品服务。这两句话都有局限性,但可以让我们反思,正是商品的属性,才更可能让消费者有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力,倒逼商品服务的进化。

我们还经常赞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意思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订制不同的教学。这种方法在官学中同样很难实现,而当教学成为一种商品,消费者当然就有权力要求获得和享受更个性化的服务。要知道,“开小灶”曾经是一些特权学生才能有的福利,而现在你想让老师给你单独制订教学计划、结合你的特点授课,只需要到新东方报金牌一对一就可以了。 

《中国合伙人》里,

一直给主任小孩补课的成东青在询问课时费

尤其是,作为贵族出身,接受过良好贵族教育的孔子,将贵族教育商品化、平民化,这真是降维商业逻辑的巨大智慧。当然,今天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巨大的公平,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孔子的私学

但是,作为开创追求教育公平时代的孔子,仍然值得我们敬佩。这种公平不是通过没有原则的均分来实现,也不是抛开门第的标准后就放下一切的选拔原则,而是通过为知识付费的方式,让学生拥有选择、让教师受到尊重、让教学充满活力。

这样,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接受到优质知识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接受有价值的教育就应该付出成本。顺推下来,激励学生好好读书的方法,不仅仅是告诉他学习有多重要、未来有多需要,不妨告诉他,接受教育本身的成本有多大,那么,不听课的他就会感到一点“肉疼”吧。 

今天很多青年人不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其实是没有看到拥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可贵,没有看到接受教育的成本。“十条干肉”的时代过去了,但孔子的智慧却并没有过时。

启发:

(1)作为教师,能跨越体制内外的是优质的教学。出众的业务能力,即使在衰颓的时代也有用武之地,何况教育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2)作为学生,应该理解知识的商品化属性,理解“知识”是获得可以换取任何商品的一种“软通货”。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还有什么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的品质和方法么?

欢迎你的留言和讨论,下一篇文章还有更新。

本课是新东方教师培训

通识+技能大课的第一课,

详细课表:

相关文章